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华诗:海济苍生

2024-09-19刘宜庆

名人传记 2024年9期

风从海上来。

凝神谛听蓝色大海上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海洋强国的梦想在浪花上起舞。

站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门前,就会感受到从鳌山卫大地深处传来的蓬勃的力量——陆海统筹,更会感受到从大洋深处发出的深情的召唤——经略海洋。

2018年6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来到海洋国家实验室考察,在海洋药物展区听取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关于海洋药物研发工作的汇报,并与他进行亲切的交流。管华诗对总书记说:“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这是我的梦想。”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运河之畔,拼命拔草挣学费的高中生

管华诗的故乡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因曾是黄河的渡口而得名,不过后来黄河改道,离开了夏津。但是,水脉已经进入夏津大地深处,京杭大运河沿西部边界流经夏津县。

1939年8月,管华诗出生于夏津县管辛庄。家里兄弟姐妹五人,管华诗排行老大,父母仅有的积蓄只能供他一个人读书。

十七岁的时候,管华诗到德州二中读书。父亲把他送到校门口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后全凭你自己了。”管华诗看着父亲渐行渐远,感受到一种力量正在悄悄积蓄,考大学的梦想在他心里扎了根。

自强自立,追逐梦想,靠的是实干。高中的每个暑假,管华诗都是这样度过的——拼命拔草挣学费。“大热的天,光着的膀子蒙个包袱,穿着短裤,到田间地头拔草。日头也毒,晒得皮肤都褪了皮,玉米、高粱、谷子叶子划得身上一道道的。中午也不回家,午饭由妹妹送到地里。一天能拔三四百公斤鲜草,晒成干草垛成垛,等到来年春天卖出去,够我半年多的学费、生活费。1962年我弟弟结婚,其中大部分钱就是卖干草的钱。”在岁月的山岗回望自己的人生道路时,管华诗看到的是一位在运河之畔挥汗如雨拔草的高中生。为何拔草都如此拼命?管华诗动情地说:“一个是尽量给家里减轻负担,再一个就跟现在的学习入迷一样,深入进去就出不来了,越干越有劲儿,主导思想还是多拔一些草,少让家里作难,但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减轻负担这个词。”

1959年8月底,管华诗背起行囊,告别故乡的大运河,来到更开阔的水面——黄海之滨的青岛,开始了其一生向大海寻医问药的旅程。

说起来,管华诗来青岛读大学,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他大学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报国心切,想投身国防事业,结果被第二志愿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录取。青岛,由此成为管华诗海洋强国梦想启航的港口。

鱼山校园,饿病交加晒海带的大学生

1959年,管华诗走进山东海洋学院时,本应该是收获的季节,然而他遭遇了连续十几个月的饥饿。这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也是令他刻骨铭心的大学一年级。饥饿降临,生活困难,成了他最大的学习障碍。他学的专业是水产品加工和贮藏,五名同学因为饿肚子而退学,管华诗坚持了下来。那段日子,他以槐树叶子和地瓜叶子充饥。

1960年,粮食供应短缺,山东海洋学院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南泉农场种粮种菜,在校园空地种瓜种菜,用树叶培养“小球藻”等代食品,勉强维持生活。这年暑假,管华诗和几位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车费回家,于是结伴到学校的海水养殖场晒海带。当时,山东海洋学院建有太平角水产养殖基地、红石崖水产捕捞基地。管华诗和同学们在太平角劳动,一方面可以赚些报酬作为学费,另一方面以海带充饥,那滋味比槐树叶子好多了。

烈日炎炎,风吹日晒,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把管华诗累倒了。他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只好在山东海洋学院八关山下的保健科病房休养了两个多月。

后来,饥饿和疾病虽然远去,但留下了阴影。管华诗走在校园中,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树树叶缝隙间落下跳跃的阳光,在他的脚边晃动。他抬起头,看到有的树叶已经变黄。秋天的风,干爽;秋日的阳光,宁静。在这清醒的一刻,他做了两个梦——大海变成蓝色的粮仓,免除人们的饥饿;大海变成蓝色的药库,免除人们的疾病。

