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审计推动共同富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9-18崔沛芝

理财·收藏版 2024年9期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那么,国家审计如何有效推动共同富裕,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国家审计推动共同富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内容深入程度有限

由于审计资源的有限性,目前国家审计的形式以抽查为主,在实务中未能做到全盘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同时,由于审计项目周期较短,在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无法完整准确地把握项目特点和地域特色,造成审计重点未能与发展重心相匹配,审计资源配置可能发生偏移,难以对项目资金进行全面精准的审查监督。当前国家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侧重于对财政资金和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绩效审计,更加关注经济效益,缺少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考核,不能为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二)审计业务能力需要提高

共同富裕相关领域的专业性较强,对此审计理论研究也未能做到面面俱到。受传统审计业务的影响,审计人员更加重视量化指标的分析核查,但实际上社会生活领域许多问题难以用数值来衡量,因此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增加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共同富裕相关项目拥有海量数据,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科技水平不同,以及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普及也存在差异。

(三)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缺陷

通过审计结果公告获取信息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审计署和地方审计局的审计结果公告信息主要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发布,公告形式较为单一;尚未针对共同富裕设立专门的审计结果公告,与共同富裕相关的内容嵌入在预算执行类、政策落实类、资源环境类等审计公告中,公众获取成本较大;对问题的揭露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成因;审计公告的及时性也未能得到保障。此外,审计公告中对于审计结果运用以及审计跟踪整改情况的披露存在不足,同时审计信息公开的反馈机制也存在缺陷,使得公众参与审计监督的程度受限。

二、国家审计推动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制度基础

审计人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策理解力和政治觉悟,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养。强化审计制度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制度建设,针对共同富裕实际情况,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机制建设。首先,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完善审计全流程工作机制,规范审计行为,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效果;其次,需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问责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的权威性和震慑力,防止出现“屡审屡犯”现象;最后,对审计结果运用及审计整改也需建立跟踪机制,使得审计建设性功能落到实处。

(二)扩展审计覆盖面,加大执行力度

国家审计需要根据共同富裕的内容,不断拓宽审计领域,覆盖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各类公共资金、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做到应审尽审。促进制度审计,全过程跟踪共同富裕政策执行状况和制度实现效果,揭示、分析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加强民生审计,重点审计社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促进项目建设,规范资金使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乡村振兴审计,重点关注农村扶贫项目开展、公共服务配给、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增强国有企业审计,对国有资本运营、国有资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监督,促进改革创新,催化发展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强化金融审计,关注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营运管理、风险控制等情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平稳运行。重视环境审计,大力推行资源环境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问责,增加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引入大数据技术,加强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大部分政府部门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审计机关可以整合财政、税务、医疗、社保等数据资源,搭建审计信息平台,开发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信息顺畅联通。通过开发智能分析工具,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挖掘、清洗、处理、分类,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成因,大幅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机关还应该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对项目全过程实施跟踪,并对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此外,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展审计理论、共同富裕政策理论学习,强调专业技能优化,提升审计人员对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嵌入研究型审计,创新思维方式

审计机关应当基于工作实际,积极探索研究型审计模式。面对共同富裕领域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审计机关可以设置专门的研究课题,“边审计边研究”,从审计发现的问题本身出发,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式,总结出共同富裕进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入剖析其内涵本质和深层规律,从而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创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引入审计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学者的指导,为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建立研究型审计长效机制,对审计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追踪,对研究成果的运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定期进行经验总结,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五)完善审计公告机制,实现成果共享

一是提高审计公告的及时性和规范性。审计部门可以建立定期公告机制,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及时公布审计结果,保证时效性;设置严格的审计公告审核标准和审核程序,在保证及时性的同时确保公告内容的准确性。二是增加审计公告的透明度和可得性。加强审计公告信息平台的建设,在政府官网增加对共同富裕重点领域的披露,特别是民生资金、惠农项目、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审计结果,提高信息透明度;开发移动端信息公告应用、利用新闻媒体等方式创新审计公告途径,提高公众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三是增加公告内容丰富度和公众参与度。审计公告中增加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高公告信息的可理解性;对问题的追踪整改情况也需进行公告,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设置审计公告反馈机制,拓宽公众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言献策的渠道,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不同发展模式下江浙沪推进共同富裕的比较研究”

课题编号:2022SJZD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