APP下载

保护徽派传统村落

2024-09-20王启龙

方圆 2024年2期

2023年5月底,一张微信朋友圈截图送至安徽省歙县检察院检察官方天蓉的手中,图中驴友感叹道:“昔日辉煌的古村落如今这般破败,乡愁何处还能寻觅?”图中的古建筑破损明显,杂草丛生,但依稀可见的精美砖雕、木雕仿佛还诉说着消亡中的不甘。

成立专案组

在歙县检察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方天蓉上报了这条线索,但庞大的基数、专业的壁垒、财政的负担让公益诉讼检察官产生了犹豫。

“中国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涉及修缮和风貌整改。如果只挽救一个村庄的衰败,其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还好说,但全县其他传统村落怎么办?”

“如今的局面不仅是疏于管理的问题,还有乡镇居民渴望现代化发展的因素,这个案件要办的话,怎么办才能有成效、有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复杂,它涉及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文明旅游、非遗活化等表面问题,以及资金来源、土地产权纠纷等深层次问题,我们如何运用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才可以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

“还是要着眼于公益诉讼的‘协同’作用。我们先成立专案组进行摸排,拿着问题与数据说话,通过“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的形式引起相关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才能真正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困境的化解。”歙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吴伟平决定成立专案组,由他担任组长。

2023年6月,在安徽省检察院、黄山市检察院的指导下,专案组分两组开始对歙县28个乡镇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但由于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很多村落还在高山之中,交通不便,往往驾车近2个小时才能抵达村落。而对全村整体环境进行走访拍照,填写定制的调查问卷,问询老一辈人村庄的过往……这些工作做完至少要花费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加之基层检察机关人手有限,经初步估算,如果要走访并详尽调查完歙县所有传统村落,需要近半年的时间。专案组不禁陷入了思考:要如何兼顾调查的效率与案件的质量?

实践出真知,还是要先开展实地走访,通过抽样调查摸清基本情况。于是,专案组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调查后收集了“古民居倒塌严重”“新建、改建房屋破坏传统村落整体风貌”“村落周边古树遭到破坏”等15类线索。

问题很多,相应的后续调查也应更加细致。彼时,恰逢歙县检察院开展数字检察相关业务的培训,这让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们有了新灵感:如果能构建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利用现代化的数字筛查技术,那么案件调查将会更高效。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检察官要怎么构建如此专业的数字模型?针对传统村落的哪些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大数据模型监督?大数据检察监督模型是否需要检察官们自己计算和筛查?整个专案组内部一头雾水,遂向上级院咨询。

逐步完善模型

“所谓大数据监督模型,就是将检察官办案的逻辑数字程序化,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来的信息源转化为稳定的电子数据,通过预设的算法,自动筛查出办案团队需要的案件线索,其本质上就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不同信息数据流的碰撞,得出数据异常点,对照检察办案规则,筛查出案件线索的数据化监督过程。”黄山市检察院数字检察办公室副主任、信息技术部主任朱鹤翔耐心地解答了疑问。

接着,朱鹤翔协助专案组分析数字检察融入传统村落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可行性,共同构思了“运用不同时期卫星图片对比房屋屋顶颜色差异,从而发现疑似破坏传统村落风貌的相关线索”这一核心思路。

展开来说,依据我国相关规定,传统村落需要保持风貌统一的物质肌理。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一般都为徽派建筑,如果突兀地建起来其他风貌的新房子,对当地传统村落的风貌而言就是一种明显的破坏。考虑到历史原因,专案组需要以传统村落正式挂牌保护当日的卫星图片为标准,再与当下同区域卫星图片的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变化。徽派建筑屋顶多以黑、灰、墨绿色为主,如果出现明显的红色、纯白色、蓝色等,很有可能是新建了别的风格的房屋或是搭建了铁皮棚、阳光棚。

思路虽然厘清了,但数据来源却出了问题。通过手机地图软件,办案检察官确实发现一些软件上有卫星扫描图片,但只能大致看清楚河流走向与地形地貌,没有达到可以看清屋顶的精度,也不存在以往照片可以进行对比,而这样的信息是无法被采用的。后来,吴伟平又带队前往相关部门调取卫星图片,但这些图片是为了某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在限定区域拍摄的,虽然比较清晰,但不能精准定位具体村落,也不能反映所有传统村落的样貌,无法满足专案组对比筛查的需求,模型的搭建一时陷入僵局。同时,最初的模型构建中未添加智能算法,图片的对比还需要通过人眼,并未真正提高筛查的效率。

