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香结《日冕》的新南方文化意蕴
2024-09-20张蕾
【摘要】《日冕》中新南方文化的书写表现在人物素描中莫家围方言的使用,文字叙述中桂北地方性知识的融入以及环境描写中丛林意象和南方习俗的展现。《日冕》中新南方文化的来源有霍香结自身的南方情怀和社会环境对其情感的影响,《日冕》中的情感内涵由对新南方文化的情感认同,对南疆乡土的文学想象以及对湘桂多民族融合的肯定等几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日冕》;新南方写作;地方性知识;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6-00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6.005
《日冕》是作家霍香结以一种全新的语言姿态所书写的长篇小说,作为一部根植于亚热带气息的南方家族史诗,描写越城岭山脉的一个山谷中所生活的一个家族在动荡年代的变化,表现了南方特有的生机与活力。作品将时代背景聚焦在清政府被打开国门后的百年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国家和民族危机威胁着中国土地上世代居住的人们。时代的剧变让神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者以此地为中心构建出的文学世界,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更融入了丰富的南方文化的元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南方世界。
一、《日冕》的新南方文化书写
(一)人物素描中神垕洞莫家围方言的使用
方言既是各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产物,又是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的表征符号。文学与语言相成相辅,在《日冕》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多种方言、古语词汇,展现了当地的语言习惯,这些方言及语言习惯,反映了岭西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作品所使用的方言以客家话、娄绍片湘语和西南官话最为普遍。首先,因为作者所描写的地点原型是“西延”,即“桂林市资源县”,与作者的出生地有略微重合。此地北通湘南,南接桂北,是古时湘桂连接的交通要道,该地方言种类丰富。作者霍香结自己所掌握并且使用于作品中的方言词汇皆来自于此,这些词汇在《地方性知识》中被作者称为“汤错语”。事实上,这种语言可以看作是客家话的一个分支。作者的出生地“铜座”所在的资源县还有一种方言叫“新化话”,而《日冕》中提及的宝庆府,就属于使用这种方言的片区。《地方性知识》中提到,“新化话”对“汤错语”的影响很大,它为“汤错语”的表达内容注入了新活力。其次,在《日冕》的人物对话和生活场景描写中,还融入一些西南官话。莫家人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需要用到不同的方言,既当地通用语言,又有岭西省城的桂林话,桂林话属于西南官话。例如,“这晡”意为“今天”,“妹姬”指“年纪小的女孩”,而“作过”则是一句口头禅,其意与“造孽”相近。这种丰富的语言运用,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度,还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出身背景和地域特色。此外,作者巧妙地沿用了古语,如“酾酒”“茹饭”“茅厮”和“觑见”等,这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当然,有些方言词汇需要经过一定的解析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告花牯”意为“乞丐”,“何里”意为“为什么”或“怎么”,“做路劲”即“做事”等。因此,多种方言的交错使用,赋予了《日冕》独特的语言魅力,使其有别于众多主流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日冕》对于方言和古语的巧妙运用,一方面充分展现了南方方言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语言体验和全新的阅读享受。因为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不熟悉南方方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产生陌生感。为了平衡这种语言差异,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恰当的策略。他选择使用易于理解的文字来传达方言的独特韵味,同时借助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义。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方言的独特性,又使得文本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所接受。霍香结以其独特的方言语言为创作资源,通过描绘人物在客居和迁徙的语境下的生活境况,生动地展现了南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这种手法使得《日冕》这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南方气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南方世界。
(二)文字叙述中桂北地方性知识的融入
在该作品中有关于梅山文化的民俗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影响范围非常广泛,资水流域也在其内,该作品对于梅山文化一些细节的描绘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作品中,有一段描绘了地方特色的场景,其中描述了孩子们前往集市观看龙船比赛和傩戏表演的情景。龙船比赛热闹非凡,掌声和鼓声震耳欲聋,而傩戏表演则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据作品描述,傩戏在“傩盦”中进行,表演前有迎请傩神的仪式,剧情内容取自日常生活,服饰为汉服,并融入了一些苗瑶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日冕》中的傩戏与屈原《九歌》在情节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向研究》指出,傩戏的服饰造型是源于中国传统服饰采取平面直线裁剪为主①,从剧情场景和服饰特点来看,书中的傩戏表演与梅山傩戏颇为相似,不仅程序完备,剧情完整,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华丽与野性风格。对于这些场景的细致描绘,不仅表现了南方水乡的独特风情,更展现了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龙船比赛的热烈氛围和傩戏表演的神秘色彩,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
