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中岁时节日翻译的对比分析
2024-09-20罗慧妍
【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杨宪益和霍克斯两版《红楼梦》英译本作为语料,选取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腊八节的英译作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并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对译文进行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节日;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9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29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该书详细描写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习俗、诗词歌赋、宗教信仰等多个文化领域,因此享有“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的美誉。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陆续有中外译者对《红楼梦》进行英译并对外传播,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拥有数量众多的摘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在中国典籍英译领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楼梦》的英语全译本中,有两版译本传播最为广泛、学术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共同翻译,由外文出版社在1978年至1980年间出版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共三卷;其二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闵福德(John Minford)共同翻译,由企鹅出版社在1974年至1986年间发行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共五卷。
本文将结合节日背后的风俗文化、禁忌寓意,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杨、霍译本如何就其翻译目的选择岁时节日的翻译策略、方法、技巧,并就其优缺点展开讨论和评价。
二、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Josef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该理论认为,翻译过程要遵循三大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2]第二,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该原则强调语内连贯,要求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2]由于预期译文的接受者是译者决定翻译目的的首要因素,可以说“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3]。第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该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需要忠实于原文[2],忠实程度取决于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然而,当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相冲突时,前者应被优先考虑,以保证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理解译文。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先确定翻译目的,再选择合适的策略以满足翻译要求。
三、《红楼梦》中的岁时节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8]作为“清代风俗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生动展现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除夕等多个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其中又以除夕、元宵、中秋三个节日为描写重点。
《红楼梦》对贾府岁时节日的描写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学术价值。首先,书中常以岁时节日为舞台展开剧情,如元妃省亲的元宵、黛玉葬花的芒种、贾府的中秋夜宴、大观园的重阳诗会等,这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和展现人物魅力。其次,书中某些人物以节日为生日,他们的命运暗藏在节日寓意背后,如贾元春生于正月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她的出生预示着贾府的繁荣鼎盛。反之,她的死亡则是贾府走向衰亡的征兆。最后,该书对清代几乎所有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进行细致描写,为后世对18世纪中国岁时风俗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四、目的论视角下杨、霍译本岁时节日翻译的
对比分析
在长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中,中国传统节日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固定的译名。例如,除夕译为“Chinese New Year’s Eve”,中秋节译为“Mid-autumn Festival”,冬至译为“Winter Solstice”。然而,杨、霍译本中部分节日没有使用通用译名,甚至出现同一节日使用多个英译名称的情况。卞建华认为,不同的目的自然会导致同一源文不同的译文和不同类型的翻译。[5]本节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通过六个译例对比分析翻译目的如何影响杨、霍译本选择岁时节日的英译策略方法及其优缺点。
(一)目的性原则下的岁时节日翻译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杨、霍译本的翻译目的有所不同。一方面,杨宪益和戴乃迭是在外文出版社的委托下翻译《红楼梦》。他们为目的语读者带去精彩故事外,还承担起对外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因此倾向采取保守的翻译策略,较少改动译文。另一方面,霍克斯翻译《红楼梦》的初心是向目的语读者分享读这本小说的乐趣,因此他更多站在读者角度开展翻译工作,不惜对译文进行增删改译。
例1:
原文:清明涕送江边望。
杨译: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霍译: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例2:
原文: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
杨译:Now the Clear and Bright Festival came around again.
霍译:It was the day of the Spring Cleaning festival...
