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蕴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2024-09-20

互联网周刊 2024年17期

生产力是人类运用生产资料通过与自然之间能动的劳动过程创造财富的能力,即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形成的生产能力。生产力具有将主客体统一起来的实践性,这一概念是对人的活动的变化特征、变化能力的把握,而不是静态的物的状态的排列组合。新质生产力更体现了这种过程活动能力中的生生之德的特征。

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的角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并将激活数据潜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方向,探索让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时代结合的问题。为此,将新质问题归类为生产要素问题、现代产业体系问题和制度环境问题,分别探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与以实体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不同。本文认为以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通用、复用的独有特征,充分激活其潜能,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做优效率,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优化附加值结构,在生态市场体系中优化发展环境并释放数字化红利。

本文重点不是比较旧质与新质的不同,而是区分工业化、数字化两类新质内部的不同。

一、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基本内涵探析

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解析:一是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力上新在哪里,二是在生产关系上新在哪里。生产力问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分支问题:一是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背景上,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侧重的“新质”有何不同;二是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形态上,辨析发展工业产业与发展数字产业对“新质”的理解有何不同侧重。生产关系问题要求辨析,按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按信息生产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制度创新上有何不同要求。

生产力的质,从技术角度看主要是指效率的性质。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与工业时代新质生产力相比,效率的性质有所不同。这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知识点。

全要素生产率中的技术,以往一直默认为只有一种技术,即工业技术。效率概念本身也一直被默认为专业化效率,在现实中构成做大做强的效率基础。而本文则认为,与工业技术并列的,还有另一类效率,即多样化效率(如鲍莫尔曾提出莫扎特音乐四重奏的效率),它是“做优”的效率。因此,“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侧重,如果放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新科技上,需要把效率的发力点在“做大做强”基础上升级为“做优”,这样可以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时代不同于在工业时代的时代特征。数据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分析结构如图1所示。

从选择、发展新科技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以下分别从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古典(新增长)理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理论四个角度展开解析。

(一)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新质:以先进生产力创造新质态价值

政治经济学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视角看待新质。新质生产力所指的质,具有价值论上的含义。价值本身就是经济意义上的质。数据科技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因创造新的价值而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1. 新质使用价值:数据生产力是新质态生产力

第一,数据生产力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数据生成体现了生产力的先进性。

新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首先是新的使用价值,即新质使用价值。新质,就是新的使用价值所具有的性质。创新,是创造新质即新的使用价值的活动。

新质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创造价值的根本能力。在三大资源(使用价值)中,生产力的新质不仅表现在新质材料、新质能源的开发上,更表现在新质数据的意义生成中。

在数字时代,数据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主要在质上提升生产力,是与质量、创新、体验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1]。

第二,以激活数据潜力为核心发展新质态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做优的效率。

支持高质量发展,在效率上的主要体现为做优。做优是指体现于事物结构的质的变化,是在品质上的优化,本质上是从质上提升生产力。信息与质具有天然联系。信息能力,主要就是一种辨析质的能力。不同信息给人们带来的是不同质的信号。

按照钟义信的定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事物的生成就是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质就承载与显现在信息中。

推及从信息中产生的生产力,本身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判断,“信息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发展产生的新质态生产力”[2]。其根本作用在于,“在质上提升生产力,以实现人类需求的多样性、无限性和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有限性问题”[2]。

2. 创造新质价值,离不开数据存在

第一,新质生产力创造新质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创新创造的。

从价值包括交换价值的视角看,从新的使用价值中,带来交换价值上新的附加价值。新质生产力创造的价值,是创新劳动价值。赵培兴称新质使用价值为创新劳动价值[3]。创新是产生熊彼特意义上的“新价值”的活动。而由信息、知识、数据创造出的附加值,构成数字经济的价值本体[4]。因此,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在创新附加值上是一致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解决GDP发展分不出质量高与质量低的区别这一工业化专属问题,让新质体现出不同于旧质的价值。

第二,新质生产力的新,离不开数据的新。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的劳动者利用新的工具作用于新的对象的过程。其中,新劳动者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体力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适应先进数字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和信息决策能力、自主意识的新型人才。新劳动工具既包括高端智能设备、计算工具,如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自动化制造的技术、设备及数据基础设施,也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新劳动对象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数据构成的可以驱动实现对应实体功能的符号存在,如虚拟现实。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三新之间的组合。例如,在“数据要素×”中,数据要素与新的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可以形成具有叠加、放大、倍乘效果的新的组合,由此形成具有复用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这三“新”都以数据化为时代内涵,离不开数据化。这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据。

3. 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围绕新质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有许多具体工作,如激励创新、支持研发、重视人才等。但从历史性的全局看,要提前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对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的深远影响。

新质生产力中的复用,可能引致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改革。这种改革在数据要素市场化中,鲜明体现为数据持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这是对现代产权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的冲击。为了保护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需要进一步推进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产权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的道路。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另一不同在于,可以使其他主体要素(资本、劳动)的作用倍乘。乘在资本上,可以让资本价值倍乘;乘在劳动上,可以让劳动(因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倍乘。历史上,增进资本的制度设计比较常见,工业化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发展,总是首先让资本获益。而中国式现代化能不能改一改,让劳动者成为赢家?

