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的“行知”路径

2024-09-13黎清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7期

》 黎清万

广东省东莞市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新时代领军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小学智能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广东省莫柳永名师工作室顾问,东莞市唐章辉名师工作室优秀学员。

信息科技教师的日常工作包含三大领域,一是学科常规教学,二是教育技术赋能,三是科技拔尖学生培养。因此,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涵盖这三个方向。骨干教师在常规教学方面基本形成了个人教学特质,这既代表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成熟,同时也代表了教学瓶颈的成型,俗称“高原期”。其典型特征是: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深度不足;教学风格个性化但方法单一且创新不足;具备了较好的技术技能但对科技教育的理解不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资源和支持不成系统导致发展空间不足。由此看来,如何突破几个不足,实现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是所有信息科技骨干教师都要直面的迫切问题。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亦在于此,其基本主旨包括两个方面:建构共同体,传承名师优秀教学理念;建构资源系统平台,拓展学科教师“新质”发展空间。

名师工作室“双导双基一融合”核心发展路径是依据斯格模德曲线理论以及伯林纳(Berliner)和德瑞福斯(Dreyfus)教学专长阶段论而提出的。“双导”指的是高校学者理论导引和一线名师实践导引;“双基”是指资源平台支撑和研行共同体项目支撑;“一融合”指的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即新质发展力,其具体体现是名师教学主张。三个维度共同构建了名师工作室“知”“行”交融的名师发展愿景。

以“知”引“行”,在“双导”机制下牵引名师工作室学员专业跃进

骨干教师高原期的核心原因之一,是缺乏教育理念更新和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笃实,以支撑探索更高效、更具品质的教学行为。所以,名师工作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名家之“知”引领学员之“行”。这种“知”,不仅是指教育通用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知负荷论等,更是指名师名家基于信息科技新课标深度理解下的学科教学主张,“教学主张是工作室研修的指南针,教学主张的提炼与践行应当与工作室成员的研修与成长密切相关”。信息科技名师主张是其在长期教学经验的高度凝炼后,依托于核心教育思想、新时代教学理念、学科新课程标准而形成的教育教学见解和观念,是“知”“行”高度融合引发教师思维质变的体现。高校学者理论导引和一线名师实践导引,是引发融合质变的关键。

以“行”致“知”,在“双基”支撑下托起名师工作室学员发展支架

“教学主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主张本身也会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可以这样理解:在教师发展的一般进程中,经验积累和理论沉淀会随着教学实践和教研行为不断迭代,是一个遴选、论证及升华的循环体系。但这个体系会因为“高原期”的到来而被动跳出循环,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发展资源(主要指科研平台、人脉平台、技术平台)及发展动力上遇到瓶颈。“双基”资源平台支撑联合学校、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等建立创新实践平台,为工作室学员提供丰富的科研成果共享机会、教育技术提升和学术交流机会。就平台的意义而言,名师工作室为学员创造更多的专题分享、高层次示范课等机会,创造更多专业技术支持以促使教师目光转向“科技教育”本质而非技术本身的思维转变机会,创造更多高校、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合力支持下的信息科技课程开发项目机会……而这类机会意味着骨干学员获得更多深度提升的契机。“双基”研行共同体项目支撑,是通过项目,以若干个工作坊围绕共同的专题协同教研、实践。项目可以是工作室自定,也可以是通过名家导师创建的科研平台获得。项目与团队,在高效创造成果的过程中,有效帮助骨干教师突破发展动力瓶颈。实际上,“双导”目标之“知”的提升,也是通过“双基”目标之“行”得以高效落实,即通过建立平台和项目实施,以“行”致“知”。

“行”“知”融合,在“统一”凝炼中铸造名师新质发展力

无论是以“知”引“行”还是以“行”致“知”,其最终闭环的形成,在于“行”“知”融合。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意义就是不断促使这种闭环的生成和迭代。在名师平台的托承和研行共同体项目的循环中,信息科技骨干教师得到教育理论、理念与实践具化(基于理念的创新教学)双重导引,逐步形成学科独特个性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即教学主张,这就是“行”“知”融合。唐章辉老师在其工作室引领中,倡导“以项目探究引领品质课堂”的教学,其学员亦经历“行”“知”融合,形成了“为学生主动探究而设计信息活动”“信息科技大观念‘行-知’教育”等教学主张,造就了一批具备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且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因时而变、不断创新等新质发展特征的新名师。

在我自身的经历中,早年间也遇到了专业成长的“高原期”,教学风格固化,技术思维停滞,努力求变却受困于现状。也正是在名师工作室的三年研修中,得益于导师教学观念的创新引领、专家教育理论的系统传承,得益于名师工作室更高、更大平台的扶持,我才从困惑走向感悟,深入思考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本真追求,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破茧成长。在成立了自己的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后,基于“‘双导’‘双基’一融合”核心发展路径建设了链式传承机制,以卓越带动更多卓越。导师的教学主张、创新教学思维、实践构建理论体系、发展资源体系都是链式传承的最核心部分,体现了名师之“名”,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体现。每一次传承,都是新一轮的教育理念、实践体系的迭代,使名师的教学主张始终保持活力和创新性,从而推动信息科技学科教育的区域性高质量发展。每一次传承,又都是开拓进取建立新领域的契机,导师是信息学编程领域的顶尖名师,学员可以成长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或者数字化创新设计领域的新名师,正是这种突破,造就了信息科技学科教育的区域性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