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数字素养养成探索
2024-09-15陈祥凤龙芳敏邢志勇姜成宇范传滨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高校的本科教育工作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点培养人才的岗位胜任力,也要兼顾人才的深造潜能培育;高校办学方面,既要重点关注服务社会对接产业人才需求,又要发展科学保持其学术性。平衡好人才的职业属性与学术属性的落脚点是课程,课程建设是各类型高校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建设须利用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建设有益于学生学业达成、职业发展、成长需要的课程。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要紧紧围绕“新医科”建设要求,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修订;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微观层面是打造优质的课堂,课堂建设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打造有成效、有益的课堂。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中,分析了OBE理念与卫检人才培养的契合、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形势、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数字化建设思路,总结了基于OBE理念的卫检专业仪器分析数字化建设实践,为地方高校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OBE理念;课程;数字化;卫生检验与检疫;仪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StudyonDigitalLiteracyCultivationBasedontheConceptofOBE
—Take"InstrumentAnalysis"asanexample
ChenXiangfeng1,2LongFangmin3XingZhiyong1,2*
JiangChengyu1,2FanChuanbin1,2
1.ModernIndustrialCollegeofBiomedicineandGreatHealth,YoujiangMedic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GuangxiBaise533000;2.SchoolofLaboratoryMedicine,YoujiangMedic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GuangxiBaise533000;3.SchoolofBasicMedicalSciences,YoujiangMedic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Guangxi,Baise533000
Abstract:AfterChina'shighereducationhasenteredthestageofpopularization,undergraduate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susheredinanewroundofchange.Intermsoftalenttraininginhighereducation,itisnecessarytofocusnotonlyoncultivatingthepostcompetenceoftalents,butalsotakingintoaccountthecultivationoftalents'furtherstudypotential;Intermsofrunningschool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shouldnotonlyfocusonservingtheneedsofsocialdockingindustrialtalents,butalsodevelopsciencetomaintainitsacademicnature.Thefootholdofbalancingtheprofessionalattributesandacademicattributesoftalentsisthecurriculum,andcurriculumconstructionistheonlywayforalltype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develophighereducation.Inthedigitalera,theconstructionofcollegecoursesmustuseinformationtechnologytointegrateintothecurriculumconstruction,andbuildcoursesthatareconducivetostudents'academicachievement,careerdevelopmentandgrowth.Underthebackgroundofnewmedicalscience,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medicalstudents'educationandteachingshouldcloselyfocusontherequirementsoftheconstructionof"newmedicalscience",andusethestudent-centerededucationconcepttocarryouttherevisionoftalenttrainingprogramsandcurriculumsyllabusesincombinationwiththeactualsituationoftheschool;Themicrolevelofimplementingthegoalsofeducationandteachingistocreatehigh-qualityclassrooms,classroomconstructionisanimportantpartofeducation,isthelastmileofeducation,andeffortsshouldbemadetocreateeffectiveandbeneficialclassroomsintheprocessofcurriculumconstruction.Inthetrainingofhealthinspectionandquarantineprofessionals,thefitbetweenOBEconceptandhealthinspectiontalenttraining,thesituationofcurriculumdigitalconstruction,andthedigitalconstructionideasof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analyzed,andthedigitalconstructionpracticeofhealthinspectionprofessionalinstrumentanalysisbasedonOBEconceptissummarized,whichprovidesausefulreferenceforthecourseconstructionof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OBEconcept;Curriculum;Digitalization;Sannitaryinspectionandquarantine;Instrumentanalysis
中国高等教育于2019年进入普及化阶段,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9.6%[1-2]。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学术性与职业培养上取得平衡是当前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3-4]。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称《纲要》)[5]。《纲要》中7项任务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下称卫检)人才培养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同时也为卫检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6]。落实新时期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最后一公里[7-9]。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建设符合现实情况的课程教育模式是育人的关键。
1OBE理念与卫检人才培养的契合
OBE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从由美国学者斯派蒂(Spady,WilliamG)提出,并进行实践总结的一个概念;OBE理念主要基于学生为中心运用反向设计的理念达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10,17]。OBE理念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受到颇多的关注与实践,其哲学属性使其可以在不同层面指导教育的落实。在教育层次上,该思想可以指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育人工作;在教育建设上,该思想可以指导行业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甚至课堂建设。OBE理念的运用与推广是其指导意义与实践意义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卫生检验教育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卫生检验专业创办于1974年[11]。2012年,卫生检验专业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101007)[12]。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下称《标准》)明确指出“院校应积极开展‘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13]。学者依据卫检专业标准要求进行了诸多的育人实践取得了实效[14-17]。OBE理念是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该理念与卫检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对卫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高校师生数字素养养成新形势
2022年12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18],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养成,指导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要基于数字化课程建设方向,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培养新形态;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于2023年2月13日在北京开幕[19],加速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
