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责任伦理及风险应对
2024-09-19龚洪陈恩伦唐旭
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里,确保乡村教师坚守数字与信息责任伦理,已成为合理运用数字资源提升高质量教学的职业操守。当乡村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失去责任伦理的规约与限制,易造成数字化信息茧房行为蔓延,致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偏离乡土教情,损害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可信生态链。为提升乡村教师合理开发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明确数字责任伦理的特定取旨,从强化主体责任伦理意识、紧扣乡村教学实际、恪守求真务实底线向度,纾解“信息茧房”行为泛化隐忧,提升“数实融合”尽责能力水平,夯实“可信尚善”责任行为规范。
关键词: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高质量教学;数字责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创新基金项目“数字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成效研究”(项目编号:1331006)研究成果。
① 陈恩伦为本文通讯作者。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背景之下,有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生成性影响,强化乡村教师依法负责使用数字化资源实施教学备受关注。因为,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环境和资源形态,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与形式更加多元、开放、协作、内隐,并兼具时空融合、知识融成、传播虚拟等特征[1]。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作用”,以此加强乡村教师把智能、数字、信息技术跟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相应内容关涉以信息责任为逻辑基点,以安全运行和知识产权保障责任为建构基础,强化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的数字素养、思维、意识和能力培育。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实施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更是从数字社会责任范畴明确了各级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准则与规范。目前,全国乡村教师数量已达330多万人[2],基于这一庞大群体,有效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胜任力,往往离不开相应数字责任伦理的导正与规约。为此,从数字素养责任视域检视其失格风险,明确数字及其信息责任伦理价值,有利于构筑乡村教师高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良序生态系统。
一、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责任伦理的风险
按照教师数字责任的数为教用、应用规范、数字权利涵养[3],确保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需要以数字信息伦理为行动导向,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效能。当下,由于受数字化教学资源虚实交互影响,加之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性偏低因素,数字责任理论缺失引发的信息茧房行为、“数”“教”脱节、失信失真风险倍增,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乡村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效率与可信度。结合对C市48所乡村学校的实证调查,乡村教师缺乏数字信息责任伦理的风险如图1所示。
(一)招致“信息茧房”行为泛化的无序蔓长
对于乡村教师数字胜任力而言,通过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水平、增进教学质量、丰盈教学内容、扩宽教学渠道、优化教学方法、满足教学需要等,既是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推进高质量教学的重要能力表征,同时也是其应担数字素养的责任使命。目前,相比对于高校教师或城镇教师群体,由于乡村教师深受本身数字素养有限性和传统教学资源应用思维的双重影响,相对缺乏数字化责任伦理意识,当面对这种新生态的数字化教学材料时,难免会造成根据自己教学技能偏好而虚于应付的形式化现象产生,进而违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实质性操作原理,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乡村教师因数字素养不足滋生出“信息茧房”行为。这种“信息茧房”行为跟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的相关界定高度耦合,他认为人们在自由选择信息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量身定制网络化、个性化的知识传播世界,当这种只看和只听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时,“他们也就亲手搭建了一个自我的信息茧房”[4]。然而,这种信息过滤泛化行为也催生出了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时的数字鸿沟,造成其应担的数字、信息责任心被抽离或缺失,而且这种过滤泛化行为往往以不易察觉、不留痕迹、不可预见的方式悄然出现。
据调查知悉,61.75%的师生认为现在乡村教师“信息茧房”行为泛化严重,这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运行的科学认知风险极高。与此同时,60.97%的师生认这种信息茧房行为造成地“数字鸿沟”现象凸出,偏离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责任意识,应付心态明显,破坏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其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鉴于此,因为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不足造成的信息失真责任,促使他们在整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出现非理性行动。深究其背后机理,一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身具备海量信息特征,这对乡村教师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实施教学的数字素养很高。值此,当乡村教师数字化信息素养不高或缺位的情况下,又没有制定相应数字信息责任伦理规则进行限制时,势必会造成由于数字化教学形式化高过“数为教用”的根本要求与旨向,乡村教师必须恪守的信息素养责任也只能起到口头式摆设,应用为王的责任品质将会被弱化和受到质疑。二是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态,涉及数字化意识、数字化知识、数字化技能、数字化应用等向度,这些都需要经过专项培训所得,无疑在一定程度增加了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活动的繁琐性。因此,乡村教师为了避免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带来的繁琐行为,就会选择简约化的、符合自身喜好的数字资源内容,进而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行为本意被扭曲。添之教育数字化转型造成乡村教师焦虑感的强化[5],相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内生性将会遭到消减。三是造成乡村教师数字信息过滤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乡村教育环境、学生生源质量、乡村教师自身数字素养等。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乡村教师自身数字技能和信息素养不足所致,具体表现为数字技术赋能能力、传递教学信息能力、智化学习环境能力、数实交相融合能力、新资源和传统资源有效衔接能力等诸方面[6]。由此,加深了乡村教师在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际,造成行为偏好与信息过滤的茧房选择。
