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布之窥见微知著

2024-09-18孙凝异

中华手工 2024年4期

“夏布是小众的。”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小众,意味着被少数人知晓或接受。殊不知,夏布作为纺织品在社会上的知悉程度却比想象中要高。当下人们对其认知的印象大概是按照夏布纺织品、苎麻原料、披麻戴孝用途这三层内容逐渐递减的。

“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苎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主要的衣着原料,有“万衣之祖”的称誉,直到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并推广开来后,才逐渐取代了麻。但在绝大多数当代人的认知里,以苎麻所制的夏布多为丧葬习俗中的寿衣、孝服。出现这样的情形,或许是因为咱们对此的记忆仅仅停留在了20世纪。

夏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穿着之用,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襄公》(卷十一)中,就有将苎麻制衣当作馈赠礼品的记载:“晏子‘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编带,子产献苎衣焉’。”

将夏布与制作出来的布匹、衣物等实物所关联,这是对其最直观的认识,但夏布之价值,远不止于历史长河中的生活之用与生产技艺。“布缕之征”,即是以布作为赋税制度,人们以绩麻织布间接奠定了自先秦以来确立的农业立国的国策,对形成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结构与久存有着密切关系。在近代,夏布亦成为出口创汇的利器,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地,蜚声海外。苎麻运用与加工也发展成全球大产业,用于工业、军事、纺织等领域。

但是夏布确实小众,在如今众多的纺织材料里,其市场占比真是微乎其微。夏布,又很大众。它除了反映每一个时代的生产技艺、审美水平外,还与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情形、对自然界材料处理所涉及的“物化生”知识、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商业化的市场程度等紧密相关。要了解夏布,就需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但因其“小众”的特质,总免不了被担忧“消亡”。夏布,就如活在当今这个多元技术时代里的手工艺,何尝不是一个“小众”角色?它的生命力会随着历史洪流愈发衰弱,还是焕发出另一种生命之光?我们兴许能通过夏布这项大众眼里的小众技艺,来了解一门手工艺是怎样利用自己的DNA序列组合或是变性,从而形成遗传规律延续自身生命的。

地域优势在弱化从各自为政走向融合转化

绝大多数的传统手工艺,一定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社会因素紧密相关,或气候适宜,或原材料易得,或地势特征明显,或交通运输便捷,或有集群化生产的竞争优势,或兼而有之。夏布的原材料苎麻是一种生长在山区平地、丘陵、缓坡地带的植物,喜温暖、湿润,只要符合这些适宜种植的物理条件,当地自然就会有零散制作或规模化生产夏布的产业出现,江西、四川、浙江、广东、湖南、湖北等全国皆有分布。只是经过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如今夏布织造形成了以江西双林万载两地、湖南浏阳、重庆荣昌、四川隆昌为代表的四大片区。虽享有盛名,但在绝大多数从业者们的眼中,就只剩下了“式微”。

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现状,日韩也同样如此。反映此现象的,一是近年来两国进口我国的夏布坯布断崖式下跌,以致中国经营规模“最大”的夏布商决定退休,另一成功转型多元化发展的夏布企业在近两三年的夏布出口产业线完全停滞;二是即便以“寒山地区的麻织传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韩国,每年举办“寒山夏布文化节”,但官网所呈现的内容愈发失去焦点。加上多次考察日韩夏布的夏布商们反馈,两国的夏布生产从业者已经寥寥无几。

是因为日韩消费市场的极速萎缩导致我国夏布生产“失重”吗?是,但又不全是。早在民国时期《申报》中就有记载:“夏布价格对朝鲜(半岛)市场的变化极为敏感,朝鲜(半岛)市场销路清淡就会造成国内夏布市场疲软,价格回落;朝鲜(半岛)市场销路通畅,夏布价格亦会随之上涨。”这样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如今行迹江西双林镇各个村落,几乎都能找到绩麻、织布的人家,甚至还吸纳着周边城镇的夏布生产向双林汇聚。若无市场,又何来生产?

夏布是按照筘数来评价品质的,大概在180筘~1 200筘之间,筘数越大,夏布越细腻紧密,也更具有光泽感。但不同地方对筘的认识标准并不统一,若拉通来看,整体上荣昌所织的夏布最为精细,万载次之。因不同筘数的夏布用途不一,以江西双林销售的夏布为例:稀疏的200多筘的布,多是发往福建修葺建筑的漆面所用,也适宜做禅茶风的装饰隔断;300筘,更适合塑形,用于做夏布包或帽子较多;1 200筘的布已经十分细密,适宜做日常穿着的生活类服装。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工艺布,即利用麻皮不同的色泽、粗细等织成有各种肌理感或花纹的布,时下用于茶席较多。所以现代人印象中用夏布制作寿衣、孝服,并非是夏布的全部。如何运用夏布,全在于适宜其特征的设计。

