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
2024-09-20宋海银
近些年,相关部门针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过紧日子”的要求。即在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过程中,实现花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同时保障重点民生项目资金的支出,从而发挥财政资金最大使用效益。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着编制程序不规范、执行过程约束力差和考核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需要结合以上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以业务预测作为着力点,针对事业单位的成本、现金收支等做好预测分析,同时将其编制为预算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对单位阶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系统反馈。现阶段,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要求全员参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从而为实现财政资金价值最大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施背景
(一)国家重视财政赤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国家财政率仍有较大的财政赤字空间。为实现对国家财政赤字率的有效控制,有关部门需要基于政策实施等多个维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和收入的严格管控,从根源上缩减政府支出,从而使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始终保持在稳定水平,并将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工程项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产业扶持等维度中去。
(二)加快开放式预算管理的深化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多以集中制管理为主,各级财政资金的计划、占用、使用和回收可进行一体化审批。但无法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管理,财政资金的可控性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依托于开放式的预算管理体系,以结构性安排、规范化动态审核和可控性措施为核心,加速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是事业单位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三)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审计可控性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需以避免财政资金挪用、加强偏差控制为主要内容,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强化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满意度以及对政府执政的信心。依托于全面预算管理工具进行资金的审查管理,保障资金使用过程的合规性和可控性,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规划、使用、调拨、核算一体化管理,让资金的收支过程始终基于可管和可控的安全范围之下,从而提升政府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财政审计的可控性。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
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未能建立预算编审班子。预算编制之前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没有针对单位的业务、资产、资源等进行系统化梳理。同时预算编制过程较为简单,未结合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成果进行预算编制。此外,在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够规范,未能将责任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
(二)预算执行过程约束力较差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未建立针对性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度本身具有的约束力相对较弱,或是虽然已经建立了制度,但是没有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处理,部门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此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简单地利用传统管理方法,没有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各个部门系统接口对接不畅通,模块建设不够精细,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分析不够全面。
(三)预算绩效考核落实不到位
在预算考核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内容不够清晰、全面,未能有效健全考核体系,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未实现融合运用。一些事业单位简单地对各个部门进行定性考核,考核过程较为随意。同时各个部门领导干部任免与下年度预算资金配置未能有效衔接,考核措施不够完善。此外,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全。创建的考核委员会形同虚设,考核程序不规范,考核机制不到位。
三、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预算编制策略
1.建立预算编审班子
事业单位需要结合现有会计法及中央对事业单位提出的预算管理工作部署要求,建立预算编审班子。以事业单位法人为代表,由财会部门共同参与。该预算编制班子的职能设计应科学合理、分工明确,以确保预算编制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结合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和本年度的经济发展需求,系统化考量多方因素,从而确定当前单位的预算工作总体目标。
2.做好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在预算编制之前,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等进行系统化清查,做好登记工作,并确认债权债务情况,梳理资金来源渠道,明确支出的具体结构。在弄清事业单位资金需求的条件下,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实现账实相符。
首先,需要摸清预算部门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支出情况,针对各个部门的人员情况做好登记,并形成手册,以保障预算编制合理。
其次,对资产进行核查,形成报告。针对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盘亏盘盈和资产非正常损失,需要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和资产管理工作制度要求,做好申报、核实及相应的账务处理。
最后,针对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需要形成管理制度,及时堵塞事业单位管理漏洞,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质增效。同时全面分析上年度收入和支出结构,以掌握当前收入支出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和负面因素,积极挖掘资源节约潜力。
3.编制收支预算
首先,在收入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收入的具体项目以及征收标准,并确定收入的征收科室和责任单位。同时由征收部门和责任单位结合上一年度的收入具体情况和本年度的财政资金收支计划,也可以依照预算编制要求,从而编制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收入预算。财务部门需要针对单位的收入预算进行相应的汇总和审核,并通过对预算空间潜力的深度挖掘,以保障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进行收入编制和收入审核时,需要全方位分析事业单位的资产往来款使用情况,以确保达成本年度的工作目标。