(二)引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脱离乡土教情
数字化教学资源跟传统形态的教学资源相比较,所具备的教材处理技术数字化、教学方式多媒体化、教学信息传输网络化、教学资源系统多元化、使用过程智能化等特点,对乡村教师高效能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有重要影响。因此,乡村教师在有效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必须与本专业学科实际相适应,这就需要通过相应数字责任规范来防止脱离教学事实。实际上,乡村教师开发、利用和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往往呈为多元化样态,既有数字化的课本、教案、文本、习题等直接材料的运用,也包含辅助教学质量提升的电子书包、富媒体、网络课堂、平板电脑、微格教学等数字化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乡村教师增进“数实对应”教学技能的难度。另据调查得知,71.26%的乡村学校因数字化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经验不足,导致浅显应用的现象较为突出,很难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与乡土实际教学的一致性建构。再则,根据《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以下称《蓝皮书》)显示,乡村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置有了明显改观,但仍然存在形式化的“重建轻用”“两张皮”现象[7]。诚然,如若没有像师德规范和职业操守这类责任伦理的规约,极易造成乡村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时的浅尝辄止现象,使其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游离在契合乡村实践教学活动之外,实际运用只停留在表层和浅层的简单再现,无法确保与所授学科目标之间的深度有效衔接。比如,乡村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际缺乏求真务实责任的保障与约束,还容易造成其随意抽取几个数字化教学资源片段,东拼西凑到所谓教学目标建构的数字化表达,不仅达不到数字资源应用与教学诉求相融合的愿景,还割裂了具体教学任务与学生系统化学习之间的有机联系。长此以往,将会致使乡村教师应用数字化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变得索然无味和敷衍塞责,造成数字化课程资源认知脱节[8],错位了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应用的激趣功能和助力价值。
此外,乡村教师在整合应用数字资源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安排,本身就蕴藏符合乡村特有教学情境性、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的融通特点。那么,如果缺乏数字责任伦理的理性思考与行为规范,很容易陷入只见树叶、不见深林的浅尝表达,从而导致比较严重的“就现象谈现象”和忽略乡村教学实际等问题。一方面,乡村教师在整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时需要通过数字责任伦理标准及旨向,检视其是否脱离了乡村教学情景化的问题。有鉴于此,其中观照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情景化与适切性,显然是数字务实责任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映射。目前,乡村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乡土教学实际深度融合中,只有10.93%的人认为“完全符合”,23.69%的人认为“比较符合”,65.48%的人认为“不太清楚”和“完全不兼容”。由此可见,明显存在没有很好地有效衔接乡村教学实际,在具体运用过程出现了偏离乡村校情、学情和生情的怪现象,安排的内容不能给予教学实质性帮助与支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能被大打折扣。为此,他们更愿意用传统的教学经验与技术来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对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态度不容乐观[9]。另一方面,造成乡村教师整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浅表化和脱节行为的又一困因,主要在于其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不足,造成教学资源与教学实践之间达不到深度契合。当前,47.54%的受访师生群体认为乡村学校因受人、财、物、信息资源有限性的多重因素影响,缺乏对乡村教师如何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系统性的精准培训,同时也没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合乡村数字化教学实际的应用标准及其治理办法。所以,再添上如若没有合符乡情教规、符合农村教学实际等相应数字责任伦理的制约,导致乡村教师盲目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现象在所难免,且很难同乡土教情进行深度整合,防范数字资源应用脱离教学实际的工作有待加强。
(三)损害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可信生态链
营造良好数字环境是有效开展数字教学活动的根本支撑,其中防范虚假行为便成为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可信理论问题。因为,乡村教师虚假性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用于教学活动时,将会严重扰乱数字化教学生态环境及其合理性价值,让利益相关者对其相应数字化教学行为产生不信任危机,进而挤占了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材料、形成终身学习模态的生存空间,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诡异现象。现实中,政府也没有因此针对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实际状况,制定切合适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道德准则,加强其数字责任伦理意识。事实上,为有效规避乡村教师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虚假现象,通常离不开可信、尚善责任的约束与指导,以此防止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技术带来的“深度伪造”和信息传递不准确的问题。比如,假借数字合成技术之手,随意更改信息数据和文本教学资料,并且不标注或标明出处而给人一种独创假象,使得虚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破坏或模糊了原由教学活动的真实性,破坏了数字资源应用可信的生态链,违背了数字指向尚善的责任伦理,从而引发公众对其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要守住底线的呼吁。