分析: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人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期间,民间有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等风俗活动。
在例1和例2中,杨译本采取直译法,将清明节译为“Clear and Bright Day/Festival”,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初春期间气清景明的季候特点,符合语义上的准确性。此外,杨译本在正文外添加脚注“The festival,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when the Chinese visited their family graves”,阐释清明节的日期以及主要习俗,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壁垒,促进理解。
霍译本为了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为例1和例2中的“清明节”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例1出自第五回贾探春的七言绝句判词,预示她将于清明时节出海远嫁,泪别亲人。此处译者选择将“清明节”改译为“spring”,这种处理方式有两种作用:第一,诗中“清明”的主要作用是点明季节,节日本身并非重点内容,此处改译能降低目的语读者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成本。第二,霍译本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对于“清明”的文化象征不太熟悉,因此选择更为普遍接受的表述“spring”,以便传达出初春的意象和氛围。
例2出自第五十八回,提及贾府众子弟于清明节前往铁槛寺祭灵烧纸。此处,霍译本使用归化策略,将“清明”改译为“Spring Cleaning festival”,即“春季扫除节”。春季大扫除是西方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人们仔细清扫家中的灰尘和杂物,迎接春天的到来。该传统有多种由来,其中一个便来自基督教:在耶稣受难日之前,会将教堂的祭坛打扫一番,以迎接节日。而清明扫墓时中国人为祖坟清除杂草、培添新土,形式类似于打扫祭坛,这与春季大扫除的习俗源头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使用“Spring Cleaning Festival”有一定合理性。该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更能达到令目的语读者喜闻乐见的目的,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Spring Cleaning”既没有传达“清明”本义,又丢失祭祖追思的内涵,令节日失去核心意义;其次,在中国文化中,“春季大扫除”更多指春节前打扫家庭卫生的活动,因此该译文可能会误导目的语读者。
(二)连贯性原则下的岁时节日翻译
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交际意义,在读者充分领悟原文内涵的基础上,令译文通顺达意,实现语内连贯。为此,译者在处理岁时节日翻译时,要考虑其背后历史文化典故和寓意,帮助读者跨越理解障碍。
例3:
原文: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
杨译:The magpies are gone,the needle of 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rests idle.
霍译:It is in vain for the maidens to hang up their needles on Seventh Night and pray for nimble fingers.
分析: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姐诞”“女儿节”等。农历七月初七是织女的生日,古代女子会在庭院中拜祭织女,向她乞求巧艺。此外,根据神话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夜,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因此七夕在后世逐渐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例3节选自第七十八回的《芙蓉女儿诔》,是贾宝玉为悼念晴雯写的一篇祭文。此处作者使用七夕节及其穿针乞巧的习俗典故,如果不加以解释,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为了实现语内连贯,杨、霍译本对“七夕节”的翻译进行了额外处理。
杨译本根据七夕的日期农历七月初七,将其译为“Double Seventh Festival”。并且译者还使用释义法,在正文以外添加注释,补充说明牛郎织女被迫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体现了译者的跨文化意识。然而,由于译者的疏忽,注释中并未提及七夕穿针的典故,缺失的信息令目的语读者无法领会原文“七夕之针”的内涵,导致理解障碍。
霍译本使用直译法,将七夕译为“Seventh Night”,并且也采取释义法,试图让目的语读者了解七夕穿针乞巧的典故。但与杨译本的文外注释不同,霍译本在完全理解原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抛弃原句式结构,用更自然、更接近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方式重构句子,并通过增译“pray for nimble fingers”向读者说明七夕女子穿针的习俗及其目的。
例4:
原文:“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杨译: “When was she born?”“That’s the trouble: the seventh of the seventh month.”
霍译: “When was she born?”“Ah, that’s just the trouble,”said Xi-feng.“She was born on Qiao-jie—the Seventh of the Seventh—a very unlucky date.”
分析:例4出自第四十二回,王熙凤请刘姥姥给女儿起名。王熙凤的女儿生于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节。有些民间传说认为,数字“七”是不祥的数字。其一,在古代,人死后,葬礼从“头七”日开始,到“七七”日结束,因此古人避讳“七”。其二,农历七月也被称为“鬼月”,是传说中“鬼门关”大开的时间,民间认为孤魂野鬼会投胎到七月生的人身上,令此人命途多舛。因此,王熙凤认为这个日子不好,需要用名字来“冲一冲”。
杨译本将“七月初七”直译为“the seventh of the seventh month”,没有解释在该节日出生的民间忌讳。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其文化中的七月七日并不存在相同的避讳,此处的文化缺省导致原文意义的流失,难以令读者心领神会。有鉴于此,霍译本使用增译的方法,指出“七月初七”指代的节日及其不祥的象征,令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文要旨,不需要查询额外资料打断阅读节奏。
由例3、例4的对比分析可知,霍译本比杨译本更加注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观感,在明确节日文化的内涵后,使用增译、释译等手段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译,在连贯性原则上比杨译本更胜一筹。
(三)忠实性原则下的岁时节日翻译
在目的论中,忠实并不意味着字对字的直译,而是在实现翻译目的和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灵活再现原文的内涵。
例5:
原文: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杨译:Tomorrow is 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 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 cooking their sweet gruel.
