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院校“合作与实践”体系有效改进和提升途径研究
2024-09-11方壮周敏舒婧娟刘显明
摘 要: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院校“合作与实践”体系的有效改进与提升至关重要。当前,该体系存在协同育人效率不高、优质实习基地不足、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脱节、导师队伍交流不足以及管理评价精细化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相应的改进与提升策略,包括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及精细化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对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提升民族院校师范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关键词:专业认证;合作与实践;提升途径;基地建设;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097-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and enhancement of the "Cooperation and Practice" system in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rucial. Currently, this system faces issues such as ineffici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sufficient high-quality practice bases,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adequate communication among mentors, and insufficient refinement in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and enhance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s, deep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s,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ntor team, and refining the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majors in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more outstanding educational talen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 and practice; enhancement pathways; bas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valuation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并公布了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师范专业三级认证标准。认证标准中对师范专业考查范围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认证标准的具体指标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等8个一级指标,该指标是当前国家对教师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和教育实践的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合作与实践”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具体包括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和管理评价五个方面,是对教育实践环节的认证标准的明确要求。近年来,研究者对这一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阐述了这些指标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达标实践途径。典型地,王海青等[1]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合作与实践”体系的重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王建萍等[2]提出建设小学教育(农村定向培养方向)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更多的“合作与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见于一些高校师范专业的认证报告中。随着师范认证工作的持续推进,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找到“合作与实践”体系有效改进与提升途径是师范专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民族院校的师范专业而言,这一工作显得更为急迫。
目前,在部分地方院校中,“合作与实践”体系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协同育人方面,三方协同效率有待提高。虽然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中学建立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但三方协同效率不高。基地建设方面,虽然实习基地数量满足需求,但是优质教育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对教育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方面,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协调不足,师范生主动反思的意识不强,少数学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导师队伍方面,虽然校内外指导教师与师范生有一定的沟通交流,但是交流不及时、不全面、深入不够。管理评价方面,实践教学体系的精细化程度不够,师范生技能体系的优化程度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总结现有各种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合作与实践”中的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及管理评价改进与提升途径。
一 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协同育人已成为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这一背景下,教师教育相关专业需按照“善联盟机制、拓展培训平台、检验协同质量”的总体原则,不断优化协同育人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
首先,要厘清各类联盟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联盟、湖北民族学院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盟以及恩施州中小学教师教育协同育人联盟等,都是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平台。这些联盟各有侧重,但目标都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联盟的工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其次,要拓展培训平台,吸收中小学教师交流培训。以已有的“国培计划”“省培项目”等平台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吸引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参与交流培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还能为高校教师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分享。同时,健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中小学协同育人新机制,确保各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
最后,要检验协同育人质量,提高协同育人效率。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地方教育发展水平及中学教师业务水平是衡量协同育人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提高协同育人的效率和质量。
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厘清各类联盟的工作机制、拓展培训平台并检验协同育人质量,我们才能确保协同育人工作能够取得实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贡献力量。
二 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基地建设,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
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为了进一步优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教育实习质量,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应遵循“落实政策、稳定数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建优建强实习基地。
首先,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实习基地建设得到有力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以及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经费保障。因此,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政策,确保政策和经费能够真正落地,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要保持实习基地数目的稳定,并适度提高教育实习经费标准。稳定的实习基地数量是保障师范生教育实习需求的前提。同时,适度提高教育实习经费标准,可以激励实习基地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实习质量。在稳定数量的基础上,还要按照择优建强的原则,选择一批优质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打造若干个在高校周边、省内等有影响的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更优质的实践平台。
此外,要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把实习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实习基地不仅是师范生进行教育实践的场所,更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建设。
同时,要为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实习基地提供图书资料、教学仪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实习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为实习基地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校友、企业的支持,多方共同努力,切实提高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争取社会各界、校友、企业的捐赠和合作,可以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推动其不断发展和完善。
总之,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基地建设是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严格落实政策、稳定数量、提升质量及提供必要帮助并争取多方支持,才能确保实习基地建设取得实效,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贡献力量。
三 注重融合、训练与平台的有效利用,提升实践教学育人质量
在当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实践教学日益受到重视[5]。特别是对于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化与拓展显得尤为重要[6]。为了更好地培育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我们应遵循“注重三个融合、落实五项训练,用好三个平台”的原则,以此提升实践教学的育人能力。
