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麻织布,行走在乡间的“守”艺人
2024-09-18唐诗影
中华手工 2024年4期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种麻织布是民间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日常。种麻、剥麻、刮麻、晒麻、绩纱、卷纱、经布、刷布、织布及夏布织造的器具与方式,均在明代历史造物总结性巨著《天工开物》中有所记录。直至今日,双林镇仍延续着自晚明以来的传统苎麻种植技艺、麻纱制作、夏布织造的手工加工与生产模式。
上世纪40至50年代,一匹夏布可以换回一袋米、一篓蛋或一块肉,可以说这是一门足够养活一个家庭的手艺活。那时,双林镇上家家户户都会织夏布。好多人就在家门口挽纡子、挽麻团、梳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夏布市场空前繁荣。麻线还在织机上,商人就先把钱预付了,再慢慢等着交货。
现今夏布市场的热度渐渐退去,许多工厂关厂倒闭,不少手艺人也去别的城市谋求发展,但这并没有让双林镇村落之间的夏布痕迹彻底消失。在双林镇各村,随处都能见到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坐在屋檐下搓纱线,一缕缕的苎麻纤维在她们手中变成一根根纱线。织麻是双林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人从事。直至今日,每逢农历三、六、九双林镇赶集的日子,都还能看见麻商在此收购各家各户送来的麻纱。
种麻织布对于乡民来说,更多是一门补贴家用的手艺。但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这些民间手艺人的存在,夏布才有了更多的手艺温度,夏布织造技艺也能在当代得以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