基于数字应求真务实的责任理论视角,乡村教师虚假化整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式往往复杂多变,调查数据中有56.95%的农村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中存在模仿和篡改现象,并且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细化而言,一则是数字信息传递失真。乡村教师在合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建构时,需要考到信息传达可接受的实际情况,这事关乡村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效能问题与使用意向[10]。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尽人意,目前部分乡村教师选择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较为虚化,主要是基于教学活动的好开展和便利性为信息遴选前提,其中普遍适用的特征是其首要抉择因素,而不是根据乡情、生情、学情来予以甄别与调适,负责任的使用也往往被忽略,可及性、包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较为弱化。二则是数字资源运用不当。就事而论,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不当行为,也是数字责任伦理失范的内容折射,如若没有可信尚善责任伦理对乡村教师在整合数字资源时进行规范,将会进一步加深其数字化技术乱用的频率。更为甚者,还将会造成严重违背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所强调的“技术理性”,促使其“数实”不一致的结构性失衡[11],极不利于乡村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使用的合理性、规范性及有效性。三则是数字化知识的剽窃。普遍意义上讲,数字化教学知识应用剽窃意旨未对原创知识出处做相应标识或未经授权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模仿或篡改知识产品创造者的内容、思想和言语,并且将其据为己有。由此可见,数字化知识剽窃行为也属于数字责任伦理风险的重要形式和范畴。当前,正如《蓝皮书》所指出的那样,现下乡村中小学师生对数字化发展认知水平仍有很大水分和差距,结合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普遍较低的现实问题,或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出伪造使用和仿冒传播他人知识信息的行为,这对原有数字资源拥有者的知识产权造成了极大威胁和损害,破坏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可信与尚善生态环境。
二、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践行责任伦理的价值
当前乡村学校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建设与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数字化知识、技能、思维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而且还丰富了乡村教师的教学智化手段与方法。鉴于此,乡村教师在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中践行责任伦理的价值表征,既要维护教书育人本质“不变”的目标内核,同时还要结合教育数字化“新变”的合理特质,明确其数字责任伦理性质、意识和指向。
(一)确守数字化教学责任取旨
数字责任伦理内含数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意在通过数字德行遵守和契约规则生成责任追问的伦理秩序,达到关涉可信、尚善和公正的数字责任旨趣[12]。这同《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的内在数字社会责任规定高度耦合,为此系统阐析乡村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中的责任伦理特性和地位,有助于帮助乡村教师确保数字化教学应担责任和道德坚守。从数字化教学内涵上看,突出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13]。由此可见,乡村教师做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责任,无疑是开展数字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因为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虚拟化不仅影响乡村教师“教”的操作手段,同时还影响其学生“学”的处理方式革新[14]。为此,这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注重培育乡村教师数字素养,遵循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责任伦理越发重要。
诚然,为准确理解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字责任伦理要义,需要对其责任伦理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定。“责任伦理”最早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他依据对社会历史及当代人价值处境的深入分析,认为人应该关注自己行为的后果和价值,以形式合理为核心,理性而审慎地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彰显出一种合乎道德评价的责任理念[15]。对此,行动理性与后果担当是责任伦理的基点,明确责任标准能够强化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行动自觉,表征出来的合规、合法、可信、向善等行为担当,正好与此责任诉求高度契合。同时,还为乡村教师有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供了德行标准和契约规则,由此检视着乡村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创新、适切等行为上的合理合法性,这也是确保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及其资源合理性运用的道德底线。
总体而言,数字责任理论的适切性确证及其合理性坚守,决定了乡村教师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积极价值取向。正如黑格尔所说,“责任,在于主体自己具有一种履行义务的意识”[16]。康德也认为,“具有价值的行为源于人的内在责任,没有承担没有责任的只是物件”[17]。当然,乡村教师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责任伦理作为一项复合行为,它融合了行为后果和责任担当的德行规范,秉承着可信、尚善、公正责任意识,影响其资源合理应用于教学意图、形式、过程的后果性抉择。由此可见,这种数字责任伦理价值主要表现有四:即确保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意图合理、形式合理、过程合理和后果合理。这些具象化的数字责任伦理行为,内含数字伦理和信息伦理双重责任属性,共同构成了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进而生成约定俗成的价值律令和开发应用权责。