1964年8月,管华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执教,担任老科学家李爱杰教授的助教,教本科生生化实验课。

“当代李时珍”,开创海洋药物学科

1967年,在全国面临“碘危机”的背景之下,国家组织开展海带提碘研究,管华诗参加了国家海带提碘新工艺工程化开发工作。在众多海洋学家的共同努力下,1969年,我国实现提碘产业化。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每提取一吨碘会产生十吨甘露醇和六十吨褐藻胶,这些副产品数量巨大,无法消化,制约了海带提碘产业的发展。

管华诗以一位青年科学家的敏锐,迅速捕捉到这一问题,他想攻克这个难题。1972年,管华诗申请、主持石油化工部研究课题——“海带提碘联产品褐藻胶、甘露醇再利用”,先后研制出农业乳化剂、石油破乳剂、食用乳化增稠剂、褐藻酸钠代血浆等多项成果。

1978年3月18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中华民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同年10月,管华诗主持研制的食用乳化增稠剂和农业乳化剂双双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这让不到四十岁的管华诗倍感振奋。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徐徐拉开,科技界、教育界如沐春风。

1979年的一天,管华诗正在实验室做实验,为了降低硫酸钡制剂的黏稠度,他随手向硫酸钡制剂中加了一点从海藻中提取的分散剂,结果黏结现象居然瞬间消失了。这一下子触动了管华诗的心弦:可不可以把这种高效的、能够解决黏稠现象的海洋生物活性制品,用于研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呢?

科学离不开大胆的想象。这个美妙的想法就像夜幕中大海之上升腾而起的璀璨烟花,被管华诗敏锐地捕捉到了。他大胆决定:向海洋探索,研制海洋药物!

一个偶然发现的科学现象,一个脑海之中突然出现的灵感,令管华诗推开了一扇门,开辟海洋药物学。1980年4月,山东海洋学院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海洋药物研究室。

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科研经费只有两千元。管华诗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做实验。他说,晚上做实验,容易聚精会神,效率高。寒暑假,他也在这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由厕所改建的实验室里度过。当时,实验需要三百摄氏度的高温合成一种乳化剂,管华诗就和同事自行设计了一个带夹层的油釜。没想到,就是这个设备,差点让他送了命。“当时我正在交班,就听着这个油釜咯噔、咯噔地响。我对同事说快去拉闸,刚把闸拉下来,油釜就爆炸了。如果我站的这个地方稍有差池,头就切掉了。”多年后,媒体记者采访管华诗时,他谈起当年触目惊心的一幕,云淡风轻。

1985年,管华诗主持研制的藻酸双酯钠通过了山东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成为我国首创的海洋新药,随之被卫生部和山东省重点推广。自1990年以来,全国有近四十家工厂生产制剂,创造的产值以数十亿元计。藻酸双酯钠服务了千千万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010年,管华诗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得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进入海洋药物研究领域三十年来,管华诗先后发明并研制了十余种海洋药物及生物功能制品,取得几十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管华诗还主持编纂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志书《中华海洋本草》。这部共九卷的皇皇巨著,堪称《本草纲目》的“海洋版”,体现了向海洋要药的现代科学理念,是迄今为止我国收录信息量最大的海洋药物专著,极大助力了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他不是医生,但他研制的海洋药物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却被誉为“当代李时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3年,在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管华诗正式注册成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蓝色药库”战略构想为引领的“310”海洋药物聚集开发计划迅速铺展开来……他把核心理念定为“正德惟和,海济苍生”。

海济苍生,造福人类!海洋不仅孕育了生命,人类的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海洋的馈赠,人类的永续发展亦必将有赖于海洋的滋润。

掌舵海大,重振学校人文辉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谈起金庸的武侠小说,管华诗如数家珍,眉飞色舞。他兴奋地比画金庸武侠小说中大侠的招式,就像一个老顽童。管华诗是金庸的铁杆粉丝,有一段时间,他休息时就随意取出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读上一段。