而苎麻种植目前以江西双林、四川达州大竹两地领衔。因政府发力助推麻原料产业发展,后者的势头更猛。虽说江西双林麻田遍野,但通过当地人零星表述,得知成片的麻田多是由湖南人承包,他们从种植、管理到打成麻晒干后再送到湖南,对其用途或后续成品的形式也并不知晓。江西双林当地适宜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优势等,让苎麻和夏布不再固守一方。

看似倒退的产业却是最适合每个时代的步伐

仅仅使用苎麻为原料的布匹,还不能叫作夏布,要以“绩”的方式将短麻接成纤细的麻纱才是夏布的必要条件。因此,人们利用农闲、寒冬、雨天、夜间等一切空余时间,从事手工绩麻生产,在过去主要生产力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女绩为缕”,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用以补贴家庭收支的副业劳动之一,同时又是一种农家妇女之间的社交活动,被称为“女红之利”。

即便近现代夏布织造或是苎麻生产机械化程度飞速发展,但“绩”这个动作一直没有被取代。是因为与夏布有关的工艺如此落后吗?是否有突破的可能?

其实关于苎麻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曾经的技术是惊人的,目前以湖南留存下来的材料最多,涉及的类目包括但远不止于此:“苎麻留种繁殖经验”“苎麻脱胶、浆纱技术”“苎麻增产技术措施”“苎麻纱标准”“苎麻纤维长度、白度试验方法”“苎麻纺织厂设计”“出口本色夏布检验规程”“苎麻袜标准”“食用苎麻栽培技术”等等,还有不少与日本进行学术研讨的活动内容,可见过去苎麻与夏布的发展情形并非是单一的“桑麻邻里有人家”的田园画面。

尽管现在的生产浪潮不及过去汹涌,但是只要划过历史,便会留下痕迹。现在江西依然具有一定规模化工业程度的苎麻或夏布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袜子、窗帘等板块。而村里的生产链条,也从过去主要是一家人做完一匹布,变成村里的夏布商收购麻纱,分发到绩麻、绕线、经布、刷布等各个工序的村民手中,他们只赚取相应的工钱,而不积压原材料。整个链条由夏布商独立掌控,除了收购麻纱有一定市场竞争外,中途很难被新的采购商介入,对自己的产业链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人员迭代重构夏布市场

中国的夏布主要以出口坯布为主,但江西袁州有一家纺织制品厂则以生产夏布工艺品为主,是中国少数的夏布深加工企业之一,面向日本市场。行至厂门口,放着一块“工厂出售”的牌子,李厂长说自己从三十多岁的小伙做成了如今的小老头,明年就做这行30年了,他准备退休。偌大的库房里,一边是各种色彩、纹理的夏布堆积如山,一边是好多熟悉的日本麻品牌的产品。剪、缝、折、印、画……各种被不少夏布爱好者探索的工艺都在这里汇聚。

“夏布会消亡吗?”有人发问。“我想会的,最先‘亡’的可能是湖南的夏布,接着是江西,重庆荣昌最后。”李厂长想将企业交给他带了5年的设计师,但对方还是选择回到老家做了一所民办学校的老师。“其实江西双林的生产业态不错了。”来自重庆加合非遗的总经理赵荣打断道。“如果每个地方有一个我这样的人,夏布就能走下去。”李厂长口中的这个“人”,就是指“专注于夏布深加工的人”。在过去,中国的夏布商们仅仅做坯布销售,就已经拥有足够大的市场了,按照思维与行为惯性,一般来说就不太可能愿意花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精力去做深加工了。

走访夏布这一年,发现夏布商们主要集中在五十多岁左右,稍长的,准备退休,稍年轻的,已经转行,子女们都各有成就。生意、情怀、消极、骄傲等情愫交织在一起,他们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夏布世界。

老一辈退隐,有新生代接棒吗?答案是肯定的,江西的闲云夏布、湖南的夏木织物、重庆的加合非遗等,只不过我们发现这大多是一股非家族式的力量。而夏布,也“出口”转“内销”,让人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夏布绣工艺美术品愈发清新,夏布拼接门帘光影婆娑,夏布背包与帽子文艺又时尚……产品深加工之外,夏布研学旅游项目开始品质化发展。与其说夏布消亡,不如说是在重构市场。产业结构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在改变,且更加多元,年轻品牌或是企业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成长为规模型企业,去冲击或突破亿元级的市场。

静待花开肯定是不够的。成败一件事,主要取决于做这件事的人,吸引夏布从业人才是第一要素。吸引人才,不仅仅是提高“夏布”二字的能见度,我们更需要讲述夏布的文化纵深度,对夏布的留存记忆与历史进行恢复、再教育。只有更多人的加入,才有可能筛选出人才去做更深入的研究,促进夏布工艺技术的发展,让过去的“基础性”研究,发展到与夏布印染相关的“应用型”技术研究,也让心中的“敬而远之”,变得“平易近人”。

这是为了拯救夏布这门手工艺吗?非也。借用闲云夏布创始人四把刀之话:“人们为何购买夏布,不仅仅是因为情怀或是清凉的功能性,而是为大家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选择。”就像在这个时代选择手工艺,不是与社会抗衡,而是从业者选择了多种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