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国货”回归现代生活
2024-09-18唐诗影
探索夏布回归之路共享传统手织物之美
清爽透气、夏天戴也不会出汗的帽子,自带苎麻清香、不会变色变形的拖鞋,以及雅致清爽的拼色门帘和咖啡滤纸……在江西景德镇的一家工作室里,夏布不再是陈旧、压箱底的古老产物,而是摇身一变的日常用品,回归到现代生活之中。
“闲云夏布”是一家专注于夏布产品开发和研究的工作室,2013年由主理人四把刀在江西景德镇创建。十多年来,四把刀不断探索夏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开发出各式各样的夏布衍生品。
起初,四把刀主要在景德镇市集上转卖成品夏布制作的茶周边产品,如茶席、装茶杯的包或是茶洗类的产品。得益于景德镇深厚的茶文化,茶周边茶品的推广售卖比较顺利,这也为接下来的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2018年,四把刀决定来一次“转型”,突破茶圈子,做一批更具普适性的夏布产品。
“夏布的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它的产出跟不上工业化的庞大规模。”四把刀深知自己能做的不是生意扩张,而是将有限且珍贵的夏布放入合适的生活消费场景,夏布拖鞋就是他做出的第一次尝试。用夏布做成的拖鞋穿在脚上舒适透气,即使久穿也不会变形,甚至还可以闻到苎麻本身的植物清香,这给了四把刀很大的信心——“所有能试的产品都想用夏布做来试试”。
就这样,四把刀开启了对夏布衍生品的开发。夏布帽子是其中一款较为热门的产品,用夏布制成的帽子轻薄透气又有筋骨,能让人以凉爽的方式过夏天,售价200~300元的帽子一年能卖出上千顶。
此外,夏布窗帘也是工作室热销的产品之一。相较于机器制作的成品,夏布窗帘没有遮光等特殊功能,吸引人们购买的是其独特的气质——用碎布拼接的窗帘,微微透光,轻盈素雅,透露出一种“隔而不断”的家居美学。
还有咖啡滤纸、夏布太阳伞、夏布灯罩……十几年来,四把刀做过上百款夏布产品。他觉得,夏布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平民的审美,只有设计出好的产品,让工艺走进市场,才能让夏布有更好的未来。
误打误撞入了行走南闯北寻“答案”
事实上,作为江西万载人的四把刀虽然从小就得知夏布是家乡的特产,但他在生活中并没有见过夏布。成立“闲云夏布”也是一次偶然跟朋友聊天时谈到了家乡的传统工艺,于是激发了他回归家乡传承传统工艺的信念,没成想这一误打误撞让他深耕夏布十余年。
随着日常对成品布的售卖,四把刀虽然对夏布的了解逐渐深入,但他心中的疑问也越来越深:古人形容夏布“质如轻云色如银”,马王堆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夏布也十分细腻柔软,但他自己售卖的夏布却粗糙、硬挺、扎手,怎么可能做衣服?这激发了他浓厚的好奇心,便开始走南闯北、跋山涉水,寻找过去的夏布服饰。两年时间里,他去到浙江、上海、湘西等地,收藏了大量的传统夏布服饰,包括民国无袖夏布旗袍、蓝染夏布衣裙等,哪怕穿过洗过,到现在上百年了,还十分平滑柔软。“原来轻如云、白如雪、明如月的夏布真的存在。”从清代到民国,四把刀见证了100年前夏布工艺的辉煌和日常使用的普及。
于是四把刀开始不满足于当下夏布的粗硬质地,而是想把夏布做柔软、能够贴身穿。但他却发现市场上所有的苎麻都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当苎麻破丝到更细的时候就会断掉。“古人能做出来,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出来。”看着自己走南闯北收集而来的夏布老衣服,还原夏布织造工艺的想法跳入他的脑海里。
日本的麻织物专家桥本隆得知后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桥本隆曾在中国研究了几十年的夏布,但未能成功在中国做出细而密的高品质夏布,他认为天平腰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损失了品质,不能织造高规格的精细面料。但四把刀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中国一直都是用腰机制作夏布,效果就已经很好了。这从他收藏的民国时期的夏布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所以这些东西都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只要我们能重新找回这些,就能织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夏布。”
复原麻种、织造工艺细腻夏布回归本土
2018年,受到夏布服饰收藏品和日韩夏布织造工艺的启发,四把刀开始了“万载计划”,在家乡江西省种植苎麻、找寻最优品种,从麻种培育、绩麻职人培养开始,打通了从种麻、收麻、绩麻成线以及织布的各个环节,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织造出全世界最好、最细的夏布。
做细布首先需要很细的线,否则绩线绩到很细时就会断掉,而中国现有的苎麻品种达不到这个要求。为了制作更好的苎麻线,四把刀只好自己种。于是,在“闲云夏布”工作室的3亩地里,开启了一场“苎麻实验”。第一年四把刀种下几十个苎麻品种,在第二年淘汰了八成,等到第三年只剩下两三个品种。好在在这两三个品种里,四把刀找到了答案,这比他原计划5年才能解决的预期提前了2年。“塔下苎麻”是他们试验后觉得最好的品种,将麻皮在清水中浸泡软化,再靠刮麻刀、扳指,捏住麻皮撕下,就能得到麻纤维,麻纤维再反复浸泡、晾干,就会得到雪白的纯纤维,这就是夏布的原料。
有了优质苎麻原料后,四把刀开始寻找能绩麻、织布的手艺人。因为夏布依靠全手工制作的属性,耗时长且收益低,很少有年轻一代会做。四把刀辗转找到一批老奶奶,再找到一名织布手艺极好的师傅,不断尝试手工织布的极限,力求复原出细腻、柔软的夏布。
120、140、160条……在不断地尝试中,夏布的密度一点点往上提高,直到2022年,在“万载计划”负责人李金海和乡间绩麻人的共同劳作之下,成功制作出一匹精度210条、幅宽44cm的夏布。这相当于经线上每1厘米中有41根苎麻线,纬线上每1厘米中有40根苎麻线。这已经接近人类手工的极限,四把刀成功地做出了世界上最细的夏布。
“夏布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探寻,有很多可能性,它可以去染织,可以做新产品。”无论是开发夏布产品,还是探寻真正的夏布、还原夏布织造技艺,这都是四把刀一直想探索的一条夏布回归之路,共享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手织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