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意愿调研的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优化
2024-09-11郑慧刘子榕丁黎黎
摘 要:基于保险学学生学习意愿与体验的问卷调查,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总结课程思政设计、实施、探索的效果与经验。进而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成效与问题提出学以致用、以赛促学、产学协同的优化设计路径,打造“依托1门课程、1套师资,模块式、混合式、实践式”的“1+1+3”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关键词:保险学;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教学设计;学习意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037-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udents' learning inten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is course,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effect and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xploration. Furthermore, in view of the actual results and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e put forward the optimal design path of applying learning, promoting learning through competition and coordinating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and create a "1+1+3"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plan that "relies on 1 course, 1 set of teachers, modular, mixed and practical".
Keywords: Insura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questionnaire survey; teaching design; learning intention
新文科建设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风险意识、理解金融机构社会担当的重要媒介。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次组织编写并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明保险在服务国民经济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保险学理论知识与保险市场家国情怀相结合,培养学生风险管理能力与职业道德操守,成为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任务。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的融入及思政成效的提高是三大重点和难点[1-3]。邱微等[4]以水工程施工课程为例,将关键知识点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实现在线教学与课程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合教学方式。王伟等[5]则通过系统梳理与课程教学重要知识点和中国金融实践紧密结合的金融故事,设计了着眼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金融学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则主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为中心,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展开。如段远鸿等[6]通过政治态度、道德行为和法纪素养和心理状况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评价思政教育水平。夏嵩等[7]将学生在课程作业中的决策矩阵汇总出了反映课程思政效果各因素的权重,将课程思政体现在作业设计中的社会价值因素考量中。胡军[8]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大学英语作为试点课程,用Likert五级量表问卷调查学生对中西方价值观的认知和判断的差异。姚利民等[9]在研究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的群体差异时也使用了该方法处理调查问卷。曹柳星等[10]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清华大学工程师写作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上述建设方案与评价体系研究为保险学课程思政探索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仍然无法有效解决课程教学目标与学习意愿未能紧密对接、理论教学对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度不高的问题。对此,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保险学为研究对象,设计“依托1门课程、1套师资,模块式、混合式、实践式”的“1+1+3”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基于课程思政融入前后学生学习意愿与体验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问卷结果讨论教学方案设计与改进,并针对现存问题和课程特点提出优化设计方案。
一 保险学“1+1+3”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保险学课程思政的初衷是通过结合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保险是守护生活的重要金融工具及保险公司是具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金融机构。为了使课程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更自然、顺畅地衔接,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保险知识,将依托1门课程、1套师资,打造模块式、混合式、实践式的建设方案。
(一) 适应课程思政要求的知识模块重构
为避免思政元素“说教”“生切”“嫁接”等简单化的插入,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再造,设计以知识点为引领,配合思政内容的引入环节、教育目标、推送方式。例如,以导论作为课程切入点,改变以往简单介绍保险学基本逻辑、知识体系的做法,而是引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图景中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时代话题,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保险在守护美好生活中的作用。
(二) 保险学课程思政元素设置与价值目标
依据专业知识推进逻辑“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原理—保险市场—保险产品—保险监管”设计风险教育模块、道德教育模块、市场教育模块和政策教育模块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匹配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创新思维、集体意识、风险意识与家国情怀等价值导向设计。每一模块以保险学核心专业知识点为纲,一方面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其成长规律,以经典案例情境,完成知识模块教授;另一方面引入时代背景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研讨,配合实践教学,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与对应的价值目标。例如,针对风险认知引入“共同战役——新冠感染”案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针对保险产品介绍引入农业保险扶贫案例、医养保险改革等,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混合式教学技术
保险学课程已建立起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校内教师负责保险理论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校外导师负责职业道德、行业监管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方法使用上,根据前期教学反馈,确定每一模块中学生乐于接受且参与度高的教学技术。例如,保险职业道德部分案例教学中视频、影音与展示方式的选择;保险原则中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引入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VR虚拟仿真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尝试等。
(四) 教学效果反馈及教学方案优化
对每一章、每个学期进行分段式教学效果调查,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的学习效果、资源使用便捷性、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的达成程度,对课程设计进行不断优化调整。
二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
分别向2020年(未设置课程思政元素)和2021年(设置了课程思政元素)选修保险学的学生发放问卷,并向2021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单独发放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和“对本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态度”问卷部分,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83份,其中2020年91份、2021年92份。
(一)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组间对比
两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存在是否在课程中接受了课程思政内容的区别,因此在向2020年学生发放的问卷中未设置课程思政方法评价这一维度。对两批问卷的量表部分题目进行信度分析后发现,面向2020年和2021年修读保险学课程的学生发放的问卷量表部分,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974和0.976,均大于0.9,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
由于问卷量表设计具有维度的划分,因此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部分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份问卷各维度均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由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2021年学生在“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把握”和“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总体维度和其中各项问题认可的平均值均高于2020年,“对课程思政的态度”提升显著性则高于“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把握”。学生在“对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认识和把握”维度下的“保险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和“对未来的子女问题和养老问题关注度”这两个问题认识上的提升在10%的水平下显著。接受过课程思政教学的学生对“专业课中接受课程思政的意愿”和“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帮助理解专业课”的认可相较对照组分别在5%和10%的显著性下增加,这说明保险学课程较好地结合了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知识,专业案例与思政知识点形成了良性的融合,学生对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内容和方式是满意的。