(二)夯实数字化教学德行准则
承上所述,数字责任伦理是个事关行动过程与行为后果合理的聚合体,根据不同事项的内容组成形式,必然存在一定抉择上的取向差异。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将责任伦理分为自然责任、实质责任和关护责任三类,国内学者将其划为个体责任、职业责任、组织责任、契约责任、未来责任与神圣责任几大类[18]。基于此,根据乡村教师特定育人角色责任使命,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含伦理性与育人性,夯实其数字化教学德行准则应包括职业操守责任、知识产权责任、求真务实责任三大维度,如图2所示。
第一,践行职业操守。职业操守起到的是一种前提性保障要素,意指人在所从事地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也是乡村教师有效开展数字化教学行为活动的第一顺位伦理责任。诚然,无论是乡村教师个体还是各级各类乡村教师群体,都需要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应用中遵循职业道操守责任。因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书包、电子教材、智慧课堂、数字教学软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大量整合运用,悄然改变着乡村教师的教学范式和农村学生的学习模式。尤其是数字技术、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促使我国乡村教育事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智教”变革。当面对数字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多重要素的影响,乡村教师在合理运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时,践行数字责任伦理保障着教书育人的最低道德底线与数字教育规范。
第二,尊重知识产权。知识作为准公共产品极具溢出效应,创造者从法律上对其作品、技术、商标等智力成果享有专有权,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尊重问题不容忽视[19]。随着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数字化教学中的知识产权保障意识越来越强,尊重知识产权也是乡村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一种契约形式与责任要求。众所周知,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主要通过数字处理技术,把图片、图像、声像、视频、音频、文本、数据等材料整合生成数字化教学支持系统,再经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传播予以具体实现,其中蕴藏对知识产权保障的责任契约。为此,要求乡村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尊重他人的智慧成果,这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的“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0]要求高度耦合,并且也是规约乡村教师合理、合规、合法化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支柱。
第三,恪守求真务实。如约纳斯所言,“现代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状况;是一个动力学的推动因,而非一个工具和技巧的库存”[21]。实际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其整合应用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具备极强的动态建构性和多模态化特点,践行求真务实的责任是确保乡村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然结果。这里所谓的求真务实责任,就是要求乡村教师必须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去追求数字化教学发展规律,恪守其资源内容使用的可信伦理,强调善治可靠且杜绝弄虚作假。为此,乡村教师需要注重关注数字教学资料选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善尚性,并对行为后果的真假及其影响负责。所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乡村教师需要从海量、多元、虚实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丛里,筛选出即满足乡村教师“教”又满足学生“学”的教学材料,这时数字伦理肩负起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可信尚善与求真务实责任。
(三)锚定角色责任的特向行动
数字责任伦理在规范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际,往往占据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这一作用的高效能发挥,又依赖于数字责任的规约引导与履行。为此,有必须明确乡村教师在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时的责任指向,从而达到更好地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育人效果。
一是指向教学实际。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高效性目标行为,旨在突出以学生为核心元素,培养一流的、全面发展的、应用为王的、适应时代变化的、复合型的卓越创新人才。并且,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乡村的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运用的孤立化、割裂化和刻板化,教学中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学习、未来课堂取向越来越突出[22],这些不仅对乡村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还是高质量培养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推力和技术手段。因此,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二维融合的数字化教学实际需求,成为了乡村教师合理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首先责任指向。进一步而言,这种责任要求乡村教师改变“一本教材行天下”的状态,基于学生的兴趣、求知和学科专业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内容与方法,并对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开发与应用行为进行必要的责任伦理规制。
