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引领,跨学科美术教学设计
2024-09-14李鑫
一、设计缘起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情境素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跨学科教学的本质上是引导学生用两个学科的方法去解决一个难题,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深入把握所用到的两个学科的知识、技能。
“境脉”的“境”是“对象”,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脉”是“关系”。境脉是以情境导入,以学科逻辑串联,因而情境的选择是生成境脉的重要部分。境脉学习理论是关注事物的整体把握,整体关注学生本身和课堂,包括生情、学情、校情,包含课堂、作业、资源。创设情境是美术课堂教学与美术作业常见的设计方式与思路。笔者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与作业中,情境的创设最好一以贯之,层层推进,形成境脉。当今学科高度分化和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之间的矛盾显现,时代要求学科发展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从“学科中心”转向“问题导向”,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迈向“跨学科教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师亟须从观念上正确认识它,从行动上实践它。现以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和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章节跨学科课堂与作业设计为例,探讨境脉视域下跨学科美术教学设计。
二、境脉学习视角下美术与生物学跨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知识重难点
美术学科教学重点:掌握线条的不同对比组合、理解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掌握锡纸等多种材料配合不同的线条表现植物。教学难点:线条粗细、快慢、长短、前后、遮挡、虚实、黑白不同对比组合的应用;植物之美的感悟。美术作业:线条是美术基本的造型手段,本次作业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植物的天然美,理解不同的表现对象要用不同的线条组合去塑造,从而拥有用线条创造美的本领。生物学学科融合点:植物不仅神奇有趣,更有独特的造化之美——对称美、网格美、重复美、黄金比例美、节奏美。本次课堂教学目的是通过关联生物学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的线条、肌理、重复、组合、形状,小到细胞大到树冠、树干,尽精微而致广大,从植物中找到美的存在,从植物中感悟造化之神奇,领略造化之鬼斧神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珍贵,树立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观念。本次作业挖掘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联,建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感悟力以及审美表现力。作业设计原则要求与学生生理、心理、脑科学发展水平相吻合,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美术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既考虑全体学生的水平,也要关注个体美术核心素养的差异化;设计多种活动形式,增加探究环节,丰富学习内容,改变学习场所,提升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学科境脉
美术关注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知识境脉,寻找美术和生物学两个学科契合的知识点——植物的枝、干、叶。再联系与学生认知程度和现实生活相贴合的社会境脉、文化境脉,建构生物学美术跨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三)境脉串联课情境
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上学路上所见的草木叶片、校园园林植物叶片等身边可见的实物串联整体课堂境脉,导入部分展示一篇以植物为第一人称的生活日记,记录植物一天24小时的故事。第一人称更有带入感,创设一个植物生长的“境”,全程让学生“眼见”“手触”“鼻闻”,用感官去了解熟悉的意象。接着尝试用各种角度观察植物的横截面、侧面、被昆虫吃过的形状、昆虫留下的痕迹线条等,试着去了解生物学课本里的“生物圈”的概念,展示一棵小小的、随处可见的植物在生物圈和其他生物交流的痕迹,观察生长的纹路、时间和风霜在一棵植物身上留下的痕迹,用线条概括、提取这些痕迹的点线面的类型。打开学生对生物圈中植物的认知,理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等关于生物的诗意表达,完成课堂境脉创设的第一步——身临其境。
教师用视频展示新闻中考古发现云南沧源的崖画中发现了植物形象,经过研究人员确认是可食用的植物,提出问题:古人是如何把真实的植物用线条表现在崖壁上的?布置学生完成对比任务,通过观察放大的高清图片和真实的植物对比,总结归纳出古人刻画的线条特征——粗糙、古朴、简单。但是在归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生成新的问题——古人画出来的植物形象会夸张果实的比例,会在果实上加上人物的表情,会有装饰的线条,古人画的不写实、不形象。这是为什么?面对学生这样的疑惑,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古人笔下的果实植物为什么会刻在岩石上?如何刻在岩石上?提出“巨人说”“巫术说”“飞天说”“地壳运动说”“外星人说”“三星堆人说”等种种猜想,教师引入《山海经》中奇珍异兽的图片和文字叙述,将古人浪漫的想象力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拓宽思维,完成课堂境脉创设的第二步——打开思维。教师此时要准备课前收集的叶片的图片和实物,布置作业1:结合课前用镜头拍摄的植物的肌理照片,和桌上教师所提供的素材(植物玻片、植物标本,包括细胞、植物茎横截面)等平常肉眼难见的实物或者图片,尝试把它们画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新的线条形式,尝试用不同类型线条表现出植物的叶片,提供点、线、面不同线条的组合形式。至此第一课时学生已能从身临其境感受植物的角色,到古人关于植物的大胆浪漫的表达,最后用自己的方式、用艺术的线条表达对植物的感受。
