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姐妹,两封信

2024-09-11范俭

读者 2024年17期

粉色博物馆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僻静处,一片葱绿的树林掩映下,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二十几平方米大,墙壁和天花板全被刷成了淡粉色。这片粉色像树林里的一场梦境。粉色的墙上挂着“梦中”的所有细节:一个书包,一副羽毛球拍,一件跆拳道服,一条粉色围巾。房子的一角有一张小书桌,上面摆着一束绢花,花瓣呈紫色和粉色,还有几本书以及一个女孩的照片。照片上的女孩蹲在雪地里,脸蛋粉粉的,短发浓密而又蓬松,她微笑着,似乎在享受清冽的空气。周围的墙上挂着一些相框,里面是和这个女孩有关的一切:照片、作文、证书等。

这其实是一个纪念馆,叫胡慧姗纪念馆,是汶川地震后常见的救灾帐篷造型,由建筑师刘家琨设计,于2009年建造。它隐藏于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建筑群中,门口种着一棵金桂树,是胡慧姗的妈妈刘莉选的,寓意女儿之于她的“金贵”。2017年11月初,金桂仍在开放,香气飘进了那淡粉色的房间里。

刘莉40多岁,仔细看着挂在墙上的一张海报大小的素描,上面是胡慧姗的头像,画中的她微笑着,短发微微蓬松。这幅素描是著名画家何多苓的画作,似乎是临摹那张雪地里的照片。头像位于整张画的中心,占比很小,周围是大面积的灰色,是画家特意的留白。

“你想象后面如果是大草原,开满鲜花,好美丽!”刘莉对身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说。小女孩仰头仔细看这幅画,似乎在想象,又似乎在感受刘莉的情绪。

“还有呢,姐姐还可能在哪里?”刘莉问她。

女孩缓缓说道:“也可能是大海,有船。”

女孩叫胡慧恩,是刘莉的女儿。她的姐姐,也就是胡慧姗,2008年汶川地震时在都江堰市聚源中学上初三,不幸遇难。胡慧恩在地震后出生。

地震后的一段时间里,刘莉揣着女儿胡慧姗的脐带和乳牙,发疯了一般在废墟上寻找与女儿有关的一切。她在那里遇见了建筑师刘家琨,后者答应为她的女儿建造一个小小的纪念馆,存放这个女孩短促一生中的私人物品。这个纪念馆不仅为一个普通女孩,也为所有地震中逝去的普通生命而存在。

地震9年后,刘莉和她的第二个女儿胡慧恩再次走入这个“世界”,母亲蹲在地上,抱着姗姗用过的围巾,掩面而泣。恩恩站在她身边,看着母亲抖动的肩膀,用小手轻轻拍着妈妈的后背。门外的金桂花香偷偷飘了进来,两个人并未注意。

一封天堂寄来的挂号信

地震后,刘莉于2009年9月成功生下第二个孩子。如她所愿,是女儿。生之前她就很有把握,因为她在梦里曾求姗姗投胎转世,姗姗答应了。“医生从肚子里抱出娃儿的时候说:‘对了,你的愿望成真了。’当时我笑了,可能是眼泪一下子流出来的那种笑。”

刘莉本来想给新到来的生命起名胡慧姗,和姐姐完全一样的名字,但又觉得不好,后来起名胡慧恩,寓意感恩。

不过,在这样的家庭,“姐姐”的存在仍然是近乎神圣的,这个形象超越了那个具体的人。“说起来有点令人发笑,恩恩牙牙学语的时候,我教她喊的第一个称呼,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姐姐’,她第一个学会喊的也是‘姐姐’。”对幼年的恩恩来说,虽然能遵循妈妈的引导喊出“姐姐”,但要理解这个概念还很难——姐姐是谁?姐姐在哪里?于是,刘莉讲了一个童话给她:“我就跟她说姐姐到天堂去读书了。她当时不晓得天堂是啥地方,我就说你晚上看天上嘛,最亮的一颗星星就是姐姐。到现在只要她看到天上有星星,就会指着最亮的一颗说,姐姐在看我。”

妹妹的到来并没有消除刘莉对姗姗的思念。她让姗姗停止更新的QQ空间重新“活跃”起来,在里面上传姗姗所有的照片。当然,妹妹恩恩的照片也被刘莉整理好放了上去。刘莉说:“不管怎么说,姗姗幸福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15年6个月零23天。我一定要让以后所有人提起胡慧姗时,至少晓得她来过,幸福过。”

到了恩恩快两岁的时候,刘莉忽然发现一个问题:眼前的孩子明明是恩恩,她也爱这个鲜活的生命,但她内心想的是姗姗,“恩恩是姗姗的替代者”这样的念头也时常在脑海中回旋。可这样不对,对恩恩不公平。

“恩恩以后会恨姐姐吗?”这是刘莉脑中不时闪过的疑问。“如果姐姐回来,就没有妹妹的位置了,妹妹怎么办?故事编不下去了。”刘莉皱着眉,觉得这是一道难解的题。

于是,在恩恩两岁生日当天,胡慧姗的QQ空间里出现了一封名为《一封天堂寄来的挂号信》的日志。信中写道:

亲爱的妹妹恩恩,你好,我是你的姐姐姗姗。今天是你的生日,首先,姐姐祝你生日快乐!姐姐不能在现实生活中陪伴你长大,但你放心,姐姐会在天堂里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祈祷,祝你健康成长。

