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尽其用,“护送”夏布走向市场
2024-09-18唐诗影
乡间穿梭布尽其用
双林镇居民的生活半径大多局限在乡镇之间,织造夏布也多用于自家家用。这样的模式让双林夏布难以在更大的市场上流通,大大局限了当地夏布的发展,而夏布商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僵局。
夏布商扮演着“经纪人”的角色,是搭建在夏布生产者与收购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通常往返于市场收购苎麻原料,再分发给生产者进行各个步骤的处理。之后再根据客户的需求,向织布手艺人下达不同的订单需求,最终收回夏布,发往客户。
如居住在双林镇童家村的童成牙,年逾花甲的他通过购买苎麻原材料发放给周围村民织布的模式维持着家用;而双林镇麻田村的“经纪人”兄弟黄有金、黄有庆则拥有更大规模的生意。黄有金约60岁,黄有庆五十多岁,在麻田村相邻而居。三十多年来,黄有金和黄有庆骑摩托车穿梭于大小村落收购麻纱。每逢赶集的时辰,兄弟俩凌晨四五点就会出发,前往市场收购苎麻原料,一次约能收购夏布原材料上百斤。一份一份称好重量后,兄弟俩又会将它们送到老手艺人家中,委托其加工成夏布,之后再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卖出去。无论是黄有金还是黄有庆的家,处处都堆放着一捆捆夏布,麻香四溢。
目前,兄弟俩收购的夏布主要销往福州、杭州、北京等地,多用于做防止外墙开裂的墙布和箱包。销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销售上千匹,现在稳定在五六百匹左右。“夏布商就赚点中间费用,一匹布我们就赚几块钱。”
在夏布“经纪人”眼里,市场就是发令枪。他们的存在,为手艺人和市场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夏布打开了更宽阔的发展局面。可以说,夏布“经纪人”成为了双林镇的致富带头人,他们建立起的一支支夏布加工队伍,让一些单枪匹马、劳力缺少的家庭享受到了夏布生产带来的成果。
时有所尚处处生花
提起夏布“经纪人”,黄雪梅也是常挂在双林人嘴边的一个名字。黄雪梅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夏布“经纪人”,在双林镇小有名气。每到“三六九”赶集的日子,黄雪梅便穿梭于双林镇大小村落将麻纱收购上来,又将它们送到手艺人家中,上浆、整经、织布……每个步骤都由不同的手艺人加工,制作完成的夏布再由黄雪梅卖出去。
她的生意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双林镇有不少为她制作夏布的手艺人外,黄雪梅还会前往诸如欧里镇的其他村镇收购苎麻原料,在昌坊村的织布文化馆里她也聘请了一批工人为她织布,黄雪梅按照夏布数量计件收购。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成品表面不太平稳光滑,肌理感很强,在上色上有些困难,因此花色与其他的布料相较之下显得单一。将夏布与设计联系到一起,不仅是匠人传承精神的多年探索,也是黄雪梅在出售夏布上不断创新、反复琢磨的结果。
与当地大多数夏布“经纪人”售卖不同筘数的素布不同,黄雪梅会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不同颜色的色块交叉堆叠抑或是麻线勾勒出的简单图案,让其经手的夏布更有市场,开拓了工艺品、门帘、装饰品等多个品类。
其创新的技艺,也不断为业界树立标杆。随着工业化的冲击,夏布素布的市场大大缩减。黄雪梅通过不断摸索增加夏布花色品种的方法,反反复复尝试新的条纹图案,使得夏布花纹更加活灵活现,也开拓了夏布市场的更多可能。与此同时,传统夏布质感偏硬且厚重,使用场景多有局限,黄雪梅则通过不断了解走访,在材质上引入新技术,以蚕丝为经、苎麻作纬,经纬交织出桑蚕丝和苎麻混合的材料,令传统夏布有了轻透典雅的肌理。“顺流而下不是手艺人的选择,我们作为夏布商更洞悉市场想要什么,我们应该首先踏出这一步,才能让夏布在现代更好地生存和传承下去。”
出口海外扩大市场
从分宜县城沿着东旭大道一路向南,不到两千米就能看到一片红色的建筑,在阳光下尤为显眼,这便到了分宜工业园区。该区被进一步划分为分宜县麻纺特色产业园东、西两个区,是2020年才建成投入使用的。里面的工厂都是以纺织业为主,除了加工麻布的工厂,也有主要出口美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市场专做夏布门帘的工厂,以及以做夏布坯布出口贸易、麻纺面料深加工、针纺织品销售为主的企业。
袁云的江西钤韵麻纺织品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主要以做坯布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袁云以前一直在重庆发展,直到前几年分宜县招商引资才回到了家乡。作为一家出口贸易企业的负责人,他不仅是韩国夏布企业在中国的代表,常年为其采购夏布坯布,而且对韩国夏布市场非常了解,也是了解韩国夏布市场的一扇“窗口”。
在分宜提到麻纺业,“恩达”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江西恩达麻业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正逢夏布出口贸易市场繁荣时期,也将坯布出口韩国、日本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到了20 08年出口创汇就达到2 0 0 0万美元。后来,即便转向夏布深加工发展,仍将出口作为重要业务板块,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并于2010年被列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百强企业”名单。江西的夏布业经过多年的海外发展,也助推了当地夏布从坯布到麻棉混纺、丝麻混纺等深加工的家纺面料的拓展,让中国夏布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光彩,让大家认识到夏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