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问题与改善策略
2024-09-20陈丽婷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会计核算信息化也将成为主流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的会计核算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核算的效率,还能够减少人工核算的失误,对于提升会计核算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变革,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容易引发财务风险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合理的改善策略。
会计核算在财务监督、资源配置、成本控制、财务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实现了核算过程自动化、智能化,能够大大提高核算的准确性,促进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拥抱信息时代,培养会计核算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并针对信息化制定配套管理机制,助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形成的财务与业务数据类型复杂、多元,且数据量非常庞大,这使得会计核算难度随之提高。传统会计核算方式通常依赖于手工操作,难以应对当前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类型。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会计核算转型升级,从而利用专业化的会计软件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对各类业财数据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创新管理等多元化的措施,全面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财政管理作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政府整体运作的顺畅与否,更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能够使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得到应有监管,对于强化政府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有着很大帮助。因此,财政部印发了《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基于“数字政府”理念,积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三)降低单位的管理成本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过紧日子”的理念,今年更进一步提出了“习惯过紧日子”。这一变化凸显了长期节俭的必要性,意味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需更加注重精打细算,不浪费一分钱,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要产生最大效益。在这一背景下,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会计核算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大大减少人工和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实时核算各类财务支出,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必要的花费,真正做到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与“过紧日子”的精神高度契合。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使人类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需要,更是适应新时代的重要举措。然而,仍有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情况,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既没有做好相关的工作规划,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相关工作做出部署,导致单位内部配合度不高,缺乏建设动力,使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阻碍。
(二)财务人员不适应新模式
会计核算信息化扩大了核算范围,丰富了核算内容,使原有的核算模式更加多样。能够同时采用三栏式、汇总式、凭单式、联合式和多栏式日记账,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也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性,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掌握传统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等相关技能。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僵化,难以吸引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现有人员虽然基础会计知识扎实,却普遍不具备信息意识,无法适应信息化的工作模式,难以真正推动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建设。
(三)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会计核算环境,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衍生出了诸多新问题、新情况。以往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完全适用,因此需要革新相关制度,从而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可是,一些单位并未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制度调整与革新严重滞后,多仍在沿用旧的管理制度。这导致制度与新核算模式不匹配,容易出现管理漏洞,诱发财务风险问题。例如,由于旧的管理制度未能涵盖新的工作流程,导致工作权责划分不清,时常出现职责冲突和混乱的情况,给部门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
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中,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储存方式发生了改变,必然要面对信息安全问题。如:信息传输不对等、数据泄密、数据失真等情况。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这使得财务人员对信息安全不重视,容易在工作中无意识地泄露敏感信息。并且也未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难以抵御来自外部的网络安全威胁。另外,更缺少重要数据备份和恢复的相关措施,一旦发生硬件故障、软件故障、人为错误导致数据损坏、丢失,就可能无法恢复数据,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
(五)相关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通过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情况,评估投入产出比、系统稳定性、职员信息化技能水平、工作流程效率,便可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方向和需要完善的目标。可是,许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忽视绩效评价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缺少相关绩效目标和指标,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信息化建设成果。由于绩效评价缺失,没有绩效评价的指引,容易造成信息化建设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相关资源配置错误,使得信息化建设方案无法正确落实。
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改善策略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较之过去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将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核算,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财政部提出了未来五年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为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转变固有思维,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相关问题,制定配套信息化建设计划,对建设内容、实施步骤、时间安排、预算等作出具体部署和规划,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学会“取经”,积极向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兄弟单位学习,并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考察,了解其建设思路、实施方法、管理模式等,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此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通过内部宣传,向全体人员传达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益处,使各级人员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同新核算模式,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
(二)建设新型的财务管理队伍
在会计核算信息化背景下,一部分基础核算工作交由软件系统完成,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重塑了财务人员的角色和职能,需要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因此,这使财务人员承担了更多职能,对其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优化人才结构,从而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一方面,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招聘标准,明确要求应聘者应具备相关会计资格和工作经验,以确保所招人员符合任职条件,能够适应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另一方面,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会计核算工作环境的变化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等活动,帮助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学习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技巧和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会计核算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三)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现状不理想,根本原因之一是缺少制度的约束和引导。实际上,制度是组织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信息化建设管控的需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首先,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核算工作流程,对信息录入、档案管理、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关键环节作出制度规定,明确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以规范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根据财务人员职责的变化,优化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主体,使责任能够具体到人,避免出现职责模糊和相互推诿的情况。最后,分析新模式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风险,优化财务监管制度,利用制度的约束力,应对信息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例如,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内控范围,建立内部稽查制度,定期对录入系统的数据进行二次核对,并查验相关的凭证、票据和证明资料,从而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是反映国家资产、财务状况的载体,包含了众多敏感和重要的数据,一旦外泄将造成严重后果,影响单位的公众形象和信誉。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范数据泄露风险,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具体来讲,要对信息管理系统加密,为不同级别的人员设置相应访问权限,避免非授权人员直接接触敏感数据,降低内部泄密的可能性。另外,要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检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攻击行为,如端口扫描、特洛伊木马等,保护网络免受外部的入侵。此外,要制定详细的数据备份与恢复计划,明确需要备份的数据类型、备份频率、备份介质,并采用全量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如此一来便可在数据损毁、丢失时及时恢复。
(五)完善相关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不仅是衡量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工具,更是持续改进和优化信息化建设方案的有效手段。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扩大绩效管理范围,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目标完善绩效评价体系。还要设置相应的绩效目标和指标,以便对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评价周期,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确保可以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例如,引入目标管理评价法,基于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核心目标,多角度、多维度设定关键绩效指标(KPIs),如工作质量提升度、会计核算规范化程度、信息采集能力提高度、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度等,从而通过对比目标完成度评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影响。如果目标完成度较高,说明信息化建设是成功的,取得了积极成果;反之,则说明信息化建设未实现预期目标,需要优化、改进建设方案。
结语:
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来看,会计核算信息化发展势不可挡。目前来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现状不理想,根本原因是对信息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财务人员不适应新模式、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相关绩效评价体系缺失。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认清当前形势,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建设新型会计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