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阳修词作看其贬谪时期的心态
2024-09-20黎聪聪
【摘要】欧阳修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一位散文家,但他在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复杂的朝野生活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对欧阳修产生很大的影响,体现在其词作中即融入个人的政治经历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抒发真情实感,词的题材有所拓展。从欧阳修在贬谪时期所作的词中,可以看到乐观者的抒情与言志,作为从政者的责任与回忆,在起起落落的转迁生涯中仍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北宋;欧阳修;词;贬谪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4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12
在中国历史上,官员参与朝政遭贬的现象很多,宋代的贬谪主要是士大夫斗争的结果,贬谪的经历影响着士人的文学创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1]54这是关于欧阳修词的特色的评语,说它既豪放又沉着正是因为其词中隐含着对苦难无常的认识,书写对人生的感悟。作为北宋重要的官僚、文士、学者,他的经历并不那么一帆风顺。景祐三年(1036),因作为支持范仲淹改革一派受到牵连,被贬到夷陵。康定元年(1040年),复馆阁校勘一职,第一次贬谪经历四年。庆历五年(1045),“庆历新政”失败,因为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上书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扬州、颍州均在贬谪期间。宋神宗继位后,被污蔑有男女作风问题,被贬到亳州、青州、蔡州。
宋代重视文教,儒者文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在当时,涉及政治迁谪和个人感慨方面的题材,文人最先选取的还是以“言志”为目的的诗文,其次才是词。词最初在民间兴起,有着相当广泛、丰富的内容题材,但是从晚唐开始,文人词的创作主要突出娱乐的功能,宋词创作之初仍然承袭着花间的风气。从北宋前期词人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尝试摆脱花间的传统,尝试去开拓更为高雅的内容,在宋词中出现一些因贬官而作的词篇。虽然欧阳修在贬谪时期所作的词不多,但他把个人转迁生活的体验写进词中,词的抒情言志功能进一步扩大。
一、乐观者的抒情与言志
词在宋代进入士大夫阶层。李煜的词摆脱唐五代以来的境界,转而书写亡国之痛及人生苦难,词由仅供伶人作为花前月下的娱乐工具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而到宋代,商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形成北宋著名的冗官冗兵问题,词摆脱通俗娱乐的枷锁,成为文人士大夫书写胸怀和抱负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如此,词的主流功能依然是曲子,词的地位仍然较低。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2]24这是欧阳修在笔记中记录的钱惟演的读书癖好,这里的“小说”相当于杂记、笔记,“小辞”可理解为诗文词曲。《隋书·经籍志》确立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这里“小说”似“子部”,“小辞”似“集部”。可理解为,坐读经史,卧读子,厕读集。集部是收录诗文词曲的总集和专集,大多是文学作品。钱惟演在读不同类别的书时,所采用的姿势不同,由此可见,当时“小辞”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北宋的儒者文士多热衷并积极投入到现实的社会政治之中,以期实现社会理想。但由于政治见解有异、学术思想有别,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发生群体分化而形成不同派别,党争剧烈自然地成为北宋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的重要现象。虽然词是文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是日常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其俚俗的一面却不符合儒家思想。于是,文人以士大夫更高雅的审美理想对词进行新的尝试。在这一背景下,宋代文人士大夫在词方面开始有了新的尝试,欧阳修及第历官后,经历三次贬谪,他的仕途生涯可谓奔波坎坷。欧阳修将个人经历与人生感悟写入一些词中,在词中记录人生的悲欢离合,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试看一首《玉楼春》 (西湖南北烟波阔):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林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3]169
这首词应作于皇祐二年(1050)七月欧阳修任颍州太守,即将辞别颍州到应天府之时,透露出词人对颍州山水的不舍之情。这首词仍是歌舞酒宴的传统题材,题材不出花间传统,但艳丽不靡。词的上片,前两句先写西湖风光气派的景象,接着承上面的“丝簧”之声,具体写歌舞的情形。下片描写的角度转到正观赏琵琶舞曲的人们的忘情之状,接着转入明朝,跌宕有力。这首词还表达出欧阳修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今天沉醉不觉者会有一天被车马带向远方,回首画桥与风月,是多么的惆怅,有“物是人非事事休”[3]1208之感。词中描写的场面看起来带有欣赏的意味,实则表现出无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
