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商圈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9-19李名梁常馨月

求知 2024年9期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古文化街商圈视察节日市场供应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情况,希望天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商圈作为城市商业的重要载体,既是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集文化、商业与历史建筑并存的商圈成为天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近两年来,天津市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新建商业项目与盘活现有资源相结合,持续推进高品质商业设施建设,加快消费领域业态调整、品牌更新、数字赋能。同时,稳步推进金街、五大道、意式风情区、佛罗伦萨小镇、文化中心等商圈建设,在引进新业态、提升知名度、开展品牌活动、优化布局等多方面同步发力,致力于提升市民的消费体验。整体而言,天津市商圈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基于天津市商圈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天津市商圈发展的现状分析

1.新形态:新旧商圈不断更新升级。随着天津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脚步不断加快,各大商圈加速升级改造。一方面,新的商业项目多点开花,助力打造国际化地标商圈。据天津市商务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天津市已建成133座大型购物中心,另有25座正在建设中。新增商户2000余家,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总计投资超过100亿元,累计建筑面积达1300万平方米。各商业项目紧紧围绕所在商圈的总体规划,对标国际一流商圈,吸引国内外高端品牌入驻和资源聚集,建设时尚商业综合体。例如,2022年10月开业的和平印象城,除传统零售业态以外,还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屋顶公园、口袋公园等多个休闲空间,已成为和平路上新晋潮流地标,为金街这一百年商圈聚集了新人气,商圈规模进一步扩大,商业聚集效应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传统商业街区改造升级,带动商圈焕新。在新开业的商业项目中,天津金茂汇、泰达时尚购物中心等多个商业项目均属于商业旧改项目,累计盘活闲置商业资产75万平方米,在推动城市更新改造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购物者的消费体验。

2.新业态:多元创新业态加速涌现。为实现文旅商融合发展目标,天津市各商圈在传统业态基础上,更加注重引入文化、旅游、体育等体验式消费,发展沉浸式、体验式、参与式消费。例如,河东区棉三创意街区新建了海河美术馆;河北区的意式风情区引入天津首家钟书阁书店;北辰区远洋未来天街项目引入亲子、特色美食及运动等多种主题,构成综合商业区域;河西区青旅运动新天地打造以运动零售、体育培训、游泳健身等为主题的购物中心。诸如此类的跨界主题式营销层出不穷,积极挖掘书店、美术馆、老字号等消费潜力。为进一步丰富商业形态,打造消费热点,天津市各大商圈还积极引入各类品牌店。在2023年重点商贸项目招商活动中,天津市在本地成功签约22个品牌,涉及12个商业项目,还有部分品牌通过线上等形式签约,其中华为智能生活馆等品牌新店共计推出 100余家,其中 30%为天津首店。

3.新布局:数字赋能商业布局优化。社区作为便民服务业的主要承载区域,优质的社区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性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因此,除着力打造核心商圈、推进建设区域商圈外,天津市商务局也在持续推动社区商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满足市民查询各社区商圈生活服务业业态需求,2023年天津市商务局组织并发布了《天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动态地图》,地图中包括6.2万个基本便民服务网点,划分了社区生活指数、业态分布和布局等五大板块,涵盖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服务、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16个服务业态。基于此,商务局可以利用大数据监测工具对全市基本便民服务业消费、供给、便利性等维度进行动态监测。一是可以反映出最近一天便民服务业网点营业率和消费变化情况;二是可以侧面反映出各社区或村镇生活服务业便利性;三是可以了解市民生活性消费需求,从而更好地支持补建规划,调整未来社区商业规划,以便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二、 天津市商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交通规划发展不足。在城市发展中,交通网络建设与城市商业空间相互依存,发达的交通是城市商业空间拓展的重要支撑,并且城市商业空间的秩序和联系以完善的交通设施和道路系统为先导。目前天津市商圈的交通网络具有明显短板。一是多个商圈的步行街内均未划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在人流密集的地方“乱窜”成为常见现象,在导致交通混乱的同时也给行人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各商圈自身特色的形成与管理。二是道路交叉口交通灯缺失,且各道路缺乏明显标识,导致交通不顺畅,且有一定安全隐患,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三是地面停车场以及地下停车场严重缺乏,导致商业街停车空间不足,并且对停车缺乏合理的组织或管理,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在道路上随意停放,既影响和制约了购物人群的交通可达性,同时也破坏了地面景观。四是步行街各商场之间联系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步行街的上层空间设计过街天桥等便捷通道,导致步行街室外交通状况复杂,降低了购物者的步行效率。

2.街区文化特征不显著。当某种文化元素在一个区域中被反复强调时,会使整个区域形成统一的城市意象。欧式建筑符号对于天津而言就是这样一种元素,它是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名片,贯穿于整个天津市城市空间形象中,成为天津独有的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天津市各商圈缺乏明确的、主题化的特色发展定位,使得街区的文化资源和商业资源各自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利用。尤其是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并未被很好地转化为商业性资源和营造出蕴含历史文化底蕴的特色商业性街道景观环境。一方面,一些历史建筑并未被很好地修复利用供人参观,街区也缺乏艺术馆、书店、博物馆等具有文化性体验导向的商业性场所;另一方面,随着传统商圈的改造新建,由于建设年代跨度较大,使得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协调,更有一些个性化的装修改造破坏了建筑的原有历史风貌。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商圈主题定位模糊致使商圈文化特色缺失,无法凸显天津市商圈独有的魅力与风格。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商业基础设施是城市商圈发展的硬性条件。天津市商圈集中于中心城区,因此呈现出中心城区商业高度聚集的布局。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难以满足城市商业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客观上助长了中心城区过度集约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区人流集聚和交通拥堵状况,阻碍了城市商圈规模扩大和综合实力提升的步伐。比较来讲,历史悠久、规模体量较大、发展比较成熟的商圈周边配套比较齐全,但是基础设施老旧以及商铺招牌杂乱无序导致街道整体环境品质低下;而新兴的以及规模体量较小的商圈则周边配套设施严重匮乏,存在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公共交通系统及物流体系不完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天津市商圈的提质发展。

