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何曾“鼎立”过

2024-09-13孙贵颂

领导文萃 2024年17期

一提起三国,人们便想到“三足鼎立”。其实这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因为罗贯中老先生一支生花妙笔,把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描写得栩栩如生,其巨大影响力,竟然使艺术真实盖过了历史真实。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鼎立”之说。

东汉末期,灵帝当政,郡以及同一级的国,已经高达98个,使得中央直接管理起来极为不便,原先所设立的13个刺史部,没有起到应有作用。近百个郡、国,各吹各号,各唱各调。国家土崩瓦解,百姓流离失所。中平五年(188),灵帝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置于郡守之上,从此中国行政体制由“中央—郡—县”三级变成了“中央—州—郡—县”四级。

可这次改革非但没有提高行政能力,反而造成了军阀混战。各路州牧划地盘,争地盘,打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打杀到最后,在中原及以南,只剩下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大势力集团。

其中势力最强的,当数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员任命,都要经过曹操提名,上报皇帝,进行册封。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近水楼台先得月,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正式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标志着汉朝的正式结束。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与当朝皇帝刘协论资排辈时,发现比刘协还大一辈,于是便以正宗“皇叔”自居。当他听说曹丕宣布建立魏国后,大骂曹丕“篡汉”,并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但刘备的这个“汉”,并没有多少汉的基因。后世史家著述汉朝的年份,只到公元220年为止,而没有将刘备接续的这个汉国计算在内。

而坐拥江东诸郡的孙权,在曹丕称帝后,被册封为吴王。他倒显得温顺沉稳,没有跟刘备一样,草草宣布建国。相反,对于刘备的称帝,认为不符天下之议,于是断绝了两家的外交关系。直到公元229年,孙权才迁都即位称吴大帝。有意思的是,当吴国向蜀国通报孙权称帝、要求蜀国承认时,遭到蜀国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从名分和体制即法统上说,蜀国才是汉统合法继承者,刘姓以外的孙权称帝是“僭逆”,要断绝蜀吴的联盟友好关系。幸好诸葛亮力排众议,承认了吴国的合法地位。

因为孙权迟迟不称帝,三国正式开始的时间推迟了8年。此时,中国分为魏、蜀、吴三国。然而,三国却从来没有“鼎立”过。

提出“三国鼎立”设想的,是诸葛亮。因为刘备实力最弱小,诸葛亮给刘备出主意说:先造成三足鼎立,再徐图天下。而孙权的高参鲁肃提出来的,是二分天下,即以长江为界,与魏南北分治。

至于曹魏,其目标是一统天下。魏国所在的地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与蜀汉、东吴的竞争过程中,魏国的国力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以黄初二年(221)为例,当时魏国的人口为103万户,682.4万人,约占三国总人口的60%。魏国独占9州,其州数占原东汉13部州的2/3。因此,说曹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实属真实情况。而南方吴、蜀,在人口、州数、地域、发展潜力等基本方面,处于很大劣势。黄初二年,吴国为47.8万户,315.5万人,约占三国总人口的28%;蜀国为20万户,132万人,仅占三国总人口的12%,吴、蜀合计,占总人口的40%。吴国据3州,蜀国据1州,其州数共占原东汉13部州的1/3。而从军事力量对比上,魏国兵力在60万以上,占三国总兵力的60%。吴、蜀两国兵力的总和仅相当于魏军兵力的66%。

看地图,魏国就像一只大鹏,张开双翅,随时想扑向下面的吴、蜀两只小鸡。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整个三国时期,从雏形到最后统一,始终没有改变两弱抗一强的格局。魏国最为强大,有压倒性的优势,吴国次之,蜀国最弱。吴蜀两国即便捆绑在一起,也没有取得与魏国势均力敌的地位。为了对抗强大的魏国,吴蜀两国不得不订立军事同盟:“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双方还共同画了一个“大饼”:灭魏以后,平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四州归属吴国,并、凉、冀、兖四州归属蜀国。司州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平分。然而上述各州,自始至终一直为曹魏据有。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刘备之子刘禅开城投降,蜀(汉)国灭亡。265年,魏国权臣司马炎跟老曹家有样学样,迫使魏元帝曹奂让位,建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再从《三国志》看,陈寿作为西晋的史学家,是以魏国年号为纪年。他在《魏书》中为曹操写的是《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刘备为《先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这种书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如果把三国比作一个三角形的话,那么,三足鼎立应当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鼎才稳固牢靠。而实际上,三国更像是一个钝角三角形,魏国是那个巨大的钝角,而蜀、吴只做了两个小小的锐角。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