管华诗读书庞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他读了几十年仍然觉得新鲜。他还喜欢中国古诗词。文学的素养和情怀,人文的积淀和视野,让他作为教育家进行决策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挥洒出画龙点睛之笔,描绘出大学发展的美好蓝图。

翻看管华诗的履历表会看到,短短的十年,他完成了三级跳:1984年5月担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副主任,1991年被教育部任命为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1993年任青岛海洋大学校长。2005年7月,管华诗卸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从学校名称的变化,就可以看出管华诗的巨大贡献。如今,中国海洋大学已跻身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担任校长十多年,管华诗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学校前途的把握上,体现出他作为教育家的洞察力和善抓机遇的能力。

1997年,青岛海洋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1年2月27日,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的协议正式签署,这使海大成为我国第一所由中央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2002年10月,教育部批准,青岛海洋大学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这是海洋大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管华诗的大手笔。

管华诗掌舵海大,有持续发展的思想,有国际学术的视野,有大刀阔斧的魄力。他不仅是一位时代弄潮的大学校长,还是一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成熟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实践的教育家。他说:“海大必须先做强,而不是先做大;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逐步找到质量和数量的结合点。”在21世纪初期中国高校合并风潮中,管华诗有着难得的清醒和远见,学校由此确定了“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海大校训,刻在各个校区大门的显著位置,这成了海大的灵魂。

此后,管华诗又推出一系列大手笔:在青岛崂山新区建设一千八百亩的新校区;聘请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担任海大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

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作家王蒙与时任校长管华诗共同发起创办“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并于2011年10月和2014年10月(建校九十周年)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论坛。先后有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参加了论坛。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论坛上谈科学精神,谈人文情怀,谈未来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映生辉,如同海洋中冷流暖流交汇,孕育出万千气象。如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已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

谈及聘请王蒙的初衷时,管华诗说:“出自几方面考虑,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从1999年学校定位于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其中强调要‘协调发展综合’。校领导意识到,在过去发展理科和工科的基础上,如果强化我们的特色的话,没有大文科(文经管法)进行综合不行。虽然过去老山东大学曾经有一些底蕴,但是现在我们的大文科起步晚,积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到要请大师,借大师的影响力,用他们的智慧、才识来会集一些国内领军人物,使文学院能够实现一个相对跨越式的发展,于是我们就决定聘请王蒙老师。”

管华诗的远见卓识、殷殷情意、真诚待人,打动了王蒙。自2002年以来,在王蒙的力荐下,中国海洋大学先后聘请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尤凤伟、莫言、郑愁予、贾平凹、邓刚等十余位当代著名作家为驻校作家。王蒙为学校首席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制度开中国高校作家驻校的先河,影响深远。

名家云集海大,打造“名家课程体系”。在王蒙的引荐下,当代著名专家、学者童庆炳、何西来、严家炎、徐通锵、舒乙、朱虹、陶东风、吴福辉、曹文轩、金元浦、高旭东、吴义勤、黄天树、周啸天,以及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等,先后到中国海洋大学讲授名家课程。课程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儿童文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驻校作家制度”和“名家课程体系”让海大的人文学科插上了翅膀,翱翔于天海之间。

秉承20世纪30年代杨振声校长邀请名家来青岛讲学的传统,海大还邀请了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教授前来访问讲学。“我们广邀国际领军人物讲学,让我们的学生不出校门就享受到国内一流大家的知识熏陶,开阔视野。”

叶嘉莹做古诗词的学术讲座时,管华诗坐在台下认真地记录。人文与科学碰撞,带给他很多灵感。“我听他们任何一个学者的讲座,都做笔记,而且很认真。记得听了叶嘉莹教授精彩的讲演后,借助她的逻辑思维,我就给一名研究生勾画了一个研究题目。叶教授解释一首词,她可以引用若干词来解释,而且追溯的时间跨度非常远。在理科中,一个现象、一个概念的形成,同样要有充分的根据。我们的海洋药物发展史,在过去发展过程中,有它形成和存在的一些观点,如果把这些观点罗列出来,从中发现它发展的轨迹和逻辑,都会发现与当代研究相联系的点。”

