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笔芯、空牛奶盒热销背后到底是谁错了?
2024-09-17熊力
“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28元100个包邮”;“空笔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100根,21.14元”……近日,据媒体报道,有的学校为进行环保教育,要求学生按月交空牛奶盒;有的学校为加强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开展“笔芯行动”,与量化考核挂钩,要求学生按时上交一定数量的空笔芯。这让商家发现了新的“商机”,空牛奶盒、空笔芯悄悄出现在了电商平台,成为了让“圈内人”苦不堪言、“圈外人”摸不着头脑的“天价废品”。
这种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根据报道,一名已经上交了三年牛奶盒的受访者说:“前两年价格贵一些,一个空牛奶盒要五六毛,现在卖的人多了,价格逐渐降了下来。”买卖空牛奶盒、空笔芯俨然已成为一条颇为成熟的产业链。
我国近几年一直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一些初衷极好的作业应运而生。诸如手工作品、手抄报等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美商,社会实践作业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可问题在于在实施过程中,初衷逐渐变质。
一些学校“以作业代教育”,将素质教育变质为单一、量化的作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忽视了在类似作业中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因此而逐渐树立的正确三观才是关键。学校只一味地将作业布置下去以便“交差”,下派任务时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案,导致考核标准“唯结果论”。
对于作业优劣的评判标准,老师们大多局限于“数量多寡”或是“精美与否”,以及有没有能落实、并对外展示的成果。一些老师对于成果的真实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遑论顾及这项作业的实际完成过程,以及学生是否有所收获。
加之部分学校将数据结果与评优评先等奖励挂钩,在如此导向下,出于功利心,学生及其家长越发容易忽略过程,从而加剧内卷。当学生无力独自完成时,家长代劳以及作业作假、买卖等等操作也应运而生。
本是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作业最终演变成“无效竞赛”,还造成了新一轮的浪费。这种作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甚至给孩子心里种下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的坏种子。无论初衷如何,这结果岂不是适得其反,带歪了孩子们的品德教育?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直指学校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如今三年过去,落实效果似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