再看他的《圣无忧》 (世路风波险):
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好酒能消光景,春风不染髭须。为公一醉花前倒,红袖莫来扶。[3]179
欧阳修从庆历五年(1045)被贬到滁州,后来又到扬州、颍州、应天府,然后又回到颍州,到此时被召回京已过十年。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在颍州时,他的旧友欧世英专程赴颍州拜访他。于是借与故人重逢聚饮的机会,在酒边花前作这首词,一吐胸中大半生的郁积。上片简述十年贬谪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愤懑悲凉之情溢于言表。下片伤时叹老,直抒胸臆。写好酒能让人忘记时间,但春风不解风情,表达流光易逝、不如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于疏放中又见沉着之致。这首词感情真挚,风格苍凉,且抒情议论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因而其中的警句“世路风波险”“春风不染髭须”等,常为后人引用。比如南宋辛弃疾的抒情名句“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嗟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等等,便由此脱化而出。
再看这首《渔家傲》 (暖日迟迟花袅袅):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来扰扰。行人莫羨长安道。丹禁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3]163-164
这首词可能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至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期间。此词为欧阳修经历几次贬谪后对人生的感慨之作。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轻快的笔调描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快乐和浪漫,既是对当时春游畅饮场面的描写,也是词人对人生的感怀,告诉人们应当珍惜美好时光,不要辜负大好年华。下片转而以沉重的笔墨描写长安繁华纷扰,感慨人生易老。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是词人在感慨时间的流逝,伤时伤逝。几经宦海浮沉,在身居高位之时却白发体衰。全词语言晓畅,上片和下片对比鲜明,表达词人对这种刻板的、不自由的、上朝听命的官僚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城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体现出欧阳修对官场的深刻认识,一句“莫羡长安道”,道尽身在仕途的心酸。
以上几首词分析可看出,欧阳修的词并未脱离花间的传统,但词在题材上有所拓展,有写对人事变迁的感慨,有表达时光易逝与及时行乐,有写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欧阳修在词中抒情言志,词中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他把个人的人生经历融入创作,在词中书写对人生的感悟与面对人生的态度,这种细腻的情感,是在他诗文中不曾有的。清人冯熙评价欧阳修的词“宋至文忠,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4]3585,欧阳修的词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所拓展和创新,对后来王安石、苏轼、秦观、李清照等词人也产生影响。
二、从政者的责任与回忆
欧阳修作为北宋重要的官僚、文士、学者,最高官至副宰相,对国家有着责任与担当。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5]328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守内虚外”的政策使得宋王朝内忧外患交织。欧阳修的一生期望治世,正如他在《食糟民》中表达自己的责任和抱负:“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5]72这体现出欧阳修作为一个从政者对腐败官吏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体恤之情。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欧阳修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于世,有从政者的责任与担当;于己,活出真我。
试看这首《临江仙》 (记得金銮同唱第):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3]179
这首词是欧阳修贬滁州任太守之时为送别一位即将赴任阆州的同年进士朋友而作。上片抚今追昔,先回想当年与朋友一起参加科举同榜及第春风得意的时刻,再感慨十年后的今天自己远在京外,被贬滁州,官职低微,过去的得志和现在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词人对过去的怀念、对当下遭贬的境遇的悲叹。下片抒情,写离愁别绪,听说朋友即将赴任偏远的阆州,分别后恐再难相见,想象朋友的离去,生活孤单、清冷,无限的愁绪涌上心头。这首词包含着词人多种情感,如朋友来访的喜悦、对往昔的怀念,对自己贬谪经历的叹息,对与朋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更有对朋友即将远行的不舍。