新时期,不少学者在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上进行实践与探索,包括数字平台的在教育中的运用、线上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建设探[20-22]。数字时代,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新兴信息技术不断运用于教育中。高校教师要运用数字资源,提升师生在高校教育中的数字素养养成,培育具备数字素养的高校毕业生。
3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数字化建设
《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发布、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召开,为高校师生数字化素养养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前的大学生多是0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乏味枯燥、一成不变的知识传递方式被动接受,而乐于接受新事物,主动接受创新、灵活的知识传递方式。高等教育适宜应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熟悉知识的生产过程并内化为自身的技能和医学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数字素养养成设计是符合学生人格特征、思维方式和信息获取的良好课堂里形态。课堂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新医科背景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学生为中心,科学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建设,其中课堂建设是关键核心。
地方本科院校在资源、平台、政策等方面有不同的短板,在课程数字化建设中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师生都熟悉的的数字资源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泛雅、智慧树、雨课堂、腾讯课堂等。数字化课程建设要求教师结合育人目标充分考量各数字资源平台的特点采用单平台建设或多平台建设,将纸媒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养成。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时值学校“更大申博”关键时期,学校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双创学院、双创基地建设的良好窗口期,学校各部门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化建设,尤其是线上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线上线下课程、数字资源建设等。
4OBE理念的卫检专业数字素养养成探究
4.1卫检专业的课程的特点
卫检专业课程主要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标准主要分为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专业课程不光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支撑,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23-24]。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运用专业课程教学培育具备数字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2人才数字素养的需求
仪器分析课程是卫检人才卫生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桥梁课程,对卫检人才的职业胜任力与职业发展力的孵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3,25,26]。其在卫检人才理化检验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如图1.
仪器分析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两大痛点:(1)理论知识抽象;(2)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卫检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专业知识、技能的锻炼,聚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执行能力培养,对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必须聚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成果为导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培养方案。仪器分析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卫检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因卫生检验与检疫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总体上偏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因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总体偏弱。仪器分析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相当于基础分析理论的浓缩,每一个仪器的设计原理、测试原理与应用都是基础理论的聚合,而仪器分析的理论大多是阐述数据源的理论来源,与实际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无明显的关联。因此,仪器分析总体上呈现出理论知识抽象和理论与实际衔接不够紧密。在课程教授课程中要着力解决理论、实践、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各环节能力养成,建立链接各方面的数字素养养成机制,助力学生在课程中的能力养成尤为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普通高等院校既要依据地方特色确定办学定位,为社会输出人才,保障毕业生就业,也要保持其自身的学术属性,发展科学研究。那么,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兼顾职业属性(岗位胜任力)和发展属性(创新潜力)[26-27]。高等教育课程建设需要瞄准纽带课程将知识、技能、能力和潜力充分挖掘,锚定人才目标进行课程建设。仪器分析作为卫检人才培养的纽带课程及其痛点属性,须借用一定的数字资源打造“上下联通,理实相济,学用结合”的课程育人模式,激发教学活力,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5基于仪器分析课程的数字素养养成实践
5.1利用数字平台构建教学机制
仪器分析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依据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实际情况,利用雨课堂和超星泛雅平台进行课程数字化建设。仪器分析课程数字化建设是基于OBE理念将信息技术运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雨课堂平台是交互性极强教学沟通平台,在课前的信息交互、推送,课中的签到、互动、测试,课后的课堂活跃度检测、教学效果评估、课堂反馈、学习达成等方面具有十分优异的表现。但是,雨课堂在课程资源建设上并不具有十分特别的优势,对于学情的分析,尤其是跨届资源利用、数据分析与评估等方面具有短板。超星泛雅平台在课程建设中具有将传统教学资源、手段、方法数字化的优势,并且在测试、跟踪、讨论、信息反馈等等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是高校教师运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但是,超星泛雅在互动、课堂检测、课堂反馈等方面不具有十分特别的优势。
基于课程教学实际,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团队选择雨课堂和超星泛雅数字平台建设数字化课程。运用超星泛雅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并进行数字化形成性评价;利用雨课堂将课堂建设数字化,并进行随堂实时教学效果监控与反馈。二者结合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兼顾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舵手角色。
5.2建设数字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仪器分析程建设依据OBE理念为指导,定位仪器分析课程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课程群中的地位,有效将分析理论与分析实践的培养目标向衔接,起到承前启后、理实相济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新时代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OBE理念设计人才培养中课程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内模块化教学建设。
在课程数字化建设中,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建设课程数字资源,课前通过线上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脉络,感知知识构架;课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雨课堂实施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课堂的交互性与知识流动的能动性;课后通过知识的反馈与重构,铸牢学生仪器分析课程的基本原理应用。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数字化平台的交互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抽象知识的具象化数字资源建设,解决学生对抽象知识理解困难、应用困惑的堵点、痛点。2023年第三届“人卫杯”全国高等学校卫检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授课技能竞赛中团队教师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团队教师作为编委出版育人专著1部;培育的20级卫检专业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运用数字素养适应各单位实习任务,对数据链分析、数字资源运用、数字平台操作等基本数字素养得到实习单位一致好评。
