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4-09-18黄硕

理财·收藏版 2024年9期

文旅融合既是实现文化与旅游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洛阳市作为文旅产业创新标杆城市,通过红色纪念馆等党史教育基地对洛阳红色文化进行资源转化,可以助力做好洛阳红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增强红色文化对于大众的吸引力,促进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好地宣传历史文化,以促进革命老区文旅融合发展。

一、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发展现状情况分析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瀍涧大道455号南侧,是1921年12月成立的河南省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洛阳组的诞生地。2001年,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在19世纪初比利时、法国修筑汴洛铁路办公用房基础上改建而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决策部署,2020年8月,洛阳市启动中共洛阳组纪念馆的保护展示和改造提升工程,于2021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成为集党史展览陈列与党建教育于一体的大中型历史类纪念馆。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是洛阳市文旅融合发展下的典型红色景点之一,以现状保留建筑极具代表性的形式作为基本单元,沿多级退台层叠错落,营造出新老场所交融、时空交汇的沉浸式红色教育氛围,成为集党史展览陈列与党建教育于一体的大中型历史类纪念馆。同时,馆中具有现代美学艺术的建筑设计和独特的“红墙”备受参观者喜爱,成为洛阳市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小众旅游景点之一。在常设展览设定方面,中共洛阳组纪念馆设有“‘薪火传承、铸就辉煌’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历史陈列展”,临时展览包括“领航——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专题展”“党旗飘飘——党旗的演变”“河洛儿女心向党”“从中共洛阳组走来——河南省红色资源巡礼展览”等,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洛阳的革命实践,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全方位展现中共洛阳组成立前后风起云涌的历史,以及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洛阳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奋勇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馆内珍藏8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160余件展品、70余幅油画和多媒体展陈,主要包括《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李大钊传》、《共产主义原理》外文版、《椿园载记》等书籍;民国政府向比利时、荷兰、法国等发行的陇海铁路债券,早期陇海铁路列车时刻表、运输凭单、旅行指南等铁路运行文件资料;民国主要报纸对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报道,包括《工人周刊》刊发的《敬告全国同胞书》、《大公报》刊发的《陇海路罢工志祥》等;主要历史人物用品,包括罗章龙用过的血压计、陇海铁路工会洛阳分会附设铁门员工子弟学校证章、民国陇海区铁路工会徽章等;早期陇海路工人使用的工具,包括铁路早期信号灯、票夹、工人工具和配件等。

(一)参观人员构成

经过调查发现,参观者男性多于女性,显示出男性更倾向于革命类纪念馆,并且愿意花时间填写调查表。受调查人数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19—49岁青壮年占比最多,显示了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二)参观目的分析

作为洛阳市红色景点的代表之一,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参观者以青少年社会实践、党政爱国培训及党员培训为主要目的的团队组织为主,同时通过与往年数据对比,因兴趣爱好、观光旅游原因到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参观者占比有所提升,这与2023年纪念馆推出的“光荣与梦想——庆祝洛阳解放75周年专题展”“盛世华诞 祝福邮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主题邮展”等专题展览及其场馆中“红墙”的打卡效应有关,使得个人参观者参观率不断上升。

(三)参观者意见和建议

调查走访显示,在软件设施方面,参观者希望在入党宣誓区能承载更多的人,希望推出更多参观者喜闻乐见的专题展览,希望提升参观者参与度。在硬件设施方面,参观者认为一些展览和办公区域的指示牌不明显,希望展馆内部可以设置导览图,同时希望在展厅中可以设置更多的实物史料。在相关设施保障方面,希望志愿者服务站的药品可以及时更新。

二、当前中共洛阳组纪念馆红色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展示较少,文化体验较为薄弱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的常设展览以传统纸质展板为主,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开始到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为河南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梳理了中共洛阳组自成立以来至今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场馆占地面积较大,展示内容较多,且“中共洛阳组”的概念对于对党史比较陌生的参观者和来自外地不了解洛阳地区党史发展的参观者来说理解起来稍有难度,就会导致参观者在长达四个部分十二个单元的文字参观过程中略感枯燥乏味,需加强展馆中的文化体验感,增强红色叙事的趣味性和沉浸性。同时,在中共洛阳组纪念馆的官网介绍中大多也采用文字和图片的展示方式进行介绍,暂无展馆VR全景等数字化展示,无法让参观者在线上对场馆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数字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利用数字技术为红色文旅赋能,将是红色文化开发的新趋势。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就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再现了80多年前的长征场景,在红军长征沉浸式“4D+六面”体验区,通过全景LED显示屏,全景复原了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一幕幕红军长征时的场景,参观者以“红军战士”的身份融入其中,切身感受当年的雨雪风霜和枪林弹雨,可以充分展示我党光辉的奋斗历程,更好地传承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

(二)讲解形式单一,红色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中共洛阳组纪念馆虽设有专职讲解团队,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展板内容的基础讲解,并未对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整合开发。馆内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只停留在表层,导致大量红色资源处于半闲置状态,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同时,对比洛阳其他红色纪念馆,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开发模式比较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展览内容缺乏深度,并且参与性、体验性活动较少,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

(三)品牌意识不足,红色文化传承不够深入

存在于历史文本中的红色文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且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加工、挖掘,才能深刻地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目前,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承时,大多只涉及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重要的红色人物事迹或者历史人物作出的贡献等。这可能只会引起参观者或者受教育者短暂的情感共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激情就会淡化,导致红色文化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就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承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三、中共洛阳组纪念馆红色文化开发提升策略

(一)着力开发数字化成果,实现红色文化活态化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乃至中原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的纪念场馆,中共洛阳组纪念馆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可用于展示开发。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可以在常设展览和官方网站中通过引入沉浸式党课、红色剧本杀、红色剧场、红色动漫、实景游戏,以及基于VR、AR等构建数字体验,与红色主题博物馆、纪念馆、景区等跨界融合,注重多渠道宣传,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历史传承,解锁文旅新体验,从而使参观者对红色文化所彰显的精神产生深度共鸣,激发他们学习党史的兴趣和热情。

(二)合力挖掘红色资源,注重文旅新业态发展

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是不同地区、部门、行业间协同合作、通力开发的结果。要搭建研究合作新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部门、行业,研究开发合作新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不断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与当地重大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文物相结合,与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有效地进行产品更新,始终与参观者保持黏性,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创新性转化的合力,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在沉浸式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还可以采取合作、授权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开展红色沉浸式项目的研发、经营,达到整合专业力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激活红色文化产业的目的。

(三)深入开展党史研究,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开展

党史学习和研究是红色文化开发的基础。在后续的开发提升中,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可以尝试引进和培养专业性强、研究水平高、创新意识足的人才,充实研究力量,在与其相关的纪念日或党的重要纪念日时开展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加强同省内外兄弟场馆、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通过云讲解、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社教活动,争取实现党史教育的常态化、体系化。

四、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共洛阳组纪念馆是洛阳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红色文化开发代表,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发展潜质。在新时代,发挥好洛阳红色资源的价值,让民众充分感受红色资源中信仰的力量,让党史学习教育入心、入脑,自觉传承好红色基因至关重要,坚持探索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研究开发合作新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并依托现代技术着力开发数字化成果,实现红色文化活态化发展,方能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