三个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融合,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单纯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和反思。专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而课内与课外的实践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项训练——专业知识基础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社会实践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构成了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这五大训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全过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五大训练,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个平台——国培省培平台、教师教育高校-政府-中学平台、实习实践基地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培省培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培训机会;教师教育高校-政府-中学平台则可以加强学校与政府、中学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则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场所。
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实践过程与“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一体化”的紧密结合。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最后,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及应用也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评价反馈,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 建设优质导师队伍:强化制度,规范指导,严格考核与持续反馈
在教师教育相关专业中,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培养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导师队伍的建设尤为关键[7-8]。为了构建一支优质的导师团队,我们应遵循“强化制度保障、规范过程指导、严格考核调整”的原则,确保导师能够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首先,强化制度保障是建设优质导师队伍的基础。湖北民族大学已经实施了《师范教育类专业本科生教育实践“双导师”管理办法》,这一制度明确了校内外导师的角色和职责,为导师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同时,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师范教育教师职称评聘的相关制度,确保导师在职业发展上得到应有的认可与激励。
其次,规范过程指导是确保导师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师范生的学习、教育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养成等环节中,校内外导师的指导都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导师的指导质量,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导师的权责,加强对导师工作的监管。这包括监管校内、校外导师的指导过程,确保双导师制在师范生培养中能够发挥实质性作用。
此外,鼓励校内指导教师改变观念,加深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是提升导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过去,一些教师可能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学术科研,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鼓励教师积极了解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入中学一线听课、上课、参与研讨,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与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知识,还能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从而增强教育实践的示范性。
严格考核调整是确保导师队伍持续优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应严格按照双导师考核标准及动态调整标准,对导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调整。这既是对导师工作的一种监督,也是对导师队伍质量的一种保障。通过考核调整,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导师队伍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最后,注重评价反馈在导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利用好评价结果,选好用好导师队伍。这包括根据评价结果对导师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及根据反馈意见对导师队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导师队伍始终与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综上所述,建设优质导师队伍是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通过强化制度保障、规范过程指导、严格考核调整以及注重评价反馈的应用,我们可以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导师团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未来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 完善管理评价体系:以过程为核心,全面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在教师教育相关专业中,实践教学是培育师范生教育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9-10]。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我们需要按照“过程管理规范、质量监控全面、效果评价准确、改进措施有力”的原则,完善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是实践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从教育见习、实验、实训到教育实习、研习、毕业设计,再到个性化指导、师德体验、教学教研和班级管理,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通过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我们可以确保师范生在每个实践环节都能得到规范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
其次,全面实施质量监控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和学院评价等多个层面。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和有效利用,将其作为改进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
在效果评价方面,我们追求的是准确性。为了实现对实践效果的准确评价,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的标准和流程。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包括师范生的反馈、教师的观察、实习单位的意见等,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束后,我们还应形成达成度报告,对评价结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针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并能够针对具体的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形成改进报告,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注重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实践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我们还应依托管理评价,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改进和闭环的形成。通过持续的评价、反馈和改进,可以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总之,完善管理评价体系是提升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规范过程管理、全面实施质量监控、准确评价实践效果以及有力实施改进措施,我们可以为师范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助力他们成长为优秀的未来教师。
六 结束语
在“合作与实践”认证标准,即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限定下,按照专业合作,分类完善,整体提升原则,本校对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英语等教师教育专业的合作与实践体系进行了持续改进。各专业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认证指标体系,对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向学校提出解决方案,对各专业的个性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有效解决方案,为己所用。同时,各专业分类完善了各自的核心指标,按照完善联盟机制、拓展培训平台、检验协同质量的原则提升协同育人质量;按照落实政策、稳定数量、提升质量的原则优化基地建设;按照注重三个融合、落实五大训练、用好三个平台的原则,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强化制度保障、规范过程指导、严格考核调整的原则,建好建强师范教育导师队伍;按照过程管理规范、质量监控全面、效果评价准确及改进措施有力的原则,完善管理评价体系。在项目实施的所有过程中,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形成优化改进的闭环。按照上述实施流程,学校“合作与实践”体系得到了持续改进与提升,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海青,陈益智.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合作与实践”体系的重建与实践——以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20,40(3):118-123.
[2] 王建萍,周向阳.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24(4):151-154.
[3] 李政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在哪里?[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
[4] 张平.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69-172.
[5]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73.
[6] 何茜,罗平云,卞含嫣.建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4):46-51.
[7] 赵荣.近十年我国双导师制研究现状及趋势[J].高教论坛,2024(2):107-113.
[8] 楚纯洁,鲁迪,赵玉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4,39(1):107-114.
[9] 乔雪峰,王佳慧.基于专业认证的师范类专业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1):73-79.
[10] 洪早清.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师范专业认证的价值创新与功能提升[J].教师教育学报,2024,11(1):10-21.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院校‘合作与实践’体系的有效改进与提升途径探索”(2022361)
第一作者简介:方壮(1980-),男,汉族,湖北大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