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硬科技,先摆脱这种幼稚思维

2024-09-12谭保罗

南风窗 2024年18期

8月份,科技圈讨论最热烈的事情莫过于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那一次“开大炮”。在那次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他口无遮拦。把他的话做一些“节选”,进行选择性的传播,那么自然会引发轩然大波。

比如,他认为谷歌在人工智能时代落后的原因之一是,不让员工加班,而微软、英伟达和台积电之所以崛起,刚好是没有这样。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后面三家公司让员工足够“卷”,所以才能做得好。此外,他关于科技公司“通过抄袭实现创新”的观点,也被广泛地进行“截取”传播。

但在这些喧嚣之外,我注意到,很少有人留意到施密特另外一些深刻见解。施密特认为,AI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组织创新,就像电力要取代蒸汽机,并不是电动机发明之后就可以了,而是要用几十年时间,通过企业组织和工厂流程的变革,让电力的优势真正发挥,才能实现对蒸汽机的完全替代。

这样的观点,堪称这个时代的第一流的洞见。AI大火之后,这个领域基本上成为一个“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AI要颠覆X行业(任何一个行业可以放在这里),AI要取代X职业(任何一个职业也都可以替换)。然而,除了英伟达股票的爬高程度超越预期之外,这两年来,AI对人类产业和生活的改变速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烈。至少,低于人们一开始的预期。

显然,AI技术真正的大发展和大应用,可能功夫在诗外,它需要其他领域的变革来配合才行,而现在,这些领域的变革速度远远没达到要求。所以,在人人都谈大模型的时代,大模型好像距离所谓的革命这个词,还有很长的距离。某种意义上讲,它还只是风投和创业者圈子内的一个流行词汇。

回到施密特这个人,如果稍微对硅谷科技公司的发展历史有点概念,就知道这个人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一位经营大师。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广为人知,但谷歌真正的大发展是施密特担任CEO的10年。谷歌于1998年创立,但创立之后始终无法将搜索技术大规模商业化。2001年,作为谷歌主要投资人的风投机构凯鹏华盈和红杉资本一起推荐了施密特担任谷歌CEO,以弥补两位创始人的经营经验不足。在斯密特带领下,谷歌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数字广告商,并超越微软成为华尔街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公司。更重要的是,谷歌的广告并非那种简单粗劣的竞价排名模式,而是一定程度上还做到了商业伦理的兼顾。这一点,还是很了不起的。

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吹捧谷歌和施密特的必要,只是说,当我们看待一位牛人某些观点的时候,不要断章取义,要看他那些被忽略的、真正的洞见。施密特关于AI应用的深化和扩展需要组织变革和创新的观点,就是这一类。

回溯人类的技术变革历史,任何变革都不是偶发性事件,而是大系统变革的必然。没有大学这种自由学术共同体的出现,让学者可以“仰望星空”,牛顿不可能在剑桥大学开创人类的理论物理学;没有股份制公司的发明,为投资者的个人财产风险设限,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可能会晚几百年;没有技术专利制度的构建,保护发明者的利益,第二次工业革命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相反,那种将某位天才突然发明一个大家伙,瞬间实现了某种颠覆,视为技术变革主流路径的看法,是一种极其幼稚的思维模式。当然,也可能是刻意为之。因为,将科研天才打造为一个符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普通人的某些情绪——却让我们失去了真知。

AI如此,其他技术变革也是如此。无论是创新,还是“硬科技”,从来都不是单兵突进,而是系统变革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