再看一首写对洛阳生活回忆、对洛阳故友怀念的词《夜行船》 (忆昔西都欢纵):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 殢谁相送。[3]184
这首词作于欧阳修从滁州知州调任扬州知州之时。梅尧臣从宣城到陈州路过扬州与欧阳修会面,此时,欧阳修在洛阳的旧交谢绛、尹洙、张汝士三人都已去世。这首词上片忆旧,写词人对青春生活的追忆,过去一起在洛阳诗酒欢会、纵情游赏的朋友,只有梅尧臣还在,表达词人对洛中故友的深切怀念。下片伤今,叙述与朋友重聚痛饮,有无限的伤感。前三句写词人和朋友久别重逢的感受,但相聚之时总是短暂的,“愁”字写出词人对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无限惆怅与伤感。白发相逢,洛阳的朋友们早已凋亡殆尽,这时候的伤感,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深沉伤感。后两句写词人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而劝饮的情景。老友见面,总是意味着许多的沧桑回忆,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再次分别不知是否还能再见,索性开怀畅饮,不留遗憾。句中的“此景”,不仅是别离之景,更是人到暮年之景。整首词语言质朴,情感表达挚烈,体现词人与朋友之间真挚淳朴的友情,是一首很优秀的怀旧之作。
古人送友赴任,通常是写诗,欧阳修却写有送人赴任的词。嘉祐元年(1056),刘敞出守扬州,欧阳修为刘敞饯行。此时欧阳修回忆起自己在扬州工作的经历,写下了这首送别词《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其中包含欧阳修作为一个从政者的责任,对刘敞的扬州之行寄予厚望,面对此时知交零落的人生景况,不改其乐观自信的本性: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3]156
《朝中措》是欧阳修词的经典作品,是其疏隽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其人生态度的重要体现。上片写他刚任太守时在扬州城北山上时所建造的平山堂的壮丽景色。首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倚”字极为警动,显示出平山堂突兀峥嵘的凌空之势。“山色有无中”本是王维《汉江临泛》中的句子,欧阳修在此处化用,亦成为这首词的名句。后两句借对过往的怀念,回忆自己在扬州任太守时的往事,正好呼应词题。下片是欧阳修自我的体认,以从前任扬州太守豪放旷达的形象劝勉现任扬州太守(刘原甫)做一个乐天派、豪放派。“文章太守”三句则是欧阳修的自我画像,他是一个“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放之人。
这首词在词人的自谦自叹中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让笔者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长怀千载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站在珍惜时光的哲理高度,其基调是豪放的、豁达的、乐观的。在整首词中尽显风流儒雅、笑对人生的儒者风范。
还有《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3]182
这首词是欧阳修贬颍州时所作,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在颍州西湖踏青赏春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写春景的美和游人玩乐的情景,通过写所见之人、所见之景及美景中人的活动展现出疏放清旷的意境。词的下片写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白发”指的是欧阳修自己,白发老人头插鲜花写出他不羁的形象,“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六幺”是曲调名,最后一句虽是议论却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欧阳修在词中表现出的是他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
叶嘉莹在《唐宋名家词赏析》中提道:“欧阳修是在忧患之中有一种谴玩的意兴,这不见得是最高最好的态度,但至少是他对待忧愁挫折使自己不致跌倒时所取的一种方式和态度,这种态度从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6]109四十岁的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写下《醉翁亭记》,自号“醉翁”,借山水之乐排遣贬谪生活的苦闷,既体现其与民同乐的情怀,又是其人生态度的重要体现。
在欧阳修的一生中,曾高官至副宰相,但为宦的仕途经历非常坎坷,这使得欧阳修在人生的命运以及官场的艰险上有很深的体悟。虽然欧阳修在这方面的词并不是很多,但是却可以显现出一个新的创作方向。当时的词不仅可以写传统的内容,还能在词中抒情、言志,抒发出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对比欧阳修一些其他的词可以看出,多年转迁生活使得欧阳修的人生体验丰富、深化,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阶段,词人选词用语、传情达意的方式皆有不同。
三、豁达、乐观的处世心态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贬谪文化。欧阳修一生都在官场,期望治世,虽屡遭贬谪却仍不改初衷。在夷陵的贬谪经历,对他思想性格与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滁州时,他又说:“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离声。”[7]900虽写离愁别绪,却落笔轻快自然,虽是因为被贬,但是贬谪期间依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执法为民,也对滁州有很深的情感,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现实的困境加深欧阳修对生活和生命的体悟,练就豁达乐观的心态。再看欧阳修的一首《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3]154
