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24-09-14唐忠林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0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综合素养的体验。语言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还是人们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以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文本细读”是一种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重要教学手段,强调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本文以《老王》为例,从多个角度探讨文本细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持续提高。

一、分析文体特点,从两个方面探究细读重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既有文学美感,又具艺术魅力,每篇文章都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风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细读材料时往往会忽视文本的文体特点,导致学生主要关注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文体的特征。实际上,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结构逻辑和规范,这些特有的构建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文本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效果。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文体特点是深入分析和欣赏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在有效运用文本细读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文章。为此,在教学《老王》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文本情感”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展开细致分析和深入探究,从而抓住这篇课文在教学中的细读重点。

(一)文本情感

文本情感是文本中传达的情绪和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通过语言的选择、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文本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引发特定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意。因此,在采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关注并明确解答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探讨并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否存在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其次,指导学生识别和理解文中的关键细节,如何通过这些细节准确把握和解读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明确这两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提升文学分析能力。

以《老王》一课为例,文章中呈现的作者情感大致经历两个阶段:起初的“同情”和随后的“自责”。文章刚开始通过杨绛的视角,展现了老王困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边缘群体的深切同情。随着故事发展,老王的无私行为让作者意识到自己未能及时理解老王的深意,从而产生了自责。

为此,在教学《老王》一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情感的演变。通过分析角色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层次。例如,老王送冰时的描写,作者内心的想法是“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语言学角度探究:“大概”和“压根儿”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为何并置?这种语言上的矛盾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老王的内心和作者的情感的复杂性?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索文本,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语言风格

在文本细读中,教师还应重视对语言风格的分析。散文写作自由灵活、变化丰富,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展现。细读散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言的韵味,关注句式变化、重复元素以及夸张、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内容和内涵,从而把握其核心。

例如,在《老王》一文中,长短句交错排列,表面上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设计。如“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一句子,还有“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作者采用连续排列的语言方式构建画面反差,语言平实,却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刺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体会这些句式的独特之处,在深度体会中感受灵活多变的句式结构如何巧妙地塑造更强烈的画面感,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及情感体验。

同时,《老王》一课在修辞手法引用方面也具有特点,值得学生认真揣摩。比如,在送鸡蛋、送香油相关情节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棺材”“僵尸”“骷髅”“白骨”等惊悚的词语,并多次使用隐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为什么作者会使用这些阴森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及杨绛与老王之间微妙的关系,进一步品味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意图。

另外,《老王》一课中还反复出现了“钱”这一事物。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环节特别强调了对文章中“钱”的多次提及。在教学《老王》一课时,教师可以整合文中所有与“钱”相关的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钱”在老王与杨绛的关系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理解“钱”在两人交往中的多重角色,还能更全面地认识到“钱”在社会关系和人性中的复杂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钱”在故事中如何体现老王的人格特征,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杨绛对老王的看法和感受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思考。

通过对语言的细致品味,学生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中得出自己的论断,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样方法,在深度阅读中体验乐趣

在文本细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还原法和比较法展开深度阅读,从而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乐趣。

(一)还原法,了解创作意图

还原法是一种阅读技巧,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想象文本中艺术形象的原始形态,以剥离作家的主观色彩,清晰理解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还原法时,要关注文本中意义与字面有出入的词句,从而发现作者对原始情境的调整,揭示文本内在矛盾,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

在《老王》一文中,有一个关键场景:当“我”碰到老王同院的老李时,意外得知了老王早已去世的消息。“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我没再多问。”面对老王的去世,作者选择了留白,这种处理方式显然引人深思。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情节内容进行还原,想象假如“我”向老李打听更多关于老王的事情,“我”会问哪些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对话,如“老王患了何种疾病?”“老王去世后,他的侄儿来过吗?”等。通过收集学生对场景的还原想法,教师可指出这些问题多为礼节性,即便杨绛在回忆中多问,也难以触及实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安排,理解杨绛与老王间的距离与生疏。

通过这种细致的文本细读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老王》一课的情感和意图,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深度阅读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

(二)比较法,强化阅读体会

文本是统一而复杂的整体,仅还原艺术形象不足以全面理解其深层含义。当还原法不足以解读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艺术形象与其原始状态,揭示差异和深层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联系,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老王》一文的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开展深度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老王》和杨绛的另一篇散文《丙午丁未年纪事》进行对比阅读,特别是对文中称呼的比较。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横纵比较,学生可以在反复思考中窥视老王内心世界发生的微妙变化,也更能体会作者在回忆时的真挚情感,从而找到深入理解文本情感与内涵的关键。

