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要点

2024-09-11潘维马征代崇雪周珊珊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种植高产玉米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为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目标,应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做好玉米种植技术管理。因此,文章对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以及玉米种植期间病虫害防治技术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可知,为保障玉米种植产量、品质,应从玉米选种、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重视玉米种植后的田间管理,有效应用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从而满足农户种植高产玉米的技术要求,夯实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关键词:高产玉米;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

玉米是市场中流通的重要粮食作物,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仍存在病虫害严重、年产量低等问题。因此,为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应采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明确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同时加强玉米病虫害治理,制定更完善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案。

1 高产玉米选种

1.1 选种

科学选种是种植高产玉米的重要工作,应选择符合当地土壤、水文、气候条件的优质玉米品种。同时,选择的玉米品种应具有抗病害能力、抗旱能力。筛选部分品种后,可小面积试种,记录不同玉米种子生长情况、产量表现,选择发芽率高、纯度好的优质品种[1]。购买品种时,应选择正规厂家、玉米种植示范区培育的玉米种子。比如,市场中的高产玉米品种有‘金玉506’‘浚单28’‘硕育668’‘良玉99’‘登海6702’‘德利农988’‘龙高l2’‘郑单2265’和‘美豫22’等。这类品种活秆成熟,有较好的抗旱、抗逆性,产量可达500 kg/667 m2。

1.2 种子处理

确定玉米品种后,挑选表面无破损、无斑粒的健康种子在阳光充足的天气晾晒,12 h后检查其干燥度,预防霉菌。后用清水浸泡种子,促发种子发芽,水温约40℃。运用浓度为60%的百菌清溶液包衣处理玉米种子,去除表面细菌,预防玉米病虫害。

2 高产玉米种植管理

2.1 选地、整地

虽然玉米的适应性较强,但为提升玉米产量,所选种植区域应能够为玉米提供充足的水分、营养成分,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因此,需优先选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光照时间充足的地块。

选定种植区域后,应在播种前整理。深耕、翻松土壤,增加土壤结构中的间隙,使土地具有排水性,且通气顺畅,为玉米根系生长、养分吸收打好基础。整地时施加基肥,将有机肥料、化肥充分与土壤混合,改善土壤肥力,使其内部养分充足[2]。翻耕土壤后,平整土地,便于玉米后期播种、田间管理。

2.2 合理播种

玉米播种密度会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成活率,因此,在播种玉米时应结合玉米品种特性、地形条件确定地块中玉米的行距、播种密度,满足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际需求,避免因种植过密、过少影响玉米实际产量。一般情况下,应播种3 000~5 000粒/667 m2

玉米种子,玉米行间距应控制在50~60 cm左右。玉米播种方法包括机械播种、人工播种两种,播种时应确保种子播撒均匀,深度适中,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 cm[3]。播种后,定期观察玉米生长情况,及时补播、间苗、定苗,使玉米植株间距控制在33 cm以内。

2.3 科学施肥

高产玉米种植期间,应提前采集玉米地块的土壤样品,对土壤进行检测,确定土壤内的养分含量、pH,根据测定结果、玉米生长周期、玉米微量元素补给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施肥时,应注重养分供应的平衡性,选择恰当的肥料类型、施肥方法,施肥时间、施肥量应符合玉米植株各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比如,玉米播种时,应施加的基肥量为150~200 kg/667 m2,分3次施肥。基肥以农家肥、动物粪便、有机肥为主,可施加在土层下方10~15 cm。玉米4~6叶、拔节、抽雄期应施加追肥100~150 kg/667 m2,追肥以尿素、复合肥、过磷酸钙等肥料为主,可补充玉米生长中的养分,提升玉米果实的充实度。玉米施肥时应配合土地中耕、灌溉工作,以促进肥料的吸收。

2.4 合理灌溉

不同地区的降雨量存在差异,高产玉米灌溉应以玉米地土壤湿度为准。(1)可通过土壤样本监测,测定玉米地土壤湿度,确定最佳灌溉时间、灌溉量。(2)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分析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合理制定灌溉方案。比如,玉米苗期、抽穗期对水的需求量较大,该季节降雨量较少时,需增加灌溉次数、灌溉量。(3)科学选择玉米灌溉技术、灌溉设备,可结合玉米地块周围灌溉条件,选择喷灌、滴灌、旱田灌溉等技术。灌溉时确保设备均匀、高效供水,能够正常运行,及时执行玉米灌溉计划。为满足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预防玉米病虫害,可分3次灌溉,每次灌水150~200 m3/667 m2,灌溉时间为玉米苗期、抽穗期、乳熟期[4]。玉米灌溉应避开玉米开花期,以免影响授粉。注意控制灌溉量和频率,不得过多、过少灌溉,预防水分不足或者缺氧问题,保证玉米产量。