在当地,婚嫁程序具有完备而严谨的流程,男方以门当户对的原则选定有适龄女子的人家,委托媒婆前往女方家中提亲,如女方家庭同意,双方会进一步合算八字,以确定姻缘是否相合。只有在八字没有相冲突的情况下,才会交换庚帖,标志着双方婚约的确定。随后,男方会下聘礼,女方则负责准备嫁妆。婚礼日程确定后,将举行盛大的仪式。婚礼后,新婚夫妇还需回门,整个婚嫁程序才算正式完成。若男女双方的八字不合,则无法进行婚约,这一习俗充分体现了当地梅山文化的影响。这个习俗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②,从中可见,占卜在当地婚嫁中的重要地位,其结果对于婚事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莫家人将打猎称为“泪山”。在打猎夜晚,他们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这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反映了他们围绕着篝火进行祭祀或庆祝的传统。
(三)环境描写中丛林意象和南方习俗的展现
《日冕》生动地描绘了莫家围所在的神垕洞所具备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环境特征。在作品开篇第一章中,作者如此描绘莫氏先人栖居地神垕的风景:
道路悬挂在峭壁之上,高大的围屋掩藏在簕竹,梧桐树和有如巨塔般壮硕遒劲的有着凸突如蛇窝般奔涌向上的黑色条状皮肤的枫杨背后。阿鹇儿用树枝在上面搭建了巨巢。③
从这段描写中,看到了极富南方丛林特色的景观,树木高大茂盛,与周围的房屋相互掩映。值得一提的是,竹子这一南方特有的植物在当地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房屋建筑还是水上交通工具,竹子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中提及的水上交通工具“簰”,正是用竹子精心编制而成。由于该地区降水量充沛,桥梁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为了遮风挡雨,人们在桥上加盖了屋顶,被称为“风雨桥”。在围屋之外的市井生活中,人们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建造了许多实用的建筑和工具。市集上更是汇聚了南方乃至当地的特色动植物,比如麋鹿、五步蛇和毛独活等。这些物态元素共同构成了神垕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莫家围有一座祖山,山洞内安放着莫家历代嗣子的棺木,这种“洞葬”习俗是苗族和部分瑶族聚居地所特有的丧葬习俗,南方岩洞众多,通常认为,苗族人的先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实行“洞葬”是为了重返故土时方便扶柩还乡,实现重归故土的心愿。书中描述了莫安妮探寻生父的故事,虽只找到一具尸骨,但她的血液竟能渗入其中。她坚信这便是她生父的尸骨,遂将其装入坛中置于房内。这一情节凸显了一种特殊的殓葬风俗——将尸骨放入坛中。实际上,广西部分地区确有这样的丧葬习俗:先将死者土葬或露天停棺葬三年,再拾骨放入金坛,这是广西部分地区所使用的一种专有的丧葬风俗。作者对人物生活、民风民俗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极为重视,巧妙地借助“山、水、林、泉、鸟、月”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南方审美空间。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书写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为读者带来了南方文化的独特审美体验。
二、《日冕》新南方文化意蕴的情感来源
(一)霍香结自身的南方情怀
南方地区是历史上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南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值得一提的是,岭西地区客家文化与当地湘桂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岭西地区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使其独具魅力。霍香结于1978年生于广西资源县,在岭西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中成长,深受其文化浸润和熏陶,因此对岭西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怀。这种情感来源使作者在书写岭西时充满了情感色彩和地域风情。书中呈现了形形色色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据作者在采访中说道:“童年经验占据了绝大部分。” ④作者所居住的资源县城,民俗活动在当地随处可见,有关于此的更为具体的阐述,存在于作者的另一本书《铜座全集》中。
情感来源最主要的方面,非语言莫属,语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个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方言是一个人归属感的最初来源,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聆听语言,最初学会的语言,称之为“母语”,最终成为一个人归属何方的标志;其次是习俗,即一种情感习惯的熏习与感染,书中涉及的有关魔幻色彩的习俗,是发生在澬水流域的,至少在口头文学里面存在——他们还没有变成小说文学之前,是隐性的,但的确诞生在神垕这样的地方,也就是广义的作者处理为对象的地方,即文学故乡。