(二) 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总体评价中,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较高,在可理解性、适用性、趣味性与参与积极性角度的平均评分均在4分以上(满分为5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与把握情况,使用词频分析方法对问卷中设计的主观题目进行分析。
养老问题是保险公司与社会责任一个突出结合点,故选择该知识点考察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把握。学生基本围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从保险公司、社会、国家等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排名前五的高频次词为“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公司”和“责任”,这些词均与本题目和相关知识点密切相关,涉及的内容包括相关的保障制度和保险产品等。许多学生都结合了课堂所讲案例和知识点,从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和制度创新及政策角度理解和分析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大部分学生基本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的思政内涵。
在学生对保险行业职业道德的解读中,许多学生强调了“客户至上”的道德原则,同时“道德”“原则”“诚实”等词汇频率也较高,表明学生基本对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保险行业道德的课程思政元素较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形成自己的理解,这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较高的职业素养,对未来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在保险创新模式的实际运用上,学生从产品创新、风险转移、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等方面,对保险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形成了深度见解,许多学生也提出了其改进建议。说明学生们能够根据课堂内容导向,分析专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命题、新方向。
(三) 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体验与反馈
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教师讲授式(66.3%)、实践式(53.26%)、专题式(50%)等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其中将思政知识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师讲授式教学可普遍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可见丰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专题教学是保险学课程思政实施优化方案设计的重要落脚点。
在教学参与度上,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中“强行插入”相关性较低的思政元素会降低其学习体验(71.74%)。因此应充分考虑知识点与对应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在讲授过程中点明,做到画龙点睛。同时更多学生认为丰富的教学案例能够提高参与积极性(92.39%),应在课堂上添加更为生动实用的案例,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深度思考、主动挖掘深层思政价值。
在课程思政具体内容上,穿插于课堂知识点的讲授中的思政元素及案例是否足以吸引学生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是课程思政发挥效果的重要表现。“养老问题中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人口老龄化和二胎背景下贴近生活的热点问题,得到了最高的关注(61.69%)。保险历史故事(51.09%)、风险管理(48.91%)、养老保障体系(40.22%)和脱贫攻坚中的保险力量(36.96%)等案例都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此外,学生也会被符合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的知识点吸引。时效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辅以趣味性的生动讲述,使他们对上述案例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课堂报告是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探索、分析能力的重要考察方式。问卷结果表明,在小组报告选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充分考虑该题目的社会现实意义,并将保险业、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纳入考量(85.87%)。半数以上的学生通过小组报告作业对保险发展史、风险管理思想、保险产品设计等思政元素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更深入地体会到保险行业和保险公司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表明小组合作和课堂报告的形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保险学思政内涵和价值底蕴的理解和接收,打破了小组报告“任务型”和“形式化”的枷锁,实现由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索的转换,把教学过程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沟通。但同时问卷结果也揭示了目前的课堂报告形式不足以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形成专业性强、具有实践导向的作业报告。
三 总结和优化建议
通过融入经典案例的模块式讲授教学与学生小组作业,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初步认可。基于此,我们提出保险学“1+1+3”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方案,如图1所示。
(一) 学以致用,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展示
“保险性质与职能”部分中的保险历史梳理则可以鼓励学生还原历史故事、制作视频,引导学生对保险史、养老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而对于相对枯燥的行业监管问题,可将万宝之争等案例转移到实践课堂中,在实务观摩中给学生建立行业监管的初步认识。
(二) 以赛促学,深度发掘课程思政价值内涵
为打破走马观花式展示的桎梏,可将课堂报告与专业竞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课堂报告为雏形,指导学生细致揣摩,备战全国性案例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案例、挖掘思政内涵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 产学协同,扩充实践教学学时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结合。校内课堂中教师负责显性教育,将课程知识点和思政元素通过教学讲授、课堂讨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校外课堂则主要关注职业伦理的隐性教育,通过校外课堂或讲座和企业专业实习实践给学生带来更加直接和具象化的学习体验。
四 结束语
作为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课程以实现理论传授、价值引领、学以致用为目标,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挖掘保险学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结合时政热点和经典案例,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和保险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聂迎娉,傅安洲.意义世界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与根本遵循[J].大学教育科学,2021(1):71-77.
[2] 李辉,王丹.内生育德: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30-37,2.
[3] 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26-30.
[4] 邱微,南军,刘冰峰.课程思政与在线教学的隐性融合——以“水工程施工”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57-61.
[5] 王伟,黄颖.讲好金融故事:“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112-116.
[6] 段远鸿,吴佐文.国内研究生思政教育水平现状和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10):106-111.
[7] 夏嵩,王艺霖,肖平,等.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课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2-176.
[8] 胡军.“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外语课程的生成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9(2):30-34.
[9] 姚利民,舒俊.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及其教学启示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2):68-74.
[10] 曹柳星,贺曦鸣,窦吉芳.“新工科”视角下的“课程思政”实践——面向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主题式通识写作课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DISE模式探索与实践”(M2022214);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使命驱动、产业牵引、全球胜任——卓越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HDJG23003);202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5M多维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以《保险精算理论与实务》为例”(2023JY104)
第一作者简介:郑慧(1986-),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博士,副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涉海金融。
*通信作者:丁黎黎(1978-),女,汉族,山东五莲人,博士,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与碳金融、海洋经济与绿色发展、行为金融与公司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