恰逢此时,专案组在一次培训中了解到浙江省检察机关运用线上大数据监督模型办理的一个又一个成功案例,遂找到了“同道前辈”,并邀请这些案例背后的“工程师”——浙江城市学院计算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邀请该所研究团队为专案组检察官们连夜“开小灶”,在授课过程中确认了歙县检察院传统村落检察监督模型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初步解决了数据来源问题。

“那天我们接到了歙县检察院的电话,他们详细介绍了歙县传统村落众多的特殊情况以及屋顶风貌的监督点,阐明了保护的紧迫性。我们当即意识到这与我们卫星遥感领域的特长不谋而合,遂立刻和同事驱车从别的区县赶来。当晚,在我们介绍完所里优秀案例后,他们立刻抛出一个个问题,热情高涨,但最核心的还是卫星图片数据的来源问题。”浙江城市学院计算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刘祥解释,由于高分辨率的单一来源卫星影像覆盖范围有限,且拍摄影像具有周期性,不能满足短时间内歙县全域范围内传统村落问题的初步筛查。双方讨论后,决定采用多种来源、多周期及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作为基础影像数据,通过对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操作,从而生成具有高空间、高时间特征的合成影像,这样就可以清晰展示初房屋屋顶的形状和颜色,同时也可以查看整个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们还提出了该模型的短板问题,就是监督的对象太过单一。我们共同商讨后,增加了‘土地被违法占用情况’‘树木被破坏情况’等多个监督点,让监督模型更加立体和全面。”刘祥表示,能将传统村落保护和现代卫星遥感技术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推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也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安徽省歙县检察院检察官在瀹坑村开展走访调查。(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让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更加丰富和立体

2023年8月底,歙县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大数据监督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集卫星图片数据整合、对比筛查、定位导航、图片上传以及报告生成等多个功能,依据《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中关于徽派建筑的屋顶特性的描述,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筛查出疑似破坏风貌的案件线索。在该大数据监督平台的指引下,公益诉讼检察官可以精准定位案件线索发生地,上传案件现场照片,还可以下载该平台生成的报告作为客观的案件证据使用。

借助该大数据监督平台,专案组实地走访了传统村落46处,其中包括后期运用监督平台辅助现场调查的村落11处;运用大数据监督平台生成歙县传统村落的《传统村落疑似风貌变化线索报告》,并将其作为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的附件,向各乡镇及住建部门一同送达。这份报告既是对建议书中案件事实的佐证材料,也是乡镇政府和歙县相关部门后续开展摸底的辅助性材料。乡镇主要领导对此表示充分肯定:“这份报告真是及时雨,我们自己去查乡镇里传统村落的风貌变化,至少要一个来月,有些分管干部变动了,对以前的情况不掌握,查起来也困难重重。”

“3个多月实地调查了46个中国传统村落,仅占全县的四分之一,虽然说可以抽样调查,但我们还是想做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据吴伟平介绍,借助该平台成果,专案组还助力歙县住建局对120余栋古民居开展修缮和风貌整治工作,完善了正在送审的《歙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近中期纲要(2023-2035)》,并推动各乡镇针对检察机关提供的《线索报告》开展“清单+闭环式”管理。

2023年12月27日,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歙县政协委员郑绍清评价道:“传统村落是我们的传家宝,歙县检察院开发了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大数据监督平台,通过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科技力量有力地保护了歙县古村落,通过实施高科技工程来补短板,在保护传统古村落与推进乡村振兴上双向发力,推动我县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开发造炬成阳、渐入佳境。”

“歙县检察院搭建的歙县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大数据监督模型,设立了识别村庄全貌的智慧平台,可实现对中国传统村落风貌、村容动态比对的辅助功能,以及对传统村落影像、信息数据与场景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功能。有利于相关单位在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时能精准定位,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黄山市人大代表叶大磊说。

可见,歙县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大数据监督平台有效应用取得了扎实成果,但这不应是“一次性产品”。为更好地发挥卫星遥感的强大功能,持续和拓展发挥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大数据监督平台监督效能,下一步,专案组将在 “固体废弃物排放”“土地违规占用”“房屋倒塌情况”等多个方向深入谋划,让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更加丰富、立体。后续,还将整理监督平台上述拓展领域的分析结果,并将其作为2024年的公益诉讼重点工作的线索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