5.3深化育人目标培育发展潜能
卫检专业《标准》指出:“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13]”。《标准》为卫检人才的发展潜能指明了方向,卫检人才不仅要能胜任相关职业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要具有能够长足发展的潜力。高等教育普及化给普通高校带来巨大冲击,而高校在满足所培养人才职业需求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大学的学术性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7],地方性高校的教育工作也一样要围绕课程建设这一命题开展,而课程的建设不仅关乎大学的育人质量,也关乎大学保持其人才培养方向[9]。然而,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多方考虑,师、生、境各因素要统筹安排和建设[28]。《标准》在第4章第8节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涉及到教学与科研、教师科研、学生科研,为以学生为中心培育卫检人才做了指导。
仪器分析课程建设过程中,锚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建设成关乎学生成长、职业发展和孵育创新潜力的课程,落脚于师生数字素养养成。仪器分析于完整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下,给予学生向上的抓手,不仅支撑学生理化检验职业岗位胜任力,也为学生未来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手段。近2年来,培育的学生运用数字资源、技术创新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4项,师生在参赛筹备、资料整理、路演等各环节展现出良好的数字素养。
5.4多元教育评价确保课程质量
教育质量的达成不仅要关注教与学,也要关注其对学生成才的支撑作用。仪器分析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评课、教师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机制有效将师与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将教学过程全视角剖析。教师的教学反思资源来自于评教、雨课堂课堂反馈、超星泛雅跟踪信息等多方面,以促使教师全面掌握课程动态、教学效果、学生成长;学生的学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知识生成与巩固,为理化检验专业课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力。2023年春季学期课程实施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督导听课均达优秀等次,同行评教均达优秀等次,学生学业目标达成率100%,学生评教课程达优秀等次。跟踪2020级卫检学生实习情况反馈,用人单位对学生数字素养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
结语
高校师生数字素养养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工作实际,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工作,建设好课堂教学。学生数字素养养成,有利于紧跟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特点,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通过课程建设探究,形成了数字化课程建设思路,为加强课堂建设、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5-20)[2023-10-0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05)[2023-10-03].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67278.html.
[3]叶芃.学术性: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5):112-114.
[4]龚道元,刘艳,陈鑫,等.开设科研与创新特色方向在培养医学检验拔尖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22):3942-3944.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3-10-03].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6]朱朗峰,王康忠,徐虹,等.浅析卫生检验与检疫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23):2942-2945.
[7]王强,周刚,朱启超,等.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9(09):46-51.
[8]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9]阎光才.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变革[J].教育研究,2022,43(08):97-109.
[10]张男星,张炼,王新凤,等.理解OBE:起源、核心与实践边界——兼议专业教育的范式转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3):109-115.
[11]康维钧,李磊.我国高等卫生检验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9):2431-2432.
[1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EB/OL].(2012-09-18)[2023-10-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3882/201209/t20120918_143152.html.
[1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4]杨金玲,周晖,杨海霞,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线下金课”设计要素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3):475-478.
[15]杨金玲,周晖,毕于建,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课的过程考核评价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6):950-952+960.
[16]杨金玲,周晖,公维磊,等.“两性一度”理念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课中的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05):765-768.
[17]陈祥凤,龙芳敏,宗子傲,等..基于OBE理念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设计性实验课程改革探究实例[J].教育进展,2022,12(10):4151-415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02)[2023-10-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19]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孙春兰出席并致辞[N].人民日报,2023-2-14(第02版).
[20]王秀萍,张方.虚实结合扩大大型仪器设备对本科实验教学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4):237-239.
[21]渠凌丽,陈林军,潘洪志.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课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1(34):71-74.
[22]韦良家,宗子傲,陆群凤,等.雨课堂联合TBL教学模式在“卫生检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8):122-124.
[23]朱广华,鞠熀先.仪器分析发展史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大学化学,2003(04):30-32.
[24]左浩江,裴晓方,李兆芹,等.知识技能竞赛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效果及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12):2297-2300.
[25]陈嘉熠,凌莉,黄梦姣,等.卫生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2):2302-2304.
[26]耿明浩,徐玮,赵航宇,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05):956-960.
[27]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6(01):26-27.
[28]徐国兴.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学习促进功能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4):67-76.
基金项目:1.2023年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产业学院教改立项项目:基于OBE理念校企共建仪器分析真实项目数字化建设(2号);2.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四阶五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3JGA273);3.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的《生物制品学》课程育人模式改革探索(2023JGA276);4.2023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生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路径研究以医学技术为例(JGY2023297);5.右江民族医学院青年学术骨干项目(DC2200001916)
作者简介:陈祥凤(1987—),男,安徽阜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方法与实践。
*通讯作者:邢志勇(1976—),男,汉族,黑龙江讷河人,博士,教授,从事理化检验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