这首词表现欧阳修的心性、品格、经历和对人生的体验。像“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样的句子是难以言传的。大家都欣赏万紫千红的繁花,欧阳修却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还是美的。人生中苦难是不幸的,理想并不都能实现,但有境界的诗词往往是要经历磨炼才能写得出来。宋代遭贬谪的文人如过江之鲫,有人在挫折中一蹶不振,但也有人在挫折中成就自己,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在《与谢景山书》中说:“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则多躁愤佯狂,失其常节,接舆、屈原之辈是也”[8]1003,虽然经历过许多磨难,却还有那种谴玩的豪兴,这是很难得的。在他看来,人生的挫折以另外一种美的境界存在,作为词人,他在失意之时仍有豁达乐观的处世心态。也正是因为贬谪的经历,让文人士大夫有新的观察世界、分析人生的视角,这是平顺人生无法得到的历练。从这个角度来说,贬谪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吧。
欧阳修开创贬谪士人风气,这一追求和诗文革新运动的文学精神相通。都说宋代诗不如词,贬谪的经历对欧阳修产生重要影响,在他笔下,“词体诗化”意识得到加强。相比较前人,欧阳修的词开始有一些豪放的特征。我们也说他是千古伯乐,在北宋仁宗时期提拔的很多仁人志士,不仅奠定北宋的文化繁荣,而且对后来北宋词人的贬谪心态亦产生了影响。最典型的是欧阳修的学生苏轼,贬谪词数量有四十一首之多,他在词中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贬谪的苦闷与矛盾最终都消解为勇于面对现实的旷达、乐观。宋代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和影响力很高,宋代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又是前无古人的,加之宋代的经济是历朝历代中相对发达的一个朝代,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更具主体意识。欧阳修在起起落落的转迁生涯中尚能保持着较为平和的情绪,在迁谪特定的环境中努力寻找内心的平衡,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积极地寻找平衡点,在他的贬谪时期的词中书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欧阳修贬谪时豁达乐观的心态。这一心态是他安身立命的准则规范,也是他通达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四、结语
文章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找出欧阳修在贬谪时期或回忆谪居所作的词并作分析。北宋的官员几乎大部分都被贬谪过,欧阳修经历北宋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亲朋故旧的凋零与起起落落的转迁生活,在面对贬谪的特定环境仍有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在贬谪地表现出的通达和自娱源于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和体悟,对人生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理性。
王运涛先生在《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研究》中指出:“贬谪文学是指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士人将心中的郁结诉诸笔端的产物。贬官文学是一种隐性文化,隐约中透出士人人格的力度,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一些启悟。”[9]21因此可以说,他的政治经历与人生经历对他在词方面的开拓有重要的影响。“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创作者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反映在他的词中,即理想与生命感悟等题材入词。他的词虽受到晏殊一定的影响,但题材书写有所扩大,超越南唐词风。欧阳修在这一时期所作的词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词的言志功能进一步扩展,词的风格不再仅是一贯的深婉俗艳,可以体现出词人的人生经历与人生
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唐圭璋.词话丛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曾枣庄,刘琳等主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6]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7](宋)欧阳修撰,刘德清等笺注.欧阳修诗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王运涛.中国古代贬谪文化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黎聪聪,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