融通科学与人文,重振学校人文辉煌,推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一系列教育实践围绕着这个理念展开,产生了奇妙的文化效应。

2005年,管华诗急流勇退。从校长任上退下来后,管华诗收到了一份独特的礼物。这是一幅镶嵌着铁镐的牌匾,取意“耕耘”,上面签有三百多位教师的名字。一把签满名字的铁镐,是开拓,也是创新;是耕耘,也是收获;是无声的挽留与惜别,也是大写的敬仰与祝福。

2019年,曾任海大宣传部部长的魏世江,为祝管华诗校长八十大寿,作了一首《沁园春·贺管华诗校长八十寿辰》,词曰:

院士殿堂,五年四杰,海大荣耀。

问根源何在?树人有方;三大工程,着高策妙。

翘楚毕至,生优师强,创新发展基础牢。

赖有谁?靠华诗校长,智慧高超。

更有功绩可表,擎特色大学旗帜飘。

重内涵发展,谋海济国;海大方案,独领风骚。

发展之要,先强后大,跻身一流见成效。

笃信之,教育家之识,定成大道。

诗中的“五年四杰”指2013至2017年的五年间,中国海洋大学的吴立新教授、宋微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华军教授、包振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四位是海大的杰出人才。“三大工程”则指管华诗在其校长任内实行的“筑峰”“绿卡”“繁荣”三大人才工程。这首词高度评价了管华诗掌舵海大的治校方针、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为海大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海洋胸怀

管华诗经常说,要用海洋胸怀做海洋事业。

“因为常和海洋人在一块儿,我的体会更加深刻。在大海中,大家同舟共济,需要和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才能容得起大家,容得起各种学科的参与。”这位做了十二年大学校长、二十年院士的老人,谢绝“大师”等各种闪亮的头衔,始终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海洋科技工作者。

从不迷恋鲜花和掌声,也绝不躺在功劳簿上。管华诗从一个梦想航行到另一个梦想,重复经历着起航、扬帆、落地生根的过程。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从不居功自傲,这是管华诗宽广的胸怀使然。

1991年,管华诗因其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模。因创造出了极高的价值,管华诗受到山东省政府隆重的表彰:奖励三居室住房一套、奥迪汽车一辆、人民币二十万元。这在当时被视为国家重视科技人员的创造、重视知识的一大新闻,在全国广为传播。

管华诗是如何对待获得的各种奖励和称号的呢?他认为,中国海洋大学能有今天,是大家通力合作、领导团结一致的结果。他把奖给他个人的奥迪汽车给了学校,他说这几年虽然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老师们的收入还太低,要随着学校经费的增加逐步改善教师的待遇。言语间,透露出一片关爱之情。

2008年8月23日,由管华诗倡议并出资三十万元,学校匹配二十万元,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捐赠的“华实海洋药物奖励基金”成立,以激励广大学子和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海洋药物研究领域。

管华诗还资助过数十名海大贫困学子及校外三十多名贫困女童,鼓励他们自强不息。李春霞、刘建政是他资助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两个。如今,李春霞已成长为海大医药学院教授,刘建政也已成长为海大中层党政管理干部。谈起资助贫困学子的初衷,管华诗说:“我觉得资助这些学生是应当的,我是从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哪怕精神的鼓励,对他们来说也能起作用。其实不光我这样,大部分有条件的人都这样做,这是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我有了条件以后,资助贫困地区的小孩儿,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做得还不够。”不管取得多么大的成就,管华诗从不忘本,从大学校长任上退下时,他还有不少农村的朋友。

2013年,管华诗的梦想再次扬帆,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众多单位、诸多专家之力,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成立,以搭建国际性科研创新平台。2015年7月30日,科技部任命吴立新为第一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管华诗为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及该国家实验室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这标志着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式全面启动。

筑梦深蓝,梦想无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管华诗正向着他的终极梦想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