2.5 除草管理

(1)玉米种植前,可以对玉米地进行预防性除草。比如,采用机械翻耕、喷洒除草剂等方式,控制玉米地内的杂草数量,减少杂草对玉米植株的伤害。(2)玉米出苗后,可适当喷洒除草剂控制杂草。除草剂剂量应基于除草剂浓度、目标杂草密度、玉米的生长情况确定。(3)由于除草剂无法彻底消除玉米地内的杂草,因此,应通过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的方式,避免杂草干扰玉米生长。可配合施肥作业进行除草、拔草。

3 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

3.1 玉米常见病虫害

3.1.1 常见病害

玉米常见病害有纹枯病、叶斑病、锈病。(1)玉米苗期、拔节期可能会出现纹枯病,损伤玉米果穗、茎秆。患有纹枯病后,玉米根茎会呈灰白色,病害区域产生白色菌丝。纹枯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天气,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2)玉米生长后期会出现叶斑病,发病区域多集中在玉米叶片上,容易导致玉米叶片枯黄、脱落,导致玉米颗粒结实率不高。(3)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长中期、后期,会使玉米叶片、茎秆变成黑棕色,造成叶片脱落、枯黄问题。

3.1.2 常见虫害

玉米螟虫、玉米蚜虫、玉米黏虫是玉米种植中的常见虫害。玉米螟虫会影响玉米整个生长周期,损害玉米果穗、茎秆、叶片。比如,使玉米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窟窿,茎秆内有孔洞。玉米蚜虫主要为害玉米叶片、果穗,会吸食叶片、果穗上的汁液,使玉米植株枯萎。在此过程中还会分泌蜜露,导致真菌寄生,覆盖叶片后影响玉米光合作用[5]。玉米黏虫虫害多发生于玉米生长中后期,虫害发生后,玉米穗部会粘连在一起,表面产生白灰色丝网,叶片被啃食,影响玉米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结实率不高。

3.2 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合理轮作、科学选种、田间管理等方式,提升玉米植株抗病害能力,使其能够预防玉米病虫害风险。比如,采用不同农作物轮作的方式,减少害虫对寄生植株的依赖性,以此减少害虫数量,或是通过混合种植,降低病虫害风险。

3.2.2 物理防治

玉米物理防治是应用各类病虫害物理防治设备,建立物理防护屏障,以此预防玉米病虫害。比如,高温环境下搭设遮阳棚、遮阳网,控制玉米地内的温度,避免害虫在高温条件下繁殖;或是应用喷雾设备、害虫拍打器、吸虫器治理害虫;部分虫害对光线敏感,可安装反射板,调整玉米地块的光线强度,治理害虫,减少害虫数量。

3.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根据玉米病虫害特性,利用天敌消灭虫害,控制病虫害风险损失。比如,蜘蛛、寄生蜂、捕食性昆虫是玉米蚜虫、玉米螟等害虫的天敌,将其投放于田间,可减少虫害对玉米植株的侵害。

3.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应用杀菌剂、化学药物治理玉米病虫害。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可结合玉米病虫害类别,选择对应的化学药剂,但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控制药量,以确保化学防治效果,减少化学药物对田间环境的影响。

3.3 高产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案

3.3.1 病害防治

(1)科学轮作。不建议在相同地块中持续种植玉米,避免地块积累、传播病原菌,可将玉米和红薯、大豆、土豆、油菜花等农作物轮作。比如,玉米和大豆轮作时,大豆产生的根瘤菌会改善土壤肥力,同时降低玉米锈病发生率;玉米和马铃薯轮作时,马铃薯根茎内的养分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降低玉米叶斑病的发生率;玉米和油菜花轮作,油菜花会吸引昆虫授粉,提升玉米结实率。但在实际轮作时,还应控制好农作物轮作的顺序、间隔时间,比如可每2年种植1次玉米。