其次,在对支出预算进行编制时,需要始终秉承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略有结余的基本原则,从四个方面进行编制。
一是人员经费。人员经费需要结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确定的人数和人员经费具体标准来进行预算编制;二是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其主要运于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中,需要严格依照财政部门规定的定额标准来进行预算编制;三是事业单位的专项工作任务经费,需要依照效率最优化原则对预算进行编制;四是事业单位的专项工程项目经费,分为本年度完成的工程项目和跨年度完成的工程项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不同的工程预算。
(二)预算执行策略
1.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提出的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程序、编报流程和时间要求,从而制定出适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始终秉承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综合事业单位的人员情况和资产情况,做好资金的统筹安排,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合理编制。
其次,在制度中明确所有预算一经批准,不可随意调整。若是其他业务部门存在突发性工作内容或是政策性的变化,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则需要由部门提出预算调整申请,财务部门给出相应的审核管理意见,经有关部门进行审批之后,履行程序,办理相应的预算调整手续。
最后,实现预算管理计划执行成果和事业单位原有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衔接,以制度的形式,使各个部门形成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知,强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确保预算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要始终以业务规范化、预算管理一体化、数据集中化和监管综合化为基本导向,从而实现事业单位内部业务和财务的有机结合。通过业财融合,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融入事前审批模块、报销审批模块、报账支付模块和借款还款模块等。
首先,事前审批模块包括公务差旅申请、工会福利申请、培训会议申请、业务审批、公务接待申请、业务预警、办公用品申请等子模块。
其次,报销审批模块包括差旅费报销申请、领导审核、差旅费用申请、财务审核、发票归集、报销预警、统计查询等子模块。
再次,报销支付模块包括报账支付、报账导出、用户管理、流程定义、权限管理、单据管理等子模块。
最后,借款还款模块包括借款管理、还款管理、标准定义、基础数据、日志服务、接口服务等子模块。
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衔接财政部门、纪检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系统接口,从而动态监查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并在各个部门超出预算之后及时进行预警。同时可以为事业单位下年度的预算计划编制提供决策支持,并提供更为高效的预算管理技术手段。
3.关注预算重点执行情况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涉及内容较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预算执行监控内容。例如,明确是否存在克扣或截留下属单位专项资金的问题,是否存在延压和滞拨专项资金的问题,以有效规避由于资金拨付未能落实到位和拨付不够及时,导致事业单位的专项任务未能得到顺利贯彻落实,从而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履职水平。
首先,要关注事业单位是否存在超预算支出以及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的现象。例如,明确事业单位是否存在项目合同条款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项目采购设备和合同内容不符合的问题、预算执行过程和预算内容不符合的问题,以有效规避事业单位的经费挪用问题。
其次,要关注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和经费收支情况。例如,项目申报文件和预算执行情况是否一致,预算实际支出和预算计划是否达成一致,以有效防范由于事业单位未严格执行规定以及计划所引发的预算超支、自筹资金未能落实到位和套取上级财政资金的问题,严控事业单位的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
(三)预算考核策略
1.明确考核内容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中,需要编制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并依照业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好考核性质分类,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确定考核工作的具体安排和评分标准。同时通过对照国家对事业单位提出的要求,确定考核的主要方向,将各个部门的职责转化为考核结果,从而使各个部门严格依照考核指标及程序,更好地履职尽责,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进行。
2.健全考核体系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需实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的协同并进,以确保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实效性。
首先,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定性指标上,主要是以履职尽责、创新创优、技术管理服务、社会满意度等指标为考核内容;在定量考核上,应以各个部门的资金利用率和收支情况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其次,强化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将其作为后续对各个部门干部进行评奖评优、财政预算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从而展现出绩效考核本身具有的约束力和监督力。
3.强化考核措施
首先,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需要注意考核程序的规范性,并加强日常考核。通过建立预算考核委员会,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达标情况进行及时考核。同时编制预算考核自纠自查表,严格依照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评分,并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中去。
其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严格依照“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原则,对事业单位的考核情况做好调度工作,以确保考核程序的规范性,压实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责任。
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为实现事业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国家有关预算规定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涉及内容较多,管理过程较为复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和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才可以达成事业单位的既定预算管理目标。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了解熟悉预算管理的实施背景,明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缺陷、不足,并基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三个阶段,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从而使财政资金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切实履行好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