霍译:“Tomorrow is Nibbansday,”he said,“an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of men they will be cooking frumenty.”
分析:腊八节源于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因此寺院在每年的这一天煮粥供佛,随后民间沿用成为风俗。对于“腊八节”的英译,杨、霍译本没有拘泥于直译或音译,而是在打破原文结构的基础上,使用不同译法令译文再现节日内涵。
杨译本的翻译目的是向目的语读者介绍腊八节的风俗,因此采用异化的策略,将“腊八”意译为“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即“冬日粥节”,令读者迅速准确了解该节日的时令和喝腊八粥的风俗,在遵守目的性和连贯性原则下达成忠实。然而,将腊八粥译成“gruel”略有瑕疵。“gruel”在牛津词典里的解释是“a simple dish made by boiling oats in milk or water,eaten especially in the past by poor people”,即“穷人吃的燕麦粥”。但中国人吃的腊八粥是由谷物和干果煮成的,并不是燕麦粥。如果选用“gruel”,目的语读者可能误以为腊八节有吃燕麦粥的传统。该词可用“congee”代替,特指中国料理里的粥。
霍译本根据古印度巴利语“Nibbana(涅槃)”,通过音译兼意译的方法创造性地构造新词“Nibbansday”,即“涅槃日”。该词在发音上与“腊八”相似,保留原词的音韵;在词素上融合了佛教元素,传达原词的文化内涵;在构词上与西方的节日名称相似,增加目的语读者对该节日的亲切感。然而,该译文犯了一个文化性错误,将佛祖的涅槃日与成佛日混为一谈。腊八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时间为农历十二月初八,而佛祖涅槃的日子则为农历二月十五日。因此,霍译本把释迦牟尼成佛的节日错译为释迦牟尼涅槃的节日,违反了忠实性原则。
例6:
原文:正是初一日乃月之首日,况是端阳节间……
杨译:...as moreover it was just before the Double Fifth Festival...
霍译:...this was the first day of the month and the first day of the Summer Festival...
分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中国人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该节日。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包括天象崇拜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等等。这一天,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门上挂菖蒲的习俗。
如例6所示,杨译本根据端午节的别称“重五节”,直译为“Double Fifth Festival”,忠实地向读者介绍节日的庆祝时间。霍译本同样从时间角度选择译名,将其译为“Summer Festival”,即“夏节”。“夏节”是端午节较为罕见的别称,出现时间较晚,其历史追溯到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1月24日,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提交的《四时节假呈》建议,“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7]。但当时民间对“夏节”的接受度非常低,并继续沿用旧称端午节。因此,“Summer Festival”是一个不合适的翻译:一方面,中国人难以将夏节与端午节画等号,对该名称的认同感十分低;另一方面,“Summer Festival”的时间定义过于宽泛,不如“Double Fifth Festival”精准,目的语读者可能会误认其为“夏至”,违背忠实性原则。由此看来,“Double Fifth Festival”是个更好的选择。
五、结语
本文选取杨、霍两版《红楼梦》英译本,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对其中的岁时节日翻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受到个人想法、母语文化、读者受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杨、霍双方产生不同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也随之变化,形成两部各具特色的《红楼梦》经典英译本。杨译本积极使用异化策略,通过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岁时节日,并适当增加文外注释进行补充,准确传达节日时间、习俗、由来等信息,尽力达成对外传播中华节日文化的目的。霍译本为优化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针对性地使用意译、音译、省译、改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力图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然而,受到译者的文化背景限制,霍译本出现较多文化的错误,存在误导读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Hawkes,David.(Translate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Group,1980.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7-32.
[3]Vermeer H J.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0.
[4]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9.
[5]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0.
[6]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政府公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661.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38.
作者简介:
罗慧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