(2)及时清理病株。玉米收割后,秸秆、残株上会遗留病菌,为避免病原菌持续传播,应深埋、焚烧玉米秸秆、残株。例如,玉米叶斑病病原菌会导致玉米叶片上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不及时处理时会蔓延到健康玉米植株,或在过冬后残留在田地间,通过土壤、残秸秆、残株传播。只有及时焚烧处理,才能避免该病原菌传播、繁殖。

(3)使用杀菌剂。种植玉米时,注意在玉米病害高发期加强观测,发现病害后,立即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避免病害恶化。使用杀菌剂时,应根据病害类型,选择药剂,并控制好药剂配比、用量、喷洒时间、喷洒方法,确保杀菌效果。比如,多菌灵属于广谱杀菌剂,可防治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等真菌性病害;甲基托布津则属于抑制细胞分裂的杀菌剂,常用于治理玉米茎腐病等细菌性病害。

喷洒杀菌剂时,应在玉米出苗后喷洒,每10 d喷洒1次,预防早期病害。拔节期喷洒1次,预防生长中期的病害。吐丝期喷洒1次,预防后期病害。洒药时间应避开高温天气、下雨天,避免药剂冲刷或挥发。

(4)使用化学药剂。对于玉米锈病,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药物治理。玉米锈病可使用有机硫、有机汞、氟化物等药剂。田地间发现玉米锈病害时,须立即摘除病株、病叶,病株率超过5%时应立即进行药物防治。玉米纹枯病可使用浓度为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使用该药剂时,应重点喷施玉米基础茎秆处,注意保护叶鞘。

3.3.2 虫害防治

(1)适时播种,及时采收。玉米种植人员应总结虫害规律,分析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播种、采收时间,减少玉米播种、采收和虫害高发期的重合,降低虫害风险。具体的播种时间、收割时间应根据玉米品种、生长需求灵活调整,过早、过晚都会增加虫害风险。比如,玉米播种过早时,第一代玉米螟虫害风险较大;播种较晚,则会遭受第二代玉米螟虫危害。玉米收割过早、过晚则会影响玉米粒的含水量,使其面临开裂、霉变风险。

(2)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对于玉米虫害风险,可通过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治理对环境的污染。首先,可在玉米花期前后将蜂巢箱、授粉昆虫箱放在田间,利用蜜蜂、昆虫,治理玉米虫害,改善玉米生长环境。比如,玉米螟产卵时期,种植人员可释放赤眼蜂,利用赤眼蜂消灭玉米螟。其次,使用符合虫害类型的微生物制剂,将其喷洒在玉米叶片、茎秆、果穗处,预防、治理虫害。最后,改变田间环境,为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黏虫的天敌创造良好栖息地,发现虫害发生后释放天敌,治理虫害。

(3)使用杀虫剂。虫害发生初期、虫害发生条件已经充足时,及时在玉米地内喷洒氯氰菊酯、噻嗪酮杀虫剂,以预防、控制玉米虫害。杀虫剂使用方法与杀菌剂相同,应根据玉米害虫特性,选择对应的杀虫剂。

比如,氯氰菊酯属于广谱杀虫剂,在治理玉米螟、玉米蚜虫等害虫时效果较高;噻嗪酮具有选择性,可治理玉米黏虫这类特定害虫。具体使用杀虫剂时,应均匀喷洒,使其覆盖玉米叶片、茎秆、穗部等虫害高发区域。喷洒玉米茎秆时,需自下而上喷洒,避免药剂流失、堆积在玉米茎秆上;玉米穗部的杀虫剂应自上而下喷洒,不得堵塞穗部,以免影响玉米后期授粉。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的基本目标,应掌握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应用科学种植管理理念,制定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确保玉米产量、质量,维护农民种植效益。根据以往高产玉米种植经验可知,高产玉米种植的关键是选择优质的抗病品种,严格按照玉米生长周期进行施肥、灌溉管理。同时结合玉米病虫害发作周期,制定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一体的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方案,有效预防玉米病虫害,为玉米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凤,曲嘉,王续,等.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4,42(5):73-75.

[2] 房东升.双株高产种植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2):166-168.

[3] 陈玉芬.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4(1):83-84.

[4] 刘君英.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高产施肥模式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4(1):87-88.

[5] 曹永昌,宋晓彤,尹成林.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农机装备,2024(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