以数据要素倍乘劳动要素作用,可以将普通的劳动转化为人力资本,从而在获得劳动报酬(成本)的同时,获得要素收入作为剩余回报。这取决于关于制度的社会选择。那种认为数字化发展一定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惯性思维要改一改,要看到数字生产资料共享开辟的新的可能性,这种新的可能性是以不伤害效率的方式提升公平。

为此,一是应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要素收入摆在第一位。按照人力资本来塑造新一代劳动者,以合伙制、合作制释放多样性红利,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力者。例如,农民进城只是务工,但学会电脑就可以在农村电子商务、城市快递服务中,成为掌握订单的决策者,而取得务工水平之上的收入,并全面发展能力。二是需要全面激活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让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发展中全面发挥作用。要把高度依赖研究投入的创新与高度依赖营商环境的创新结合起来,创造适合异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有效结合起来。三是大力投入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包括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建设数据要素场,建设连接、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加强适应人的更高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等多层次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深化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核心的产权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培育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五是促进适应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国内外开放体系建设,特别是推动央企、国企平台向集团外开放,通过具有生态交互功能的大前台、可以对外对内服务的双中台、经营流量的强后台,促进资本、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更充分地流动,构建国企与民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二)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新质:GPT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制度经济学从专用、通用的视角理解新质。工业生产力的技术载体具有专用这一根本特征,而信息生产力的技术载体具有通用性这一根本特征,是通用目的技术。

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是一个制度经济学概念。威廉姆森把GPT与SPT(special purpose technology)作为一对相反概念使用,这里的general与special对应的概念,正是经济学意义上的通用与专用。在英文中表述专用,specialuse与for a special purpose是一个意思。例如,专用性资本(special capital)用的就是这个special,既是指special use,又是指for a special purpose,因此这里的通用应理解为“非专用”。而general purpose与special purpose中的purpose,只不过是用途而已。

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市场收益,不仅要靠人无我有的科技创新,也可以通过人有我异(与众不同)的差异化实现。小批量多品种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借助通用目的技术与通用性资产实现。通用目的技术中的通用特性,保证了用于经济目的的质的差异化的成本合理性。例如,只需利用0和1代码的不同组合,实现功能上的千变万化,与实体同样功能相比,不污染、不耗油、不耗材,而增值性提高。

二、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演进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反映的是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新质生产力虽然是新提出来的概念,但就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内容来看,其早于概念的提出,存在一个客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对质的认识的不断发现:多样化、创新与音乐四重奏的效率

对经济来说,质与量是一对历史存在的矛盾。虽然工业化主要是围绕提高量的效率展开,这种主要体现于规模的量,在经济学上特指同质之量(同质性假定),但质从工业化一开始,就包含在与量的对立统一之中。不同的质,以多样化(或“范围”)这一概念表示。

多样化最早是斯密提出的,与专业化相并列,作为分工的两个相反方向之一。多样化(或“范围”)是斯密本人直接使用的术语。杨小凯认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是分工发展的两个方面”[5]。斯密认为专业化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多样化导致市场范围的增加,后人分别称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经济的规模的扩张,表现为量的扩张;而质的扩展,表现为范围,可以理解为人的个性选择范围(体验)、供给选项范围(创新)的扩张。从这个角度看,新质生产力可以降低人的选择多样化的成本,提高选择多样化的效率。电子商务明显增加了用户的选择,就是这种规律在起作用。

历史上首先从效率角度把质的不同当作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三位著名经济学家。

第一位是张伯伦,他发现经济活动中质的不同会引发均衡点发生系统的改变,其中规律是均衡点随差异化、多样性、异质性程度的提高,按比例由MC向AC移动。AC-MC就成了测度质的差异的不变价值尺度。

第二位是熊彼特,他提出的创新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他认为创造新价值,就是创造新的不同以往的质。工业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同质化,其价值增加主要是同质的价值在量上的增加,熊彼特称为物质的“循环流转”。创新理论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理论,以新质的不断涌现生成为价值创造方式。

新质还具有比创新更全面的含义。创新体现的是供给方面的新质,体验代表的是需求方面的新质,在迭代中达到供求一致的新质,就是抽象意义上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要求“创新+体验”的供求双方平衡。

第三位是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前会长鲍莫尔,他提出著名的“莫扎特音乐四重奏的效率问题”。他意识到“质的效率”的存在(如四重奏中处理音质、音色的效率),这种效率不同于量的效率。质的效率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与服务化中,而量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和产业化中。