在《老王》一文中,老王帮忙后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反映了老王对钱钟书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情感。而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文中,作者曾回忆了在特殊年代时人们对她一家的称呼,提到了“牛鬼蛇神”。通过这种比较,学生更能感受到老王内心的尊重和渴望亲近,以及杨绛一家“彬彬有礼”却客观冷静的态度。

比较法不仅让学生在称呼的比较中探究和思考,还在回味不同话语方式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在以“大杨绛”的视角反省时,对“老王”这一人物始终夹杂着理智和冷静。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变化。

具体来说,比较阅读可通过如下步骤展开:

1.引导对比阅读:分别阅读《老王》和《丙午丁未年纪事》,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的关键称呼和描写。

2.组织讨论:让学生讨论这些称呼和描写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3.深入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老王对钱钟书的尊重和期望、杨绛一家对老王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背后的原因。

4.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杨绛在多年后回忆这些事时的情感变化,理解她在书写过程中夹杂的理智和冷静。

三、创设生动情境,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情境教学是一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的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合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如实物、图片、音乐、语言和视频等多种方式,结合课本内容的特点创设生动情境,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领悟和体验,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老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内敛含蓄,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以境生情”,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促进深度阅读。

(一)视听情境

视听情境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创设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场景,如利用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多种媒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文本中的情节和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具感染力的视听情境。在《老王》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文本相关的视觉资料,如老王的外形、简陋破旧的三轮车、破败的小屋等。这些视觉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老王生活的艰难,从而加深学生对老王生活“不幸”的理解。

1.视觉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组与《老王》相关的图片,如老王的外貌、他的三轮车、他所住的破旧院落等。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将文本描述与具体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使其更深刻地体会老王生活的困境。

2.背景资料:在展示图片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当时的社会背景、老王所处环境的历史状况等。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背景,使他们更深入地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和内涵。

3.音乐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与文本情节相符的背景音乐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生进行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角色体验时,教师可以辅以低沉悲伤的音乐,不仅能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还能更深层次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共鸣。通过音乐的辅助,学生能更真实地体验到老王的情感状态,从而在表演中更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深度。

通过视听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帮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深刻地理解老王的艰难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推动教学的深入和学生阅读体验的提升。

(二)角色情境

角色情境是能够营造热烈课堂氛围的一种方法,能够更具代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老王》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杨绛和老王的交往经历设计一些表演片段。

1.选择片段:教师可以选择《老王》一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如作者与老王“闲聊”的相关情节。“他说,住那儿好多年了”,体会老王“顾左右而言他”的表达方式,从而体会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和不幸。

2.角色扮演:教师鼓励学生分角色扮演杨绛和老王。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要依据文本中的语言和情节,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还原人物形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王在说“住那儿好多年了”时的语气和神态,是否带有回忆和无奈的情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杨绛的反应和内心活动,思考她在听到这句话时可能产生的同情和复杂情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反思优化: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文本,反思角色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学生可以讨论自己的表演,提出改进建议,并尝试优化扮演,使其更加贴近文本的内涵。

4.深化体验:通过反复的角色扮演和优化,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增强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这种角色情境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文本情境,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老王》一文的理解。

(三)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模拟真实生活环境,用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家庭、市场或学校事件等,教师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在《老王》一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

1.引导回忆: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像老王一样不幸的“小人物”,分享他们的故事和遭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好地理解和同情社会底层人物。

2.讨论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小人物”的故事。学生可以谈论这些人物的生活困境、内心世界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学生可以分享他们认识的一位街头卖艺人,他每天努力表演,只为赚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学生可以讨论这位卖艺人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保持乐观和坚强,面对行人的冷漠和嘲笑时依然坚持自己的表演;还可以讨论这位卖艺人在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同情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

3.情境创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采访或对话,假设他们是老王的邻居或朋友,探讨老王的生活和心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王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

4.情感体验: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平凡人。通过亲身体验这些情境,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有效地架构起学生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帮助他们在细读时深化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真实的生活情境,还促进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和文本的内涵,逐步实现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文本设计各种活动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逐步挖掘文本的深层意义,体验和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清水学校)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唐忠林(1972—),男,汉族,甘肃榆中人,本科,中小学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