再者,祖辈、父辈及长者的教诲亦在塑造情感个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共同培养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个性,如同植物一样清晰。“这部作品寄寓了我对祖辈、父辈生活过的时代的触摸与想象” ⑤,这些元素所代表的情感、心境和审美倾向都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情,使岭西的环境、语言、习俗和思维方式在文学世界中展现了惊艳的效果。在这个多变、驳杂、神秘的南方文学世界中,岭西风物的影响显而易见,它保留着南方独有的自由、自然与野性,同时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意蕴。
(二)社会环境对其情感的影响
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南方地区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转向。这种转变带给了人们心理上的认同危机,人们已经逐渐缺失了和传统的联系和归属感,如《日冕》中所描述的带有巫傩性质的行为,在科技洗礼过后的现代中国,已经越发罕见,而《日冕》选择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剧变的时间段作为背景,表现传统与新兴,本土与世界的变化和交融也正因为如此。《日冕》可以为人们提供心理认同的寄托载体,使得人们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对未来的信心,增添文化和心理层面的信念感。
情感来源是多元的,既包括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包括社会变迁与心理认同的内在因素的作用。这些情感来源经过了深入的审视、提炼与抽象,起初看似平凡无奇,甚至可能被忽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写作的需要,我们会对它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以深化我们对情感的理解。最终,如同青草化为牛奶一般,这些情感来源将得到升华,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滋养。霍香结以对文学的奉祭态度来书写蛮荒,使得《日冕》展现出新南方文化的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意蕴。书写故事背景的需要和作者内心存在的情感习惯使然,作者将他的方言,他所了解的文化,属于他的风土人情,全写进他的文学世界里,将科技、历史和世界元素都纳入进来,为我们保留了与传统的联系,除了帮助产生故事人物的真实性之外,又将诗性和小说化的情怀,永远地保存在了这样一个文学世界当中。
出生于1978年的霍香结除了课本上的学习之外,小说为他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正如作者所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在西太平洋某座条状山脉上的村童,却能感受到一股越洋而来的文学飓风,那就是拉美文学大爆炸。” ⑥因此,作者将自己成长和生活的一无所有的原乡虚拟化,最终就变成《日冕》这样一个可寄托灵魂的作品。
三、《日冕》中蕴含的地域性情感内涵
(一)对新南方文化的情感认同
自古以来,南方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文历史使其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野性而厚重的自然之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南方文化在不断吸收融合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自身古朴而独特的文化结构。
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生活场景、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均源自作者自身成长的地域文化。在《潇湘晨报》的采访中,作者表示:“我打小从血缘、语言、行为等都受到过梅山文化的影响。” ⑦正是梅山文化塑造了作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初始形态,成为他心中无可替代的文学故乡。这个位于越城岭山脉的小村庄承载着作者的精神寄托,为其构建独特的文本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品中独特的方言形态、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体现了作者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魅力。《日冕》不仅展现了新南方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情感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人们更加关注传统文化和情感共鸣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
(二)对南疆乡土的文学想象
《日冕》一书以严谨的史诗笔法,系统地描绘了神垕洞莫家围莫氏家族的百年变迁。作品精心塑造了以嗣子莫大恒及其9名子女为代表的多达80位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起伏跌宕的命运纠葛,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家族的传奇历程,并深刻地展现了整个民族的命运浮沉。这部作品充盈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情节设置上,作者以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这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和当代历史为大背景,精准地再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国家繁荣昌盛的沧桑历程。通过这一时期家族的命运沉浮,巧妙地折射出民族国家的曲折发展。这个家族身处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之中,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小说中得以真实而生动地呈现。莫家人虽然是虚构的角色,但他们仿佛真实地生活在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与时代的大潮共舞。
《日冕》这部作品规模宏大,共28卷,内容丰富、事件纷繁、人物众多。但作者通过巧妙的布局和严谨的结构,使得全书情节繁复而条理清晰,各种人物和事件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树状的结构。特别是以寿命最长的莫元良与逄母这两位人物为主线,将全书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整个故事线索清晰、逻辑严密。
