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4-09-18徐忠艺
摘 要: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这样既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整体作用,也不会过度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阐述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4)08-0095-03
0 引言
水利工程规模庞大,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对当地土壤、水文、生物物种等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水利工程建设前,充分结合当地情况与工程具体要求,做好整体规划与设计,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水利工程建设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大多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都是为了更科学调配当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给排水、防江、灌溉、发电等功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良性发展。任何水利工程建设都属于人类参照当地生态环境,借助专业技术,自主开展的一种生产活动,是基于特定自然环境的非自然行为,无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
1.2 水利工程建设是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构成要件和人类展开其他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水、食物等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还可以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较好维持大气循环、水循环等[1]。
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容纳与支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水利工程建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围绕水资源展开的生产活动,可以有效调配生态环境中的相关水资源,较好弥补生态环境的原始缺陷,避免可能引发的灾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水利工程的天然保护伞
水利工程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人类多方面智慧建设成功的。在与自然的多次较量中,逐渐培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护水利工程免受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长久持续发挥泄洪、灌溉、发电等功能,更好地造福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2.1 有助于解决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水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不均匀特征,再加上人口基本数较大,人均淡水利用率一直比较低。而且部分地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加重了地方用水危机,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都造成了不便。所以保障国民基本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一直是我国的重要任务[2]。
建设多种类型、多种规模的水利工程项目,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固有缺陷,较好满足缺水地区居民生活生产正常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2 有助于改善多地区生态状况
一些跨流域水利工程项目,通过跨流域调水方法,完成水资源再分配,不但切实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缺乏问题,解除了积水区的水泛滥威胁,还具有改善生态状况的功能。“南水北调”项目既能够满足北方居民的迫切饮水需求,缓解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还切实改善了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和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既具有防洪除沙作用,又提高了水库区域的空气湿度,优化了周边植被生长环境。
2.3 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
水利工程项目在出现自然灾害时,能够不同程度触发保护模式,确保相关环境的正常运行。这样就可以帮助人类将自然灾害的破坏性降至最低,有效保障当地的社会运行与经济发展[3]。
3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影响土壤条件
一般水库蓄水后,水库四周土地将被淹没,变得盐渍化和沼泽化。其具体影响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浸没水库区域地面。在洪水区域与周边区域,土壤通风条件不佳,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土壤肥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二是使库区土壤盐渍化。一般库区土壤入渗补给的地下水会穿透毛细管逐渐上升到地表。受太阳照射,水分蒸发后,水中的盐分将集中在土壤表面,造成库区盐碱化。而后在土壤溶液的不断渗压作用下,库区植物也会逐渐出现生理性干旱,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死亡。
三是使邻近库区土壤沼泽化。随着地下水位随库区水位的上升,邻近库区土壤会变得沼泽化,引起周边环境湿度加大,使大量植物根部由于长期浸水,出现腐烂。植物呼吸不畅,便会逐渐死亡[4]。
3.2 对水文条件的影响
水利工程不但能够存储汛期洪水,还可以适时截流非汛期基流。一般在水利工程建成后,下游地区的河流水位会明显下降,河流周边水位也会随之降低,进而诱发多种生态环境问题。有时甚至下游的天然湖泊会干涸,湖中大量生物死亡,河流自净能力不足,地下水位降低。
一些承担发电重任的水利工程,由于在发电高峰期,水库日流量波动很大,也会引起下游河流水位变化明显。随后便会影响当地的航运、渔业捕捞、工业生产及农业灌溉等活动。如果水位过度下降或停水,还可能影响河流自净能力,导致河流水质恶化,引起生态恶性连锁反应,破坏当地经济发展。
3.3 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第一,直接影响当地陆生生物。水利工程建设会提高上游水位,导致较大区域被淹没。受淹没地区的陆生生物就会永远处于地下,遭受毁灭性破坏。
第二,影响当地水生生物。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受淹没区的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中盐溶含量增大。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上升,会加快水体富营养速度,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同时会导致阳光无法穿透水层,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部分水生植物生长。
第三,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利工程建成后,蓄水区水位上涨升将影响原有的上游森林系统,导致上游森林道路受阻,使森林中原始生物的生存、繁衍随之受影响。当地食物链被切断,将使整个生态体系遭到严重破坏[5]。
4 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融入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多种经验与成果,统领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要不断优化水利工程各建设要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全过程突出生态保护因素。在水利工程设计环节,应将生态保护因素全程列入水利工程建设范围内,尽可能避免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引起的航道阻塞、水体污染等问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促使他们尽可能规范环保施工[6]。
