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时入职多家公司的“销售精英”

2024-09-20语斯雯頔胡璎

方圆 2024年2期

“作为销售,最重要的是握有优质的客户源。经过多年累积,我手上的高净值客户已经有200名。”王荔琪一边说,一边认真地翻阅着手机里的名单。坐在王荔琪对面的人事专员手上拿着她的简历,那份简历堪称完美,“知名企业销售总监”“连续8年销售冠军”……各种闪耀的标签无一不彰显着王荔琪的能力。人事专员没想到这位优秀的人才,居然愿意入职公司并担任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尤其是当王荔琪的双眼注视着人事专员,用坚定、真诚的语气告诉他自己喜欢奋斗,并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时,人事专员更是被深深打动。很快,王荔琪就来到公司办理入职手续,干起了她“最拿手”的销售工作。

试用期届满就主动离职

因为弹性工作制度,王荔琪不需要到公司打卡,也不需要坐班。公司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找到愿意投资的客户,把公司产品卖出去。

王荔琪把自己的工作行程安排得很满,整天在外跑,在公司里几乎看不见她的人影。她的工作日志填写得非常详细,包括约见客户的时间和地点、客户的意向和推销策略等。可是入职2个月,王荔琪并没有任何实际成交的业绩。老板见状,也不忍心责怪王荔琪,毕竟她已经如此努力。

为向老板展示自己的决心,王荔琪主动提出要在公司举办一场宣讲会招待客户。宣讲会当天,王荔琪邀请了几十名中年男女到场,他们有的在上海外滩有老房子,在其他区也有好几套房,有的则说自己“手上有几千万元的闲钱,所以过来看看”。在场的销售人员一看这些到场的中年男女打扮考究、一口上海本地口音,凭直觉判断他们是身价不菲的潜在客户,便开始卖力推销产品,互留联系方式。而老板见到王荔琪确实带来了这么多优质的客户,也变得更加信任她。

宣讲会顺利结束,蹊跷的事情随后发生。销售人员再次联系这些潜在客户,想要进一步推荐公司产品时,却意外发现无法拨通电话。不仅如此,王荔琪在入职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销售出去任何产品。又过了2个月,公司老板再次找王荔琪谈话,这时的王荔琪却一改往日谦逊的模样,对于自己没有业绩的事情并没有歉疚,相反还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自己可以随时走人。

通常销售人员的工资是由底薪和绩效两部分组成,底薪工资按照合同规定需要每个月以固定的数额发放给员工。虽然王荔琪没有做出业绩,但是公司还是要按照规定支付她底薪。拿到这部分报酬后,王荔琪主动提出离职。她走时一脸轻松,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

几天后,王荔琪收到了另一家公司的辞退通知,而这家公司给王荔琪开具的离职证明时间居然和上家公司是完全重合的。事实上,这都是王荔琪故意而为之。她有意在同一时间入职多家公司,目的就是为了骗取这些公司发放的试用期底薪。她并不在乎是否会被公司开除,只要最后底薪到手就成功了。通过这样的操作,王荔琪就可以在不用坐班、不用做出任何业绩的前提下,轻松月入过万元。

同时入职多家企业

王荔琪之所以会想到这么做,完全源于她过去失败的职场经历。

2019年,王荔琪入职了一家理财公司,那时她确实是去正常上班。当时,公司让销售人员内购公司产品,王荔琪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财就去银行贷款,并用贷款的钱购买了该公司30万元的理财产品。但这家公司根本不是正规的金融企业,在王荔琪买完理财产品后不久,公司一夜爆雷,被波及的王荔琪从此背上债务,但是这也让她从中发现可以赚钱的漏洞。

小型的金融公司实力不强,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召集大量销售人员推销产品,哪怕是零业绩,也能拿到试用期间的底薪报酬。不仅如此,公司对入职的销售人员的管理也十分宽松,不需要坐班、打卡,只需要填写工作日志。这样一来,王荔琪便可以利用销售岗位弹性工作制度,以及企业入职门槛低、背景调查不充分等特点轻松入职,拿到一定报酬。

刚开始王荔琪并不确定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于是先去几家公司试着做兼职。没想到这方法屡试不爽,王荔琪也彻底走上专业骗薪的道路。她把自己包装成“销售精英”,并专门往一些小型金融公司投送简历,成功入职了几家公司。为了假装自己在努力推销产品,王荔琪精心伪造多份文书资料,虚构拜访客户的记录,用来应付公司对业绩量的追问。在所谓的上班时间里,王荔琪确实很“忙”,她忙着物色下一个骗薪目标,忙着准备新公司的面试。在成功入职的公司里,王荔琪根本不去做业绩,因为她的目的就是要耗够时间,在试用期一满就拿底薪离开。

2020年初,王荔琪在某公司入职时遇到一张熟面孔——几天前,她刚看见前同事在另一家公司出现,王荔琪立马就意识到这个人也是自己的同行。后来经过此人的介绍,王荔琪加入了一个“骗薪圈”,成为圈里人。