第二课时导入部分从多媒体展示生物创意摄影作品开始,请学生分组分享生物创意摄影作品的美,从点线面、创意等角度畅所欲言。接着分享第一课时的作业,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品,点评学生之间作线条的感悟。学生的观察角度各有不同,有的能根据叶片的叶脉、边缘、叶片的表皮毛等设计线条的点线面创意组合;有的能够细致入微从云南沧源崖画中得到灵感。评价环节重视体验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教师的点评应侧重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投入程度。教师接着提出课时任务——校园风景园林设计如何变得更美?从拍摄的图片里分析校园的园林角落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从种类、颜色、生长特点、气候环境、高低错落、疏密大小等美术知识分析和改进。教师提供各种植物贴图,降低学生园林艺术设计的难度。接着布置校园5个角落的园林,将学生分5组到这5个角落,在原有园林植物基础上进行创意写生、点线面线条创意组合,完成作业2:户外写生。准备好铅笔、黑钢笔、写生板、橡皮擦、遮阳帽等速写工具,到操场选择三棵不同类型的树,用不同的线条组合画下它们的树皮,并给树皮的线条特征取名字。布置课后收集的任务,收集感兴趣的植物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边示范边与学生交流:“我们怎么来让校园植物变得更美呢?是清理垃圾,增加校园垃圾桶,还是增加盆景摆设,还是修剪枝叶呢?比如,转角的地方增加垃圾桶会妨碍交通,角落里的植物可以增加水缸养育水培植物,减少喜光植物,增加喜阴植物。”教师又问:“除了生物角度,如何从美术角度使画面更有美感?如增加叶片的类型,点叶形状的植物如太阳花、小榕树、线形状的叶片植物如松树,从线条上点线结合,如大叶片的马蹄甲和小叶片的榕树结合;如构图用井字形构图,角落里的植物左右两边的摆设尽量有高有低,避免对称。校园建筑外转角的地方应该多种植植物,用植物的曲线柔化建筑的尖角带来的锐感,用多种植物天然的颜色丰富建筑单一的色调。可用水平构图或者圆形构图的植物,美化墙体的沉重感。”
第三课时从分享第一、二课时的作业引入课堂,选择有代表性的五组作业进行分享。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前后两组作业的区别,感受大自然生物的美,感受点线面的创造美,分享学生眼中的校园园林创意之美。教师提出问题——生物之美美在哪些方面?如何保护生物之美?如何用美术作品让更多的人认识生物之美?分享国内外生物创意作品的灵感。布置作业3:用课前收集的动植物材料进行立体的雕塑作业、平面的剪贴作业,小组合作分工,不限制主题和材料,把创作灵感和思路写下来。重点拓展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突破思维局限,培养创新意识,自由想象,充分展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创意思维。完成境脉创设的第三步——以美观世界。
课堂第二个任务用中草药的纪录片《本草中国》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对植物的药用价值的探索。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给学生展示中医师根据南北方气候调整的协定方,展示中医药的奥秘与神奇之后,小组合作从艺术的角度对“百宝箱”(材料包)中的中草药的切片进行观察纹路、感受肌理,完成作业4。这个过程中,中药的名称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远志”“当归”等名字富有寓意,教师请学生对中药的名字进行猜想,猜想古人在命名时候的情境。接着教师提供《思归》《志存高远》《江山无限》等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中药切片的创意摆放,并将摆放的作品拍照保存。
(四)社会境脉与文化境脉
拓展美育空间,传播美育功能。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让学生将作业展示在校园宣传栏、艺术节画廊、校园美术馆等地方,布置画展,名为——《花叶世界·草木慧美》,再给学生布置设计宣传海报的作业,让美术的生命教育走出教室,在社区的活动室里设置展览,为社区美育、振兴乡村美育做一点贡献,也让生命美术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乡村。这既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也能让美育流向更多的地方,浸润更多的心灵。
三、境脉学习视角下美术跨学科作业设计实施过程
作业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教师通过设计作业,把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登上阶梯,达成育人目标。当前美术跨学科作业设计存在情境单独化、碎片化,因此笔者引入境脉哲学理论,研究美术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跨学科作业是用学生已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通过作业形式,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情境下的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意思是草木之美乃造化神工,无需能工巧匠。