4.业种业态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商圈业态结构方面,天津市的商业业态亟待转型升级,商圈业态差异性不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人们去实体店更多是为了“闲逛”,追求逛街带来的新鲜感和放松的效果。当购物成为次要目的时,传统商业业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会逐渐降低,商圈的业态调整就成为必然。因此,天津市各大商圈需要引入更多新兴的休闲化、娱乐化的业态,以进一步提高消费吸引力。另外,天津部分商圈同质化比较严重,各商场内的品牌重叠度较高,错位经营率低。不同的商圈所承载的主题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需要围绕城市商圈主体功能、文化资源与区域环境,以目标客群为导向,设置合理的业种业态结构。但是,目前天津部分商圈的主要业态构成还是以“百货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主,同种业态过于集中,不能满足消费者阶梯化、多元化的需求,导致商圈吸引力降低。

三、 天津市商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一规划:加强交通疏导。良好的交通状况是提高商圈竞争力的来源之一,需要从三个方面规划着力。一是为实现人车分流,应区分步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规范街道内观光车的流线,严格控制非机动车的行车速度;为解决安全隐患,应建立良好的交通标识系统,在交叉路口增设交通指示灯,在道路内设置明显指向牌以及增加道路交叉口语音信号提示。二是为解决乱停车、停车难问题,应增加地下停车场的建设,也可以考虑设计多层停车库以及屋顶停车场,实现商业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要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辆的停放,划分停放点。三是为满足消费者便捷购物的需求,应建立立体化的步行交通网络。适当地在商圈内相邻的综合建筑体间建设天桥,减少地面人流密度,同时可以适当打通几家相互间隔的商场一层,给消费者提供连续的步行空间。另外,应规划设置残疾人坡道,翻修盲道,完善街区无障碍设计的体系化,为消费者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2.文化先行:增强文化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文化、商业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因此天津商圈在“文商旅”融合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一要充分突出津门文化,挖掘商圈的历史文化底蕴,规划再现以历史建筑为背景的城市记忆与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增加艺术馆和咖啡厅等体验式消费设施,既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交流的空间,又可以体现浓郁的文化特色。二要充分发挥狗不理、亨得利等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与挑战,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共存,展现天津百年传统商业的新活力。三要将城市历史与地域特色相融合,在保留原有历史街区和建筑的同时,赋予商圈更加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提升商圈的文化氛围。对于传统商圈,应更加注重天津民俗文化、海河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体现。同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在新老建筑的建设与改造中,应本着保护整体风貌的原则,力求保持建筑风格的延续性,对与历史建筑相邻、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采用仿照的方法进行改造。

3.体验为先:尊重顾客感受。满足消费者需求,响应市场变化,为顾客营造匹配其需求的消费环境,是商圈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从市场内需体系角度,要进一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不断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二是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在我国消费者物质需求逐渐满足的情况下,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越来越突出,相比于到店挑选—购买的传统消费模式,顾客更追求愉悦的在店体验。因此,在体验消费新风向下,拓展商业空间功能多元化、开发体验式活动是实体商业当下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商家可以在商业空间中开展各种主题的游戏或者品牌活动,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使顾客在获得新奇的在店体验的同时也能提高销售量与顾客粘性。三是从消费服务角度,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需要重视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升级。商业基础设施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在硬件方面,对道路绿化、地面铺装以及建筑物外立面等进行提质升级和改造,对于传统商圈尽量在保持现有的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商业特色。在软件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将活动页面、商品信息输入智能交互系统,为顾客营造可触摸、可控制的交互性体验。

4.活力为源:打造个性化商圈。一要积极引入新业态。一方面,要压缩传统零售业态的占比,提高餐饮类、文培类、游玩类等线下体验型业态的比例;另一方面,可以打造跨界业态,开展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例如,许多餐饮门店在原有业态上增加围炉煮茶项目,营造中式氛围感和仪式感,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究其原因是围炉煮茶既能满足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也能为当下向往慢生活的年轻人提供一种舒适的社交空间。类似 “酒+餐饮”“酒+茶饮”“酒+零售”“酒+生活服务”等跨界新理念也可以成为商业布局新业态的创意点,助力天津市城市夜经济发展。二要提高商圈差异化经营水平。为了形成差异化的商业格局,可以考虑向特定人群提供消费和服务的方向发展。例如,近些年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主题市集,作为一种消费新场景,有着很强的吸引人流的作用。这说明具有特定主题的商业街往往更具吸引力和可识别性,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户品牌借助市集聚集在一起,也有助于品牌间彼此借鉴学习。因此,天津市商圈可以根据自身特色确定不同的主题,精准把握不同类型的客群,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形成细分市场。一旦确定了商圈的特色和方向,要围绕其特点加大宣传、塑造形象,以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和传播商业内涵和特点,发挥人气的集聚效应,突出自身特色,解锁流量密码。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制度困境视角下全球投资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研究”(22BGJ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名梁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常馨月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