信是刘莉以姐姐的口吻写给妹妹的,她找到一种奇特的方式,建立起3个人之间的沟通渠道。她必须让姐姐和妹妹沟通,解除误会。

妹妹,我听妈妈在我面前说起你很多次,妈妈说你很乖、很聪明,也很体贴。妈妈说那天她生病了,你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脖子,使劲地亲吻咱们的妈妈……妹妹,妈妈有你我就放心了,我好喜欢你,好喜欢你哦!妈妈常常对我们两个说:“女儿们,你们要团结,要相亲相爱。姗姗,你不要以为妈妈整天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的妹妹,就不爱你了,就分心了,妈妈的心永远都是和你们粘在一起的。恩恩,你也不要恨你的姐姐,不要埋怨妈妈心里分分秒秒都装着姐姐。你的姐姐很可怜,她只能得到妈妈心灵的爱,却得不到妈妈的照顾,她一个人无依无靠,就像个孤儿。”……爸爸妈妈,你们也要保重身体,你们的女儿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们。妈妈,你感觉得到吗?……妈妈,勇敢点儿,坚强,坚强,好好地活下去,我会永远陪着你们。

信写完,刘莉的内心开豁了很多。“我觉得她们两个已经听到了我的心灵呼唤,她们两个也沟通了。”

一封发往天堂里去的E-mail

情感的天平其实很难保持平衡,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母亲,刘莉一直在找那个平衡点。每天和小女儿恩恩耳鬓厮磨,几乎每分钟都被她填满,妹妹的成长让母亲获得满满的幸福和快乐,这时刘莉发现天平又向另一边倾斜。“姗姗原来是独生子女,我怕姗姗误会,不高兴。”于是,刘莉内心的撕扯又开始了。怎样才能给她们均衡的、平等的爱?她必须再做点儿什么。

写了第一封信的5年后,2016年5月11日深夜,姗姗的忌日到来前,她的QQ空间里出现了第二封信,题为《一封发往天堂里去的E-mail》,是妹妹恩恩写给在天上的姐姐的心声:

你走了,我还没有来。是我没有赶上,还是你走得太快?这让心碎的爸爸妈妈不知所措……为什么要选择离开,一家子在一起不是挺好的吗?我好想有一个姐姐,自己一奶同胞的姐姐。我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姐姐”,你就走了。妈妈告诉我,姐姐身不由己地离开,才换来天真无邪的我……我不自觉地向妈妈打听你的点点滴滴,你是那么优秀,又是那么顽皮,那么开心,那么快乐,那么健康,那么聪慧!……亲爱的姐姐,你在天堂还好吗?不要忘记饿了就吃点儿,累了就歇会儿,困了就睡觉,天凉了多穿点儿衣服。至于爸爸妈妈,你就别担心。有我在,他们就不会寂寞和孤单。明天你就离开我们8年了,妹妹我只想对你说:“姐姐,我爱你!你在那边一定要好好的!我会请天使替我去爱你!”

这封信是刘莉以妹妹的口吻写给姐姐的。写完这第二封信,她的内心才渐渐安宁,“不然我要疯掉”。

无论是姐姐写给妹妹的信,还是妹妹写给姐姐的信,其实都只是刘莉内心的对话。她的内心一直住着这姐妹俩,像在内心的花园种了两棵并不茁壮的树,都要得到养分和阳光雨露的滋润。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在她内心就是十分强烈的自我反省,于是,她像园丁般不停地修剪两棵树的枝丫,补充养分,让她们不会侵占对方享受阳光雨露的空间。刘莉一人分饰3个角色,在内心不停地对话,爱渐渐茁壮,恨永不滋长。

在有了恩恩之后,这位母亲用了8年左右的时间来平衡内心的情感。2017年,我为刘莉一家拍摄纪录片时,她认为自己已经处理好了姐妹关系,把身心投在恩恩身上。“现在全心全意爱妹妹,QQ空间都好久没看了,没有时间看,要管妹妹吃饭上学。姐姐已经是成年人了,不需要我过多呵护她了。”在刘莉眼里,离开她的姗姗仍在渐渐长大,现在已是二十几岁。她希望两姐妹互相理解,爱对方,思念对方。

对年幼的恩恩来说,她是否会思念未曾谋面的姐姐呢?

想起与想念

我问了恩恩一个重要的问题:“你通常会想姐姐吗?一个人的时候会想念她吗?”

恩恩噘着嘴巴,想了好一会儿,说:“只会想起她,不会想念她。”

我也思考了一下:“那是什么时候会想起她?”

“无聊的时候。”

“你觉得妈妈爸爸对姐姐是想起还是想念?”

恩恩比较确定地说:“想念。”

我和恩恩谈完后,她开始画画,她很小就擅长画画。这天,恩恩画了一栋大房子,房子里有妈妈、爸爸和她,没有姐姐。姐姐在天空,长着翅膀,像天使一样守护着房子,周围有一些飞翔的小鸟。

语言只能有限地表达一个8岁孩子的内心,我相信画作才是一个孩子更为内在的对世界的投射。

关于刘莉一家的纪录片播出后,刘莉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段话:“我终于领悟到了妹妹的那句话,关于她的姐姐,她说‘只会想起,不会想念’,是因为想念只是针对我们的过去或者离开了的亲人,而这些都是不复存在和不能回来的过往和故人。而想起不一样,有一种莫名的期盼,很亲切,很贴心。恩恩是指姐姐从未离开过我们,她不仅住在我们心里,还留在我们脑海里。也许她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工作,或者在世界的某一座城市里读书。总之她是会回来的。”

(晚灯摘自文汇出版社《人间明暗》一书,本刊节选,刘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