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说,数据的作用机理与技术的作用机理类似,都是通过作用于主体要素(如资本、劳动)而提高效率,如将a作为K的系数或a作为L的系数。可以把以往的技术理解为专业化效率技术(a1);而把数据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即多样化效率技术(a2)(如图2所示)。在国家数据局即将推出的“数据要素×”行动计划中,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就是通过提高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而实现的。其多样化效率体现在,数据要素通过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创造多样化的价值增量,在多次使用中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约束条件下的产出极限(如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

需指出,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只能与信息生产方式联系,如新材料、新能源的技术,可能只是工业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的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新质,而不是社会关系含义的新质。在真实世界中,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处于混合状态,因此,两种经济规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共同发挥作用,其结果是依新旧动能投入比例的不同,以及产业化与服务化产出比例的不同,形成它们之间的融合比例,即两化融合比例。

(二)以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增强发展新动能

质性的历史演进,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开始具有新的历史内容。

从2004年起,国内外都有经济学家认识到,信息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这意味着,鲍莫尔猜想的以质的效率为取向的服务业的效率,可能与信息业的效率是同一个问题。数字经济出现了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新方向,这就是从以专业化效率为主转向以多样化效率为主,从以规模经济(做大做强)为主转向以范围经济(做优)为主。

质的效率的改变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科技在其中起到的一个关键作用,是主要生产要素的质,从不可复用变为可以复用。把数据视为新型生产要素,是中国式现代化经济理论的特色之一。对数字经济来说,新质生产力表现在生产要素上,具有复用这一新型特点。复用是数据独有的新质。数据独具“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6],是指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能够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提高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数据要素×”,可以发挥数据要素对于最终应用的倍增与放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与社会分配,进而事半功倍地实现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

沿着新质生产力是质的效率提高这一新思路向前展望,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这种生产力需要有什么样的不同于工业化的空间与基础设施。思考的初步结论是,数据空间与数据基础设施,可能不同于工业空间和工业基础设施,最核心的不同在于以“场”为核心原理。让历史告诉未来,从场有的视角看世界,在中国有几千年之久的历史,如周易就是场有论,其不同于西方的原子论,旨在为变易(而不是实有)搭建世界模型的框架。融入当下,数据基础设施也需要为变易(活动、使用、应用、利用)修路搭桥,而不只是静态地提供软硬件这些“东西”。为此,需要发展数据场与数据要素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区分了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基础设施,并且把数据基础设施置于数字基础设施之前,就是这种思考的产物。从这个角度说,新质生产力是活的生产力,是以生生之德为内涵的生产力。

三、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新质生产力不等于科技,而科技只有转化为产业,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总的来说,是要推动包括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内的产业体系现代化。

观察国际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无一不在依靠新质生产力支撑。在俄乌战争中,数据能力构成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战略性地改变了战场感知、决策与反应的综合态势。有鉴于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息生产力对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战略性支撑作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如图3所示。

“十五五”期间,要把数据基础设施摆在各项基础设施的首位,抓紧建设。要在数字基础设施基础上,建设面向应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使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要保护数字化、服务化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使之进入世界领先位置甚至助推中国成为所在领域最大的经济体,进而服务于未来国际竞争的大局。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未来产业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

正如专家所认识到的,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代表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会在未来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并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

要转变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比如,发展服务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服务化、数字化升级,到底是务虚还是务实,到底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这都涉及对生产力性质变化的新理解。那种认为只有大量消耗物质、能源的产业才是实业,才是实体经济的观念,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更新。

新质生产力不仅包含科技创新,也包含市场创新,如熊彼特所说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数据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可以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促进文化与内容产业的繁荣,这些都属于朝阳产业的范围。

“数据要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应鼓励探索与创新释放新质生产力潜力的实践形式。一是数据要素乘以行业应用,形成“数据×行业”,如数据乘农业、数据乘制造业、数据乘服务业等,赋能实体经济,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数据要素乘以企业应用,形成“平台×应用”,即平台企业基础业务与平台内企业增值应用相乘,实行数据要素提供本身不收费,但按照使用效果收费的有偿共享模式,也就是将数据要素以流量共享、流量转化等形式直接赋能于应用企业,再从有收益的应用中获取会员费、使用费。将数据资产定价从产前转向产后,从而通过应用为数据要素间接定价,在促进数据使用价值复用与充分利用中,消除交易所产前定价中“贝塔值”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左鹏飞,姜奇平.数字经济学:宏观经济卷[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22.

[2]周延云,李琪.生产力的新质态:信息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6,(7):90-92.

[3]赵培兴.创新劳动价值论——论超常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姜奇平.论数字经济的价值本体[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2):3-15.

[5]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37.

[6]国家发展改革委,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2020〕1157号)[A/OL].(2020-07-14)[2024-08-20]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7/t20200715_123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