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为何对“小军机”有苦难言
2024-09-13眭达明
同治三年(1864)三月十四日,曾国藩派往北京送奏折的折弁施占琦回到安庆,带回一大包京报。其中,在正月二十三日编印的《邸钞》上,发布了两个月前就已结束的“京察”结果,有十个军政大臣被评为优叙。
“京察”是明清时期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清代一般每三年考核一次,其中考核地方官称为“大计”,考核京官称为“京察”。在评出的十个优叙大臣中,中央和地方各省各五个,分别是:首席军机大臣、议政恭亲王奕,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文祥,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宝鋆,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李棠阶,军机大臣、兵部左侍郎曹毓瑛,以及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四川总督骆秉章,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苏巡抚李鸿章。
按照惯例,获得优叙的高官大吏必须向皇帝写感谢信,否则有失礼貌和敬意。
然而当要动手写感谢信时,曾国藩却想起正式文件尚未收到。没有文件依据,《邸钞》上的消息万一有假怎么办?所以他没法写信感谢皇上恩典。为此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折弁施占琦自京归来,接阅京报,见正月廿三日邸钞,本年京察,国藩得邀优叙,考语褒嘉甚厚。同得奖叙,内则议政王及军机大臣五人,外则官、骆、左、李四人。因部文未到,不能具折谢恩。”
所谓“得邀优叙”,就是被评为优秀并获得表彰;“考语褒嘉甚厚”则是朝廷对曾国藩的评语不仅都是表扬的话,而且评价很高。
笔者查了《同治实录》,发现曾国藩得到的评语是:“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督军剿贼,节制东南数省,尽心区画,地方以次削平,举贤任能,克资群力。”
再对照查阅获得表彰的其他九个大臣的评语,发现朝廷对各人用字虽然有多有少,但并没有特别抬举曾国藩的地方,所写评语无非是根据他本人以往三年的工作情况和表现,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而已。
是什么原因迟迟收不到正式文件呢?曾国藩日记没有说,找出《曾国藩家书》翻阅,才揭开谜底。当年三月初七日在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他写道:“京察考语,此间至今未接军机处附片知会,亦未接到部文。甚矣!小军机无应酬馈赠,真一步不可行也(元年京察系军机抄谕旨知会。——曾国藩自注)。”
原来一星期之前,曾国藩就从另外渠道获知自己再次被评为优叙大臣,之所以没接到军机处发来的文件,他猜想是平时没给“小军机”送礼(如“炭敬”“冰敬”之类),从而受到刁难。吏部的文件卡在他们那儿了,自然迟迟下不来。
曾国藩家书中的“小军机”,是他们的俗称,早期也称为“司员”。清朝军机处共有二十四个“小军机”,满汉各十二人,分批日夜轮流值班,担负文书抄写和收发事务。
除“小军机”外,军机处还有“大军机”,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军机大臣。“大军机”人数不多,一般五六个,其中一人为领班军机大臣,亦称首席军机大臣。“大军机”是为皇帝出主意管大事的,不会亲自收发文件。文件到不了曾国藩手中,可以认定是“小军机”从中作梗。曾国藩在家书中也特别注明:同治元年(1862)他被评为优叙大臣后,就是“小军机”抄来谕旨通知的。
此时的曾国藩不仅是节制安徽、江苏(包括上海)、江西、浙江四省军务的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而且是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就是通常说的宰相)。地位权势如此之高如此之大的一个人,只因平时没到“小军机”那儿打点,便遭到如此轻慢和报复,其他人会受什么气是不难想象的。
不送礼寸步难行,原以为这是普通百姓的烦恼,想不到曾国藩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有趣的是,曾国藩虽知道问题的根子在哪儿,但除了在家书中喊声“太过分了(甚矣)”,竟然不敢将同样的感叹和牢骚写进日记。因为他的日记身边人都可以看到,还会定期送回湘乡老家收藏,万一传了出去,后果不堪设想。更不见他采取任何行动,比如检举揭发“小军机”的渎职行为等。可能因为一方面是“小军机”们天天围着皇帝转,是皇帝的身边人,得罪不起;另一方面是若要告“小军机”的状,他们绝对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把事推回来:要么说工作忙,文件尚未寄出,请您耐心等待;要么说邮路上耽搁了,我们查查,到时再给您满意答复。总之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这样一来,曾国藩铁定会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留下刻薄操切的坏印象,从而把“小军机”彻底得罪了。
一个远离朝廷又无靠山的地方官,尤其像曾国藩这种手握军权、功高震主而一直让满族皇室高度戒备的汉人军政重臣,如果把皇帝身边人得罪了,会是什么后果,傻子也能想明白吧!
曾国藩在心里喊喊苦倒也罢了,问题是事情不能再拖。时间过去了两个月,京报都早已发布消息,再不给皇上皇太后写感谢信,不仅显得异常,而且会留下藐视朝廷、对皇帝皇太后傲慢无礼的坏印象。本已功高震主的曾国藩,无日不在惶恐中过日子,如今又遇上这件烦心事,其内心的焦灼不安也就可想而知了。
(摘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