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研之路:在琐碎中完成专业成长

2024-09-13徐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7期

》 徐 强

海南省农垦中学副校长,中学正高级教师,海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海南省卓越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专家组成员、海南省教育厅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海南省教育学会理事、海南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西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实施等工作。先后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刊物上发表20多篇文章,合著《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等专著,编写《原点教学》课程改革专著。

2001年,借着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东风,在规范教研机构配置的趋势中,机缘巧合之下,我成了市级教研机构的第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彼时,我毕业工作刚好满三年。回想起当初工作的情景,各种忐忑至今历历在目:第一次召开全市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工作会议,从无到有的改变,面对从前学校里的教研组同事,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第一次到学校进入学科课堂进行观摩议课,连一个像样的评课标准都准备得艰难万分;第一次进行学科主题报告交流,面对两百多名教师,即便是在清凉的报告厅里,也是汗流浃背……

那时候,会流畅地用WPS打字的同事,就已经算得上IT达人了。于是,整个单位,甚至整个教育局的大部分电脑、同事家庭私人电脑都是我的修理对象。甚至,在那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刚上市的年代,我就早早拥有了这些时尚数码潮品。当然,相应地,单位里每次活动的摄影师的角色,我也当仁不让。再往后,相当多的教育领域的录像报道,也都由我跟随去现场录制,于是,我的职业生涯中又增加了电视台通讯员这一角色。

琐事虽然繁多,但是,本着乐观主义态度,在完成这些教研员“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的同时,我也有如下收获:电脑维修技术突飞猛进,进一步弥补了上大学时硬件资源稀缺导致的动手能力不足;早于一般人接触数码产品,在紧跟技术发展的同时又获得了新时期“为人师”的新技能;经常性地参与教育领域的各类活动,加深了对教育事业、学校管理等多方面的认识;随着课程改革交流活动的增加,甚至组建起小团队承担了超大型活动的多机位视频转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期间,在省市组织的各类各层级的培训活动中,我负责进行视频、图片采集,我也因此“被迫”聆听了大量的重量级专家学者的报告。这些,在当时都是稀缺的优质学习资源,可能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只是当时不自知。

如果事情就单单这样发展下去,那么,现在的我也应该无缘信息技术教研了。对于我个人在教研领域的发展提升,以下的几个因素可谓非常重要:

第一,专家学者引领。

在刚踏入教研之时,海南省教科所段青老师理所当然地成了我职业的引路人。从Intel未来教育项目到参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学科专著的撰写,从常规学科教研活动组织实施到从零开始的学科教学评比活动,段青老师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与指导。我想,从教研中获得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是段青老师给予我的最大感受之一。接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春季开始正式推进,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领衔的课程标准专家团队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进入了全新的时期,海南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研工作也顺势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推动下,网络教研成为那个时期海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耀眼的一张名片。在这样的改革浪潮中,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更成为这一过程中事业发展的受益者。对随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以及专家团队推动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也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在对课程改革的持续参与和关注中,个人的教学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同行交流互助。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在于,专业机构、专家团队为全国的信息技术教师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无论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还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都逐渐为基层教师设计开展了许多专业学科活动。在此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同行们,通过深入交流,学习了他们的先进思路与做法,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专业能力。

第三,团队共同发展。

时间来到了2016年,在此之前的几年,我已经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从市级教研机构进入了省级教研机构。当时,海南省出台了新时期的教研新举措,其中一条就是成立各个学科的省级卓越教师工作室。由我担任主持人的工作室也应运而生。至今,工作室持续了3轮近9年,前后汇聚过近百位专家和一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过案例研究、案例设计、课例展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多种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省级工作室的建设任务。这些业绩的呈现,都源于基于共同愿景的学科教研团队的集体智慧与努力。

第四,保持良好工作习惯。

在海南省网络教研如火如荼的时期,我参加了一次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评审活动。我习惯于把一些工作过程、心得、思考等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中,这一次也不例外。活动结束没多久,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家期刊媒体的联系,表示在网络上看到了我发布的工作记录,希望在报刊上正式发表。对于那时的我,激励的意味无需赘述。教学研究,其主要的形式之一,不恰好就是这样的记录和思考吗?

但是,即便是在已经能够规范地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背景下,“琐事”依然是逃避不了的现实。万幸的是,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琐事中,有了专家的引领、同行的互助、团队的扶持,我基本完成了一名教研员应尽的职责义务。在工作的第24个年头,我获评了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颇感欣慰。

尽管现在的我,已经脱离信息技术教研工作一年多,但是每当我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教研工作的纯粹、理性所带来的幸福与满足,始终令人难以忘怀。我坚信,那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可能会对我们当下承担的教育教学主业有阻碍,但是放眼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技术的追求,这些琐事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多维度、多层次观察、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事业,进而成为我们事业的助推剂,帮助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