(三)对湘桂多民族融合的肯定
从书中开头部分,可以了解到莫家人自1500多年前迁徙至该地并定居。他们与当地人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居住的房屋。越城岭山脉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常见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风雨桥等均与地理环境相适应。而莫家人居住的莫家围,以其独特的围子构造和防御工事外设,显然与众不同,现实中与之类似的建筑实例为福建土楼。
此外,莫家人的族规和家族等级制度也反映出其独特性。然而,在语言运用和生活习俗方面,莫家人已与当地人深度融合。他们能够与当地、省城甚至宝庆府的人们进行无障碍交流,并且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丧嫁娶等方面,接受了梅山文化的熏陶,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经过时间的沉淀,莫家人的家族已逐渐融入当地,形成了一种既区别又融合的态势。《日冕》一书生动地描绘了外来客家文化与当地湘桂文化的交融,展现了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日冕》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一部引人注目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新南方文化的深情展现,更是对家族变迁、时代变革与人性的深入剖析。《日冕》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人们描绘了一个鲜活的新南方世界。这里的语言,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这种语言风格,既是对南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的创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和理解南方文化。作品中的自然元素也是其魅力所在。南方特有的山水、草木、鸟兽,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世界。
此外,《日冕》还通过家族变迁这一角度,展现了南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家族,作为南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家族的兴衰、变迁,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对整个南方社会变迁的缩影。这种家族观念,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充分体现了南方人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坚韧与顽强。同时,《日冕》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南方文化的窗口。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到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对未来的开放态度。这种文化,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开拓,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总的来说,《日冕》作为一部展现新南方文化意蕴的长篇小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和理解南方文化。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自然元素以及家族变迁等角度,《日冕》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南方世界,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地理景观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这部作品展现了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作品也体现了南方人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坚韧与顽强。因此,《日冕》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新南方文化精神、情感与生命力的重要著作。
注释:
①彭子义:《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70页。
③霍香结:《日冕》,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第2页。
④霍香结、李潇潇:《文学依然令我有奉祭的冲动》,《文艺报》2022年3月21日。
⑤⑦刘建勇:《霍香结:每一枚松针体内都藏着大海》,《潇湘晨报》2023年2月26日。
⑥霍香结:《叙述者之邀关于阅读史,文学谱系和两个传统》,《上海文化》2022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霍香结.日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2]霍香结.铜座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1.
[3]霍香结.地方性知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4]晏杰雄.南方性丰盈的史诗架构——评霍香结长篇小说《日冕》 [J].南方文坛,2023,(03).
[5]霍香结.叙述者之邀 关于阅读史,文学谱系和两个传统[J].上海文化,2022,(11).
[6]刘建勇.霍香结:每一枚松针体内都藏着大海[N].潇湘晨报,2023-2-26.
[7]霍香结,李潇潇.文学依然令我有奉祭的冲动[N].文艺报,2022-3-21.
[8]彭子义.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张蕾,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