4.2 加强环境建设预防措施
一是优化水利工程生态系统。要科学合理进行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尽可能实现水利工程在供水、防洪、工程、灌溉以及生态水环境利用方面的强大功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强化绿色环境保护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就应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适时引入和有效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标准。
4.3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规划、选址与施工的科学性
水利工程设计通常会不同程度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多种重大变化,因此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水利工程项目的预先规划与选址工作。
水利工程一般会改变河流流向,所以需要适当进行汇集,才能符合建设要求。这就需要在设计环节,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认真组织相关水道规划与评估工作,充分了解当地环境、河流状况。基于收集的具体资料,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法。
在选址时,需要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7]。在水利工程施工活动中,技术人员需要基于可持续原则,全面审查与评估施工现场的综合条件,制定最适宜的施工方案与监管措施,有效控制施工速度与施工成本,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水平。政府专业部门也需要做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监管工作,不断掌握河流变化,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4 加强环保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建设环节都需要体现出生态理念,特别是在水利工程设计的河道改造和堤岸修建环节,更需要加强优质环保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在具体设计活动中,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应该亲自去市场调研当前各种水利工程建筑材料的规格、质量与价格。参照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需求,选择和应用性能较佳的生态环保材料。施工单位还要不断应用新工艺,通过工艺水平的提升,增强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性。
4.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在建设水利工程前,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一定要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积极邀请地质专家、经济专家、植物专家以及建筑专家认真勘察和记录当地生态环境。之后综合分析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监测,获取较为专业的评价数据。
一方面,可以参考生态环境评价数据,科学确定水利工程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套评价体系,全过程监测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一旦出现较大消极影响,及时针对性处理,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
4.6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是阻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需要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一方面,要定期检测水库区域空气中的含水量,由专业人员采用三维模型方法及其他数值计算方法,科学推算出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对该区或气候的具体影响。在适度改变当地空气湿度的基础上,有效避免降水量失控问题。防止当地频繁降雨,诱发洪涝灾害,破坏目前的水土保持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水利工程项目周边区域的植被种植与环境绿化工作。要及时在水利工程项目周边一定范围内种植生长性能良好的低矮灌木,在稍远区域内种栽植株植被。通过合理搭配,科学分布植物,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周边区域的水土保持。围绕水利工程项目,成功构建相应的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导作用。
4.7 做好生态系统补偿工作
及时对生态系统做出有效补偿,能够较好缓解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对周边人们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借助实质补偿活动,可降低人为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应该充分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状况,制定与强制落实多种补偿措施。比如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铲除施工区域的各种树木花草等植被,严重影响水库下游河道水质,且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理想的环境特征。本着“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由水利工程相关建设方做出足够的资金补偿,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经济利益做好相应保障,全面加快恢复当地原生态环境的可行性与时效性。
4.8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发展
世间万物都是密切联系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并非一项孤立性活动。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多种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
在水利工程的项目立项、经费审批、工程设计等环节,都应该高度重视相关法律法规对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多项规定,提前准备好相关法律支持文件,严格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就处于法律允许范围内。还应该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密切结合起来,把水利工程打造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人文景观,提高该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以支持后续的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利工程建设经常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密切结合工程区域环境特征、工程建设具体要求,科学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延玮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7):218-219+222.
[2] 谈士铭.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物业,2022(32):130-132.
[3] 赵士召.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J].垂钓,2022(9):41-43.
[4] 李本松.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治淮,2023(9):51-52.
[5] 黄佳盛,郭凯先.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新农业,2022(20):101-102.
[6] 董大雷.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新农业,2022(12):94-95.
[7] 雷攀勇.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