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领导人为何要向外媒投稿
2024-09-13亦博
各国领导人在出访或重大活动的时间节点,通过外国报刊发表署名文章,是国际政治中的惯例。各国领导人为何要这么做?怎么选择媒体?其所发文章又是如何“出炉”的?
爱给媒体投稿的领导人
在外国媒体发表文章,是一国领导人表达观点、影响公众舆论、与外国民众直接对话的重要方式。一篇篇文章或严肃谨慎、或妙笔生花、或口诛笔伐,为国际关系历史增添了不少趣味。
早在二战期间,文笔出众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为美国媒体撰写了大量文章,在争取美国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山姆大叔的死对头,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伊朗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则常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媒体上发文,对美国口诛笔伐,令敌国头痛不已。
有时,美国总统也会投书对手国家的媒体。1984年,冷战最激烈时,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就在苏联杂志《苏维埃生活》上发表了一封“写给苏联人民的信”,呼吁和平与对话。
美国总统担当外国媒体的撰稿人,大多讨论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等国际议题。比如2021年6月,拜登就在法国《世界报》和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专栏文章,讨论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并重申美国对北约和欧洲盟国的承诺。2016年,奥巴马成为德国《南德意志报》的作者,强调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他的前任小布什则在英国《泰晤士报》上阐述自己对中东的愿景。
有时候,一国领导人会借外媒作为政策宣示的重要阵地。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多次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上发文,宣扬自己关于改革和改善与西方关系的主张。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也在《华盛顿邮报》上撰写评论,介绍自己国家改革方向。2011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以色列的理由》的文章,阐释自己对与巴勒斯坦和平谈判的立场。
普京也多次在美国媒体上发表文章。例如2013年9月,他在《纽约时报》上发出“来自俄罗斯的谨慎呼吁”,讨论了叙利亚冲突,告诫美国不要进行军事干预,并倡导通过外交和对话解决问题。2020年6月,他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刊发了万字长文《二战结束75周年的真正教训》,奋力反击西方对二战历史的歪曲。
稿件,由谁撰写?
选择发表的媒体很有讲究,平台的影响力、可信度、政治取向,乃至人脉关系等都是考虑因素。
有影响力的传统大报往往是第一选择,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
不过“剑走偏锋”者也不少:普京选择的《国家利益》是一份偏学术性的保守派国际事务杂志,这使他能够向那些对国际关系和历史感兴趣的专业读者发声。
2013年,时任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在自由派媒体《赫芬顿邮报》上发文,试图以此向美国公众展示一个温和的伊朗形象。
另一位伊朗总统内贾德在任上则选择了《美国保守派》杂志,如其刊名所显示的,该杂志倾向于孤立主义,经常刊登反对美国对外干涉的观点,内贾德便利用这一平台反对美国干预中东。
“君无戏言”,领导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因此在外国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也不能简单地完成。
这些稿件一般由专门班底起草,也会包含领导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这些文章到底能体现领导人的多少个人特色,就因人而异了。
根据文章主题,有关专业部门都会参与撰稿,稿件还要考虑媒体所在国民众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以及翻译的准确地道,可谓任重而道远。
以美国为例,美国总统如果想在外媒发表一篇文章,首先要找来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该机构会根据总统本人或顾问提供的提纲撰写初稿。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特别是公共事务局)和各部门相关专家都会协助起草。
之后就是一层层修改环节:不仅参与起草的几个部门要审稿,总统的高级顾问、相关内阁成员、白宫法律顾问,乃至参联会主席都要拿出意见,以确保稿件内容万无一失。
稿件完成后,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会同希望发布的媒体联系,美国驻当地使领馆视情况需要也会参与其中。
稿件最终能否发表、怎样发表,取决于双方意愿。作为商业化运营的媒体,刊发文章时也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定位和受众观感,哪怕作者是外国领导人。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媒体是欢迎这样的稿件的,毕竟这代表自己能获得一手权威信息,有助于提升其影响力。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领导人发表文章有没有稿费?
答案是有的,往往还不少。例如鲍里斯·约翰逊卸任英国首相后重拾专栏作家的老本行,每年稿酬据称高达100万英镑,是入主唐宁街之前稿酬的近4倍。
拜登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时,这家媒体声称也曾给作者开了稿费,只是并未透露稿费标准。当然,拜登大概率也不会收。
出于相关政治考虑,现任美国总统通常不会为媒体从事有偿写作,不论对方是哪国媒体。发表文章时,白宫往往会声明,这些文字是“无偿提供”的,用于外交或信息目的,而不是商业目的。
毕竟,美国总统卸任之后往往都能通过演讲和写作赚得盆满钵满,因此也不会在乎这几百、几千美元的稿费了。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