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地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4-09-11张志明徐仪红王丹丹

高教学刊 2024年27期

摘 要:环境地理学是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学专业必修课,探索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于指导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环境地理学的课程特点,制定环境地理学的课程目标,从教学构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设计等方面探索并构建环境地理学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增强对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以及人地关系的地理空间作用的认知,拓宽有关环境地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前沿知识与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同时,挖掘并提炼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强化国家意识的同时,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环境地理学;教学方法;课程目标;课程思政;预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105-05

Abstract: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Geography in the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in th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It is significant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Based on sorting out the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of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are formulated, and this curriculum system i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cep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can enhance the cognition of the change proces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role of man-land relationships in geographical space, broaden the frontier knowledge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and its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nalysis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Meanwhile, digging and ref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ca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cultural confidence, strengthen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ing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obj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red effect

环境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地理学交叉学科课程,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研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质量变化特征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及累积的过程与演变规律,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重点突出人地关系的地理空间作用[1-3]。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环境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新领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能够增强理论与实际应用双重驱动的地理学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地理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4]。

一 课程特点

环境地理学课程主要讲述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内涵与关键技术实践应用等,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系统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表层主要地理环境要素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1);了解环境地理学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融合发展性;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学生树立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沟通合作能力,为将来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3,5]。

二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前沿与趋势,具备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质量变化特征的能力,理解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课程目标1);能够综合理解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掌握污染物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累积的过程与规律(课程目标2);掌握一定的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野外调查和监测的基本方法,具备简单污染指标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技能,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目标3);掌握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内涵,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自觉保护环境,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课程目标4)。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本科生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见表1。

三 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体系

(一) 教学构思

环境地理学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机制及其地理环境响应、陆地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与机理以及人地系统调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展开[1,3-4]。该课程的知识架构体系为: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物理性污染与防治、环境监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以及野外实践课——青弋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调查。通过上述知识体系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深入理解环境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环境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获取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教学内容

环境地理学课程为4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39学时,实践课为3学时。详细课程内容、要求及课时分配见表2。

(三) 教学方法

1 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丰富和发展教学形式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本教学团队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分组研讨、实验教学、翻转课堂和问题驱动等多种教学创新方法,注重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介绍相应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技能,提供进一步讨论和思考的素材。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支持课堂教学的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的完善与创新。例如借助公开课、MOOC(慕课)、学堂在线等线上学习平台中的优秀教学资源,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展学生视野[6]。此外,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讲授内容的自主学习,课程中教师提供视频讲座、文献查阅、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辅以新闻图片和视频资源、分组研讨、实验教学、翻转课堂和问题驱动教学,最后以实践课增强对环境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检验学习成效,形成以“理论-实践-再认知”为主线的学习环境,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着力体现思政目标[4,7]。

2 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态度,深刻理解课程大纲,能够根据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各类教学辅助手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多视角全过程地评价学生发展,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不断地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工作,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地理科学专业主要培养中学地理教师这一属性,应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同学,应兼顾地理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兴趣,成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做到因人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5-7]。

3 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知识架构体系的内在联系

环境地理学是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对象,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地理环境要素与人类的关系这一主线,重点讲授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及其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功能退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等内容[1-3]。注重上述相关内容与其他课程,例如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课堂中弱化已经掌握的相关内容,突出强调尚未涉及的知识,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落脚点(图1),重点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各环境要素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以及污染物在地理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累积的过程与规律,强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1-3]。

4 优化考评方式,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重点考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3个方面,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3~4次)、阶段测试(期中考试)、报告撰写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考评课程目标达成度[8-10]。为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考评总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报告撰写组成(表3)。最后,通过问卷星、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反馈学习效果,依据反馈结果改进教学过程,形成“课程评价—教学反馈—课程改进”的课程考核评价循环机制[8-9]。

(四) 课程思政设计

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10-12],需要在确定课程目标后,系统梳理课程教学内容以及重点与难点,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挖掘并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同时需要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环境地理学中涉及的部分思政元素及其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案与预期效果如图2所示。在章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注重挖掘与提炼相应的思政元素,并总结出思政元素讲授后可能出现的预期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思政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教学内容认知与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本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案,以期为完善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供思路。

四 结束语

本文概括了环境地理学课程学科交叉的特点,阐明了该课程的课程目标,并从教学构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设计等方面探索了环境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环境地理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地理学专业必修课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做到紧随时代发展特点,密切联系我国针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结合我国大政方针,及时更新案例,不断挖掘提炼并完善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及其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案与预期效果,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作用,为地理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挖掘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预期效果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邓春朗,王华东.试论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学科体系[J].中国环境科学,1998,18(S):37-41.

[2] 李致春,付琼.环境地理学发展趋势与瓶颈问题再认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12(31):56-61.

[3] 朱颜明,何岩,刘景双.环境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1998,8(4):301-311.

[4] 闫兆进,杨慧,慈慧.“地学知识图谱”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3(9):104-107.

[5] 王学军,李本纲,李金玲.北京大学环境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报,2017,72(11):2009-2017.

[6] 童新,高瑞忠,贾德彬,等.“地下水动力学”课程建设新途径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3,2(8):79-82.

[7] 姚海云,梁兰菊,胡晓飞,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2(19):147-149.

[8] 王贤,宋文路,卓金龙,等.孙卓文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9):144-148.

[9] 樊才睿,王腾,李秀,等.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7):32-34.

[10] 李玉波,王皓琨,文凤,等.基于“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2(37):124-128.

[11] 欧沙,代杰,卢涛,等.化学类课程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1(3):105-108.

[12] 李言伟,孙红岩,但学明.水产动物免疫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3):81-8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线上课程(原MOOC)《环境地理学》”(2019mooc054)

第一作者简介:张志明(1983-),男,汉族,安徽蚌埠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