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基在草鱼养殖中的作用与优化分析
2024-09-11李保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国对于养殖行业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生态基在鱼类养殖中,应用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因此,生态基在草鱼养殖中的作用已成为学界热点话题。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生态基处理效果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基于生态基的草鱼养殖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基;草鱼养殖;养殖环境
生态基作为当前生物养殖领域所应用的一类微生物膜存在,在我国的鱼类养殖工作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本身拥有较大的表面积可以使浮游生物、藻类与细菌等在其中快速生长,进而为鱼类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与充足的食物,并且其自身拥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对水中的悬浮物与鱼类分泌物等进行吸收,之后实现对各类微生物的合理控制,消耗水体中的有机物与无机盐,之后通过水体中的各类物质的吸附,将水中的各类废弃物进行吸收,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加快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生长,根据植物表面的生长要求来制定这一合理的生长环境。
1 生态基处理效果对草鱼的影响因素
1.1 基质类型与放置密度
在我国的水产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生态基可以将水体的质量进行改良并提高养殖产品的整体产量,不同的机制对于微生物的生长效果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理的机制来加快各类植物的生长已成为提高养殖池塘产量的一类主要方式,并可以起到降低水中的各类有害元素浓度的作用,进而为养殖人员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保障。目前已知的生态基类型中,竹子的效果极佳,可以将池塘的产量提高20%左右。水体内部的生物及密度设置状态会对浮游植物的丰富程度、水体整体的清洁程度与其他物质的浓度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基质本身也具有极强的避光性能,这极有可能导致水体内部的生物膜出现脱落现象。因此,需要对水中生态基的设置密度进行合理的调控。之后,通过丰富浮游生物密度与调整水体透明度的方式草鱼生产产量的提高。在进行草鱼集中化养殖的过程中,各类藻类均会对水中的各类元素进行吸收。因此,将水体内部的环境进行调整,池塘的产量也会随着生态基质表面积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因此生态基的水体悬挂方式需要根据其处理效果进行调整,避免最终的处理效果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在淡水养殖的系统中,各类浮游生物与细菌均会导致含氮废物的处理无法满足最终的组成与处理要求。因此,目前主要采用生物除氮的方式降低水体内部的氮元素含量,之后借助合理的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强化这一阶段的处理效果,通过相关基质的覆盖来提高池塘的整体产量。草鱼在池塘中会吸收饲料中1/4的氮元素,而剩余的氮元素会自动散失到水中,并通过合理的分解来消耗,而水体中的各类元素增多意味着水体本身的蛋白质含量会得到显著提高,而水体中的氮元素将会直接对水中的碳浓度造成影响,而氨的浓度也会直接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产生直接的联系,因此相关养殖人员需要在水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碳源,从而实现除氮效果的优化与提高,通过清理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方式将水中的碳氮比进行提高,降低水体中的氮元素的含量,进而达到提高水体中的碳元素含量的目的,提高水体中生物的含量。目前的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与玉米淀粉等均已成为主要内容,低浓度的碳可以在细菌的硝化作用中来减少其他元素的含量。导致水中微生物的增加,实现新型的菌体合成,进而为浮游生物对于含氮化合物的吸收提供基础保障,构建具有蛋白质含量的生物细胞对于草鱼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1]。
1.2 生态基对池塘生态的影响
生态基的各类生物膜的修复,对于相关维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均有着一定的影响,其在水体的修复过程中可以避免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并且可以通过生态基的应用将水体中的氨氮状态保持在同一水平之上,进而为鱼类养殖池塘内部环境的优化提供保障,将其整体的空间环境进行强化。水中的各形态元素在循环转化的过程中可以对水中的藻类、无机氮元素进行合理的应用,并借助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进行转化,达到厌氧转化这一目标。而经过脱氮菌转化后的氮气会自动从水面溢出,一部分无机氮可以被藻类吸收与利用,最后被各类水生生物摄取吸收,从总体上降低水中的氨氮元素含量。生态基氮本身可以加快养殖系统中氮磷化合物的含量,并提高水体的清洁状态,为草鱼在水体中的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1.3 生态基对草鱼产量的影响
各类附着在池塘中的生物,均会对水中的基质类型、养殖环境等有一定的要求,而此类物质在水中的流失会导致池塘鱼类的产量与发展模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混养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各类水资源形成有效应用,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与食性均会有所差异。之后,通过在不同水层间的觅食与繁殖实现按比例混养,通过不同水层间的合理应用,将鱼类的养殖空间进行扩展,并且根据天然饵料的优势实现不同饵料的合理分配。将养殖的产量进行提高,应通过草鱼与其他鱼类的协同作用将产量进行提高,通过对残饵与粪便等物质的聚集吸收与分解,实现不同无机营养物质的释放,将水体肥料进行提高,通过构建出的良好饵料条件来进行有机碎屑的富集化,各类鱼类也会在不断地摄食中清理掉池塘内部的残留饵料,最终达到改良水塘养殖环境,提高鱼类觅食效果的作用。总体来看,我国的鱼种十分丰富,而草鱼作为我国的一类传统鱼种,采用池塘养殖的方式已沿用多年,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也逐年提高,草鱼养殖的过程中对产量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借助生态基将水体的整体环境进行优化,已成为提高草鱼产量的主要方式[2]。