二是指向自我成长。目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快速渗入到乡村教育的各个领域,逐渐改变着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法、过程和行为表达。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翻转课堂、云端+线下双师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融合与革新,致使乡村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育供给发生了新的转变。这些不仅改变了乡村教育环境的传统生态体系,也将对乡村教师的相应数字化教学能力标准和职业责任要求形成新的定义,他们将不再仅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固守者、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为了迎接新的挑战,需要加快乡村教师的角色职能转换,强化其自我建构的数字责任伦理素养,解决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运用过程中的人技结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进而提升自己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是指向终身学习。当下,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教学活动跟教育数字化转型、终身学习等目标甚为密切。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予以确证;我国“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3]。所以,乡村教师在整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责任伦理表达过程中,需要依照终身学习理念来建构、解构、重构乡村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形式将不局限于传统资源,而是要扩充为宽渠道、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大资源”。为此,乡村教师在合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际,应更加重视智能化的教学空间建构、生成数字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打造自由、开放、畅通、弹性的智慧学习空间。
三、提升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责任伦理的路向
强化乡村教师合理高效的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需要在明晰求真务实、可信尚善、合理合规数字责任属性的基础上,从强化数字责任意识教育、紧扣教学实际需要、严守求真务实底线三个方面,抓好乡村教师合理开发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的责任伦理塑造。
(一)强化数字责任意识教育,纾解“信息茧房”泛化隐忧
根据数字化教学资源虚实交互环境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弱的现实,无疑给其数字化教学活动信息茧房行为提供了泛化沃土,需要通过培育数字责任伦理意识予以纾解。因为“责任伦理凸显了责任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生成源自于主体对应当肩负责任的自觉体认以及伦理后果的风险防范意识”[24]。乡村教师能否客观真实的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之际,做到有效践行其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责任标准,主要取决于数字内生合理的责任伦理意识,并在这种自觉性责任意识的约束下达到检视自身相应行为规范,以此弱化信息茧房诱发的曲解和自缚后果。从根本上来看,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信息茧房行为的产生,主要根源在于乡村教师合理应用数字资源的主体自觉责任意识被遮掩,由此引发了因偏好而导致的信息过滤泛在行为危机。诚然,通过加强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数字素养,提升“数为教用”责任能力及其水平,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网络动态浏览数字教学资源库信息,构建“前沿动览+专题研讨+项目实训”数字化教学范式,助力乡村教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研质量。这些既是消解信息茧房行为隐忧的关键旨归所在,同时也是强化乡村教师数字责任伦理意识的具体内容表达。
实际上,深化乡村教师主体数字责任伦理意识,纾解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信息茧房行为带来的形式化隐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采用多措并举的办法进行体系化建构。一是注重把数字责任伦理作为乡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加以确定。从信息茧房内外割裂行为现象来看,要想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质量与效能,需要把数字责任伦理内化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最终根植于日常数字化教学实践与专业共同体建设之中。其中,具体内容应包括数字责任伦理知识、伦理功能、伦理规范、理论意识、理论价值、教学道德等方面的获得与培育。二是加强乡村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素养提升培训。比如,加强乡村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开展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专项培训,依托线上线下数字平台设置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具体内容涉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科学应用指南、策略工具的适切性选择与开发、学科教学数字化案例的有效嵌入等。由此,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素养与责任担当。三是优化或简化数字化资源在乡村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处理程序。目前,因受乡村学校学情因素和教师个体数字能力因素的双重作用力影响,需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简化优化其应用处理程序,实现乡村教师在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时达到合目的性与合道德性的善,以此剪除相应信息茧房过滤行为的外在生存环境。为此,全面增进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在自律性,强化其数字与信息责任意识。
(二)紧扣乡村教学实际,提升“数实融合”尽责能力水平
杜绝数字教学资源运用浅表化,满足乡土教学实际需求,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无疑是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首要责任。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乡村教师需要根据乡土实际教学环境与自我个体差异,强化数字资源运用跟实际教学相结合责任水平,突出数字化资源使用与乡土教学深度融合的充分程度。为此,为了更好的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数实相融责任水平,需要通过提高他们对数字化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数字素养能力,为具体资源运用于乡村教学中提供必备的数字信息知识。然而,从教育数字化知识的系统生成性来看,乡村教师合理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面体系涉及较广,含括了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资料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伦理规范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体系,还包括教育数字资源的产生、获取、整理、分析、加工、表述、传递、处理及运用等信息处理技术知识,并且这些知识主要通过数字化的符号、视频、文字、声音、图像、表格、数据等形式呈现出来。
