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黑学”是怎样被别有用心者玩坏的

2024-09-13伍里川

领导文萃 2024年17期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清朗”专项行动,进一步对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现象亮剑。为配合行动,有短视频平台发布《关于开展“厚黑学”“伪成功学”专项治理的公告》,表示将专项治理“自媒体”炒作社会焦虑,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问题。

“厚黑学”在1990年代初就火过。当年,“教做人”“教处世”的书颇多,有些还打着“国学”的招牌,成书时间久远的“厚黑学”浮现江湖,这事本身倒也没什么新奇之处。

不承想,多年之后,“厚黑学”再度翻红,被一些人奉为“绝世学问”。据报道,今天的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多元迷人眼,还衍生出一条教授“人情世故”“处世哲学”的赛道。其中,不少账号热衷于贩卖“厚黑学”,以《人民的名义》《人世间》《县委大院》等电视剧为蓝本,截取剧中干部的言谈举止,分析里头的“潜台词”和“权谋术”。

比如,面对信访办折磨人的半蹲式窗口,区长指挥下属买了几个小板凳,被解读成了既替组织省钱又能全身而退的明智之举;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桌吃饭,后者给前者倒了几滴醋,被解读为既表达敬意又给对方留足主动权;干部与企业主的业务往来,寒暄中提及往事,被解读为暗示对方知恩图报……

原来,如今传播“厚黑学”,已经到了活学活用、信手拈来的程度了。不仅引经据典成为一种流行,就连电视剧也被拿来“见招拆招”。照这个架势,用不了多久,以强力反腐为主题的《人民的名义》、以描述人间苦难和真情为主旨的《人世间》、以展现机关工作生活为特质的《县委大院》就要成为“厚黑学名剧”了。这真是,你看得平平无奇,却原来辜负了导演“深藏”的苦心孤诣。

按照这个逻辑,绝大多数电视剧都有重新“解构”的必要。《红楼梦》自不必说,《西游记》也早就被人解读出了种种职场秘诀;《潜伏》《欢乐颂》《繁花》……皆可以名列“厚黑学”臻品剧之“你想不到系列”。光一个“爷叔”的扫地僧型大智慧,就够拥趸们享受许久了。

这不就跑偏了吗?这不就离题万里了吗?

实话说,从文艺作品里学习一些处世之道,明白一些道理,并不是坏事。身在职场,压力不小,想通过提升待人接物的水平获得一个更好的境遇,这种心态也不难理解。但需要谨防的是,被人带偏节奏、带入误区。

一些账号以“厚黑学”为名,把好端端的文艺作品“演绎”得神神叨叨,其实是一种迷信、一种由主观带动的“高蹈”,其真实用意是以此对受众进行心理“布道”、精神控制。他们大力宣扬的是对尔虞我诈式“法则”、对不择手段“成功术”的盲目崇拜,他们更热衷于挑动“吃亏的老实人”拿起“厚黑学武器”对假想敌反戈一击。

始作俑者之所以乐此不疲,目的不是要传播什么至理,而是故意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把深刻的道理搞玄幻。这么做,既是贩卖焦虑、“迎合”和利用焦虑,更是自树旗号,从中渔利。

当然,职场确实有暗中的博弈和冲突,一些职场人遭遇打压和不公也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职场的全貌,而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自有法律和规则可以遵循。另外,人的心思和情感是复杂的,也并不能把所有表现、所有问题都归于阴暗的角落。在法治社会,倡导公平正义、光明磊落,反对耍阴招、搞盘外招,才是正题。

某些“厚黑学”文化的推动者还是悠着点吧,不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后悔莫及。

(摘自“荔枝新闻”)

近日,湖北全省17个地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均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消息引发关注。城市更新一词在中国被提出已有至少十年历史,中央多次出台城市更新相关政策。不过,此前城市更新这一职能主要是由住建部门承担。对于此次湖北各地住建局以“更新”取代“建设”,以“城市”取代“城乡”,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表示,大规模的更名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方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的“更新时代”的全面到来,也意味着政府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存量空间的优化提升。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