在这个圈子里,埋伏着多名经验丰富的“大佬”,他们已经从事骗薪多年,有的甚至已经爬上大型金融公司的领导层位置。王荔琪加入圈子后,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助力,并逐渐将自己入职公司的范围从普通金融公司,拓展到酒类、房屋装修等其他行业领域。通常情况下,王荔琪会通过3种渠道入职:第一种是她自己挑选门槛低的小型公司去面试,在面试时虚假吹嘘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个人能力,从而成功入职;第二种是经过圈子里的“大佬”内推进入公司,这种方式下王荔琪不需要自己准备面试文书,只需“大佬”向老板美言几句;第三种是“大佬”之间相互介绍入职。入职成功后,王荔琪需要返还给介绍人自己工资的20%至30%作为介绍费。王荔琪采用后两种渠道较多,“因为成功概率更高,申请到的底薪也比较可观”。

有了圈里人的支持,王荔琪骗薪的行为愈发顺利。伪造银行流水记录、社保缴费记录、篡改离职证明或是寻找他人冒充客户,这些事情都可以找圈里人帮忙。王荔琪找人假冒客户去参加宣讲会的事情,就是通过圈里的同行介绍。

就这样,王荔琪用这些惯用伎俩成功骗取了多家公司的薪酬。就算王荔琪只能在一家单位入职三个月至半年,最终拿到的报酬也足以让她还清债务,过上体面的生活。即使需要不停地寻找新公司,编造更多的谎言,也无法阻挡王荔琪继续骗薪下去。因为在她心中,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工作实在是太诱人了,尤其是她知道以自己本身的学历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找到像现在这样的工作。

“努力终究比不过免费的午餐”

2023年3月21日,某公司向上海市公安局报警。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就此案进行立案侦查,其中一条案件线索就指向王荔琪。

2023年4月4日,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民警将王荔琪抓获归案。7月11日,公安机关正式将此案移送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经核查,检察机关最终认定王荔琪一共诈骗8家公司,骗薪金额总计15万元。

“如果你见到王荔琪第一面,就会觉得她是个朴实的人,根本看不出来这个人会说谎糊弄你。”检察官告诉《方圆》记者,“老实”是她对王荔琪的第一印象。在整个审讯的过程中,王荔琪的谈吐没有油滑的感觉。她一直辩解自己同时入职多家企业,是在做多方兼职,并没有法律规定不允许这样做。她还向检察官解释,自己没有做出业绩,是因为能力不够,并不是成心这样做。

不过这一切都是王荔琪为自己的骗薪行为找的借口和说辞。她主打着“真诚”的人设,让别人觉得自己很踏实,从而成功蒙骗企业人事专员和老板。检察官还向《方圆》记者透露,在骗薪圈中每个人骗薪的风格都不相同,大佬级别的骗薪者一般是走精英路线,像王荔琪这样的“老实人”并不多见,反而更具有欺骗性。

作为一名“80后”,王荔琪在高中毕业时就到上海打工,抽空上夜校,拿到了大专文凭。而这张努力考取的证书,反倒成为众多谎言中唯一的真相。也许,是因为学历真实的缘故,企业在面试她时会觉得她的简历看上去更加“励志”。而就在半真半假的虚构中,王荔琪才得以屡次骗薪成功,也慢慢认定“努力终究比不过免费的午餐”。

2023年10月26日,静安区检察院对这起案件提起公诉。同年12月13日,静安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王荔琪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3万元。

骗薪者组团“吸血”

“通过审查此案,我们发现除王荔琪外,现今的就职市场中还存在不少的骗薪者。”办案检察官对《方圆》记者说道。骗薪者组团来企业“吸血”的现象,让许多企业在经济上损失惨重,甚至有些规模较大的公司也无法幸免。

为何企业容易被骗薪呢?针对这个问题,《方圆》记者进一步采访了办案检察官。“除了之前提到的入职门槛低、背调不充分等原因外,企业求才若渴,对于业务发展的需求过于迫切,也是一个容易被骗的重要原因。这类企业会对销售岗位给予厚望,因为销售是最直接为公司产出利润的岗位,所以公司愿意出高价来聘用销售人员。对于那些所谓的‘大有前途’的销售,公司也愿意对他们持信任的态度。这样就使得大量的骗薪者可以轻松入职。骗薪者不仅骗取了企业的钱财,还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因为没有人真的在工作,公司业务滞后,项目无法推进,从而导致企业很难继续维持运营,陷入不良发展的恶性循环。有许多中小企业,就在这期间逐步走向倒闭的结局。”

办案检察官指出,骗薪者的做法给全社会都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影响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因为骗薪者挤占了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许多真正需要就业机会的求职者无法入职。这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事情。另一方面,骗薪者也会削弱企业对应聘者的信任程度。久而久之,公司的入职门槛则变得更高,还会为求职者设置更多的考验。

针对上述骗薪犯罪行为,办案检察官指出,静安区检察院将联合多部门展开严厉打击行动。希望借此挽回被害企业的损失,并维持就业市场的稳定形势,为求职者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