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024-09-18范至简

理财·收藏版 2024年9期

汝瓷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品牌,对当代人来说,不仅需要技艺层面的传承,更需要形而上的文化层面的传承,且文化层面的传承较之技艺上的传承,对汝瓷的发扬光大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其叠加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正是基于对汝瓷品牌更深层面传承的执念,这些年来,弘宝汝瓷的范随州和王振芳这对大师伉俪在汝瓷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就的探索,并在发掘汝瓷的文化积淀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令业内外瞩目的成就。

创建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求解汝瓷“从哪里来”

作为世界陶瓷发展方向的引领者,中国陶瓷一直有着傲娇世界的独特地位。于是,对汝窑瓷器的各种溢美之词比比皆是,如“天下名窑,汝窑为魁”“汝窑瓷器的出现,确立了中国陶瓷的美学典范”等等。

尽管平日里对汝瓷的溢美之词也能够随口吐出几句,然而,那些概括性的言语能够说明的也仅仅是表象而已。汝瓷厚重的历史文化,凭几句溢美之词和几个传说中的范例,无论如何也难以将其条分缕析地表述明白。

于是,建设一座古陶瓷标本博物馆,让汝瓷和天下瓷器汇聚一堂,供后人鉴赏比照,进一步发现瓷器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更多奥妙,便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人生夙愿。

择一事,终一生。范随州和王振芳正是守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们的瓷器寻觅之旅。

除了汝州,周边的宝丰、鲁山、登封,留下了他们年复一年寻觅的足迹。博物馆的定位是所有的古陶瓷,而古陶瓷的内涵又十分宽泛,它包括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因此,他们的梦想注定是高远而博大的,他们的寻觅之旅也注定是坎坷和艰难的。

走出中原,他们北上河北、山西,南下江西、福建,在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寻寻觅觅。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保护,许多地方的古窑址遗弃在荒野山林,杂草丛生,无人问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05年开始筹备,历尽百折千回的10年艰辛之后,2015年7月,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

2014年,92岁高龄的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到弘宝汝瓷工作室考察时,意味深长地问范随州:“烧制汝瓷这么多年有什么体会?”“研究得越深,感觉离它越远。”范随州脱口而出。耿宝昌不无感慨地说:“汝瓷博大精深呀,有些问题越来越说不清楚了。”因此,他们就是想把汝瓷的前世今生说清楚,完成老一辈古陶瓷专家梦寐以求的夙愿。

建成弘宝汝瓷文化园,探索“汝瓷到哪里去”

人生的意义在于进取,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作为汝瓷文化的领跑者,范随州和王振芳这对大师伉俪就是塔尖上的舞者,虽孤独,却不失引领之志;重创造,然不忘唤醒之责。

于是,让现代人了解汝瓷,让汝瓷之美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便成了两位大师的不二使命。

2017年5月1日,占地300余亩的一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一座集旅游观光、汝瓷欣赏、技艺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弘宝汝瓷文化园,开启了他们探索“汝瓷到哪里去”的崭新梦想。

今天,弘宝汝瓷文化园内已建有全国艺术陶瓷界目前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汝瓷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设汝瓷科技成果展示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个,汝瓷工艺参观体验线1条,手工体验用具50台,科普研学活动教室5个,馆藏图书3万余册,配备研学指导老师23人。

目前,该基地已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古陶瓷鉴赏研究会、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许昌学院、平顶山学院等研究机构、高校,建立了教学实践合作关系,每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培训学生3000余名。弘宝汝瓷文化园设计的两个研学课程分别被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十大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入选河南省教育厅主编的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指导丛书《遇见研学遇见你》。

该文化园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国家3A级非遗景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河南省党外知识分子实践创新基地、河南省AAA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2017年以来,先后接待来自北京、郑州及周边地市研学旅游人员30多万人次。2018年9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专程到弘宝汝瓷文化园录制两期研学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有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园区将打造成集汝瓷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旅游、汝瓷科技研发、汝瓷人才培养、汝瓷文化交流、研学实践、科普教育、博物馆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汝瓷文化园区。

未来,汝瓷将会深层次融入当代生活,不仅能够作为国礼漂洋过海,典藏于名门殿堂,还能走入街头巷尾,走进烟火人间的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