为此,如何紧扣乡村教育的实际教学需要,达到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数字资源开发与实际教学应用相融合的责任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思维上,培育乡村教师对数字信息资料获取的务实责任。比如,通过训练乡村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数字责任思维,实现科学获取所需数字化教学知识信息并加以专业化处理,以此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乡村教师课堂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并且,根据乡村优质数字资源校本化教学实际,结合数字化教学责任伦理思维逻辑,对其数实融合的技术可靠性、目的指向性、内容准确性、评估有效性、结构模型拟合度等进行合理判断。采用数字形式与教学结果合理性相一致的责任原则,审查乡村教师数实融合的失9BVDny/PUKbveaIT3jkwKKm+TCEVHoQn2+Wsyq0jjrw=责行为,进而生成帕累托最优改进的数字责任伦理举措。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规范上,强化乡村教师运用相关数字信息知识的应尽道德责任。由此,形成其数字化资源运用于乡土教学实践行为的自律样态,以规范、尽责、合理、合规、自律、合法、适切等联动标准,保证乡村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与乡村教学实际融合上的有效衔接,观照乡村教育数字化实况来构建契合适宜的实操指标。三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创新上,深化乡村教师数字资源与教学应用相融合的自主责任意识。譬如,采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兴新信息技术,实时监管乡村教师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的具体过程,防范数字资源应用脱离乡土教学实际。同时,注重创造性的开创数字与教学深度融合测评模型,让乡村教师有能力、有意愿、有机会参与到实实在在的数字教学环境中来,提升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责任观、胜任力和能动性。
(三)恪守数字求真务实底线,夯实“可信尚善”责任规范
调查显示,农村学校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低于城市学校、乡镇学校的教师[25],针对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的信息虚假伦理问题,坚守数字求真务实底线原则,不仅是防止具体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出现虚假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体现可信尚善责任的内在要求。从“数字”为“教学”所用的情境化来看,检验乡村教师合理运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效果是否俱实,必须要将其置身于具体的、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去观测,注重强化实践体验。鉴于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若脱离乡村教学求真务实的情境,往往会加剧应用虚假化、深度伪造、数字鸿沟、过滤气泡、数字技术乱用、剽窃他人知识产品、数字信息传递失真等问题,这些都是严重损害求真务实底线责任的重要行为表达。所以在具体实操情况下,只关注乡村教师数字伦理道德的内在自律责任建构远远还不够,这种柔性约束无法有效保障其合理应用数字资源的责任践履深度。因而,在乡村教师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责任建构实践中,还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可信尚善”规范硬性制度,以此对其运用行为加以约束与规范。正如罗尔斯所言,“离开制度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与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26]。因此,做好可信、尚善的硬性规范制度建设,能够为乡村教师在合理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际,提供切实可行的外在责任伦理支撑,并彰显出数字资源应用过程的善取与务实机理。
那么,怎样根据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资源应用意向,夯实“可信尚善”的责任制度呢?一方面,强化乡村教师运用数字化资源实施教学时的可信尚善制度规范,合理规定其数字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应用权限、使用范畴,确保数字资源开发利用的透明度和适切化。为此明晰乡村教师合理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权责边界,防止对其乱用、误用、盗用和滥用。同时,针对数字资源用于具体教学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失真问题,还需要做好可信、尚善责任制度方面的及时性追踪、反馈、追责与改进,实现数字技术高效能推动其虚实融合空间的有效建设,提升乡村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活动参与内动力[27]。另一方面,加大对各种伪造、仿冒、剽窃数字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是明知故犯造成的有损求真务实责任底线的失德、失信、乏善行为。因此,构建乡村教师合理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责任的治理体系,推动其数字资源应用失信乏善治理的制度化、日常化和规范化发展,防止脱离求真务实这种有损公信力的失真违责行为。同时,注重发挥可信、尚善责任制度的约束与规范指引作用,防范因数字虚假造成的排斥行为。此外,还应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的程序正当责任制度建设,发挥政、校、社联动力,搭建乡村教师开发利用数字教学资源的监管体系,确保运用与责任履行的同维性,为其合理应用数字化资源实施教学的责任伦理检视提供评估机制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鑫.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情感适应机制及其优化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15-120.
[2] 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乡村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R].深圳: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
[3] 王硕,李秋甫.数字伦理:数字化转型中科学普及的新使命与新规范[J].科普研究,2023,18(3):57-64+72+113.
[4] [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8.