本次作业设计意在建立美术学科和生物学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探讨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联系路径,引导学生从路径里找到自然的美,以自然的美滋养身心,培养美的品格。美术跨学科作业设计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资源整合、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领学生从经典和身边的自然出发,寻找生活中的美,让美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身体与心灵;感悟生活中草木皆可爱,万物皆可爱的尊重大自然的理念,从咫尺的画卷中描绘生活中无限的青绿;通过构思与创作谋求在美术校本作业的内容、创作材料、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树木、多肉等随处可见的草木进行观察写生,从平面观察走向立体观察,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植物进行深入观察,再从美术课上学会中国画家对树木的感性的表现方式,进一步发现身边植物世界的神奇,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美好,培养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感悟力以及审美表现力。
◆第一、二课时 外师造化·草木有灵
课时目标:(1)感悟不同视角植物的美感;(2)总结归纳不同植物线条的类型。
作业1:尽精微,寻“线”索
结合课前用镜头拍摄生活里的植物的肌理照片,和桌上教师所提供的素材(植物玻片、植物标本,包括细胞、植物茎横截面)等平常肉眼难见的实物或者图片。尝试把它们画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微观发现生物世界里的美学,感悟生命力的神奇与大自然的伟大。)
评价指标:层次1——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所观察对象的总体特征;层次2——能用不同粗细的线条描绘所观察对象的特征,并试图总结线条的造型规律。
作业2:致广大,识“线”型
户外写生。准备好铅笔、黑钢笔、写生板、橡皮擦、遮阳帽等速写工具,到操场选择三棵不同类型的树,用不同的线条组合画下它们的树皮,并给树皮的线条特征取名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宏观世界里植物表面肌理的线条特征,引导学生用美术造型的眼光看世界,在写生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线条表现力。)
评价指标:层次1——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树皮肌理,能找到三棵不同肌理的树;层次2——能根据树肌理的变化改变线条的类型,能总结树皮肌理的特点。
◆第三、四课时 中得心源·悦豫情畅
课时目标:总结课时1的观察作业的线条类型,掌握课时1的线条重复美、节奏美、点线对比美、疏密对比美;总结课时2的户外写生作业的线条的韵律与节奏美、横向与纵向对比美、黑白相间的对比美、粗细对比美、长短对比美。
作业3:心吐纳,画“线”奇
收集身边的动植物材料,结合所学的线条组合形式自由组合创作,可先在小组内讨论创作主题,可用剪贴法、剪纸法、立体雕塑等不同的方式创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的线条知识在创作中应用,用创造美的双手画出大自然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
评价指标:层次1——能结合前面所学用线条表现生命主题;层次2——能根据生命主题选择恰当的形式创作。
作业4:神飞扬,“学”中药
了解中药的故事,讲讲中药故事。
结合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中草药表面的纹理,自主将纹理“点形”“直线形”“曲线形”“圆形”或“疏形”“密形”等分类。
将所分类的中药在纸张上进行拼接、摆放,进行创意摄影。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评价指标:层次1——能用中药做简单造型,表达主题;层次2——能联系所学生命观,拍摄引人深思的创意摄影。
四、境脉学习视角下美术跨学科作业路径总结
(一)路径渗透生命教育观念
学生通过四个作业一步一步了解身边生物的大自然本身线条美、改变人类生活环境的创造美,上升到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之美。四个美术作业都渗透了生命教育的观念,从小到大,由近到远,从具体到观念,完成作业设计的初心——以美育人。
(二)路径采用具身理念
课堂的活动实践都让学生真感受、真学习、真体验,到熟悉的校园里的植物角去实践所学的点线面美术知识,自己动手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在小组合作中碰撞创意的火花。
(三)路径跨出学科范围
学生寻找美术和生物学之间的脉络,连结两个学科之间的情境。同样可以寻找美术和历史、美术和语文、美术和心理等学科之间的脉络,在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找到学科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结语
“境”是“对象”,“脉”是“关系”。本设计以情境导入,以学科逻辑串联,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和生物学两个学科知识的同时,用生物学的视角了解美术中植物的具象与抽象,热爱生命,发现生命之神奇,总结和凝练,联想与夸张,想象和发散之美,用美术的视角了解大自然植物的精微与广大、节奏与韵律之美。本次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堂问题串引导与层层递进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了解生命教育,走进自然,用科学的眼光看美术,用美术的眼光改善生活环境,学会分析生活中的美,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与千变万化,而一以贯之,层层推进情境创设形成的境脉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作者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