[5] 付卫东,卢春华.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乡村教师焦虑的形态、动因及消解路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0):32-39.
[6] 张海珠,陈花,李金亭.“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2):143-150.
[7] 朱旭东,李兴洲.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1-34.
[8] 马如霞,王陆,彭玏.大数据的知识发现: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5):84-91+108.
[9] 徐光涛,周子祎,叶晶双.乡村教师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3):111-119.
[10] 王静贤,罗江华.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乡村教师教学资源使用意向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16-124.
[11] 樊浩.伦理与道德:谁是优先战略[J].伦理学研究,2022,(5):17-24.
[12] 郝增明.数字化学习过程评价的客观指标[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2): 47-48.
[13] 章苏静.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
[14] 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15]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16] [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
[17]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66-300.
[18] 王钰,胡海青.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导向与双元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24):1-9.
[19]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1).
[20] [德]汉斯·约纳斯.张荣译.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原理的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21] 王洪梅,王运武,吴健.3D数字化教学资源、未来课堂与智慧学习三元关系的新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2):29-35.
[2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23] 郭绍青,雷虹.技术赋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21,(4): 98-108.
[24] 潘建红,杨利利.责任伦理与大数据语境下网络舆情治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36(1):62-67.
[25] 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26] [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3.
[27] 李凌艳,蒲素素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参与:影响因素与整合机制——以贵州省某脱贫摘帽县教师为例的扎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4,(1):68-76.
作者简介:
龚洪:讲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政策、在线教育。
陈恩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政策、在线教育、网络教育。
唐旭: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政策。
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Risk Response of Rural Teachers in Us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Go Hong1,2, Chen Enlun1, Tang Xu3
1.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2.School of Grammar,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23 3.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o ensure that rural teachers adhere to the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responsibility ethics has become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rationally using digital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When rural teachers lose the rules and restrictions of responsibility ethics in the use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it is easy to cause the spread of digital information cocoon behavior, cause th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o deviate from the local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damage the credible ecological chain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o improve rural teachers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need to clear digital responsibility ethics specific purport,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ubject responsibility ethics consciousness, stick to rural teaching practice, abide by practical line degree, relieve “information cocoon” behavior generalization concerns, enhance the level of “real integration” responsible ability, strengthen “credible is good” responsibility code of conduct.
Keywords: rural teachers;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high quality teaching; digital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