2 基于生态基的草鱼养殖优化策略
2.1 优化生活环境
草鱼作为我国的主要鱼种,拥有我国淡水鱼1/5的销售量,并且年产量已达到500万t。因此,确保草鱼的产量已成为当前阶段发展的一项重点要求,目前的生态基技术已成为保证草鱼生长的一项主要应用方式,生态基在水中的应用不难发现,生物的总菌群含量将得到充分改变。为确保生态基应用下,草鱼的养殖效果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提高,需要将草鱼的生态环境进行优化与提高,池塘的设置对于后续的环境位置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设置合理的池塘位置可以保证其水源的充足提供,之后通过不同生产用水标准的制定,来调整这一阶段的设置面积。目前,科学鱼塘设计形状为长方形,比例控制在5∶3与5∶2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养殖效果,而在生物基的作用下草鱼的生长速度可以得到有效提高。修建完成后需要定期清理排水区域,确保配水功能良好,并且底部的淤泥需要保持至少15 cm,确保土质可以拥有较好的保水能力,亦可以通过自动投饵机与增氧机来强化水体的肥力。对于收获后的池塘可以进行暴晒,并在鱼种放入前10 d左右进行注水,注水保持在10 cm左右即可,之后使用适量的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需要搅动泥层,确保消毒的全面与有效,之后进行清塘,清塘完成后进行有机肥的投放,为草鱼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保障。鱼种也需要科学地进行投放,保证鱼种本身足够健壮,切勿伤病,处于健康状态,可以采用已驯化的鱼种进行养殖,保证来源的统一性,放养的过程中需要将草鱼作为基本养殖鱼类,可以根据需求适当加入一定的白鲢鱼、鲫鱼,起到提高饲料分解程度的作用,并翻动底部泥土,改善水质,优化草鱼产量。
2.2 提高草鱼产量
在进行草鱼养殖的过程中,投饵工作的效果对于后续的养殖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投饵的过程中,需要将药饵与普通的饵料混合投放,并且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位置与固定的投放量进行饵料的投喂,从而达到提高整体产量的目的。在进行鱼种驯化的过程中,需要确保驯化的效果与驯化的有效性,避免驯化过程中的养殖效益受到影响的情况出现。若驯化的成功率受到影响,为确保养殖效率需要在饵料放置区附近放可以产生响动的物品,确保可以构建出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投喂的过程中草鱼可以形成习惯前来觅食,而后需要借助青饲料与精饲料相互结合进行搭配投肥,可以先采用青草与水草进行前期投喂,之后使用苏丹草与黑麦草进行后期投喂。结合这一区域的气候要求可将草鱼的特点与水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青饲料需要草鱼在4~5 h使用完毕,之后通过配合饲料与青饲料的投喂来提高草鱼的生长效果。各类肥料的投放量需要根据季节、水温、天气以及草鱼的生长状态进行调整,投喂工作需要保证先慢后快,而相应的长势需要构建起合理的流程,根据草鱼的生长状态来调整所投喂饵料的颗粒大小,确保饵料的大小满足这一阶段的投喂要求。在投喂的初期饵料控制在2.5 mm左右即可,而蛋白质含量则需要控制在30%左右,当草鱼的体型有所增长后,可以将饲料的直径适当提高,但蛋白质的含量控制在1/5左右即可,并且每年的3-5月期间,需要每天至少能投喂2次,7月左右则需要投喂3~4次,持续至10月底,为草鱼的生长提供充分的营养保障。在进行草鱼饲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草鱼的生长要求来调整所需的营养元素,通过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加快草鱼的生长,对于草鱼疾病的防治需要作为这一阶段的重点管理内容,落实各环节的消毒工作,达到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作用。
合理进行混养可以将草鱼的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而在混养的过程中需要对所选择鱼种的食性以及数量进行调控,避免因所投鱼种与原有鱼种间存在抵抗作用而导致最终产量无法满足整体生长需求的情况出现,其应用桩孔、池塘水质指标以及各类外源输入等,均会对池塘内部的整体管理水平造成影响。因此,合理的鱼种选择可以提高整体的收益率,并且对生态基进行研究后不难发现,生态基不仅起着去除水中氮元素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因此水体内部的鱼群可以得到有效保障,鱼苗成活能力也会得到充分保障[3]。
2.3 强化成鱼捕捞
日常饲养对于草鱼最终的产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充分关注草鱼的后期生长状态,在进行饲养的过程中需要将饲养的规格与饲养的类型紧密结合,为草鱼后期的繁殖工作提供保障。采用轮流捕捞的方式来捕捞上市成鱼,并对池塘的整体载鱼量进行有效把控,为这一阶段整体鱼类产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实现对载鱼量的有效调控,确保水中的生物总量可以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下,进而达到提高草鱼养殖质量与优化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成鱼捕获工作需要在冬季后进行,养殖人员要关注市场鱼类价格,一旦鱼类的价格没有达到自身的预期目标,那么需要将草鱼并塘来进行过冬。在过冬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进行晾晒与淤泥的清除,从而为后续养殖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的保障,每年的轮流捕获需要保持在7次左右,并根据草鱼实际的生长状态调整最终的捕获时间。之后为保证鱼体的负载能力需要选择符合规格的成鱼进行捕获,并在5月对3年的草鱼每1个月左右捕获1次,直至成鱼均被捕获为止。
在草鱼养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各类养殖及水质的优化与养殖水平的提高来对草鱼的生活习性进行科学把控,并且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调整相应的养殖方式,将草鱼的生活条件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按时捕鱼。草鱼主要在池塘的中下水层进行栖居,而在觅食的过程中则会到水面上层,草鱼本身游速较快。因此,在鱼苗阶段主要会将浮游生物作为自身食物,到幼鱼阶段会对水中的各类昆虫进行觅食,提高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当草鱼长到5 cm左右便会开始啃食水草,长至10 cm后便会对各类高等水生植物进行觅食。因此,养殖人员在进行成鱼抓捕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水中的水藻变化状态来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抓捕。生态基作为一类载体材料主要分为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2种,其对于养殖水质的改良机制,有机载体在近年来生态基构建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实验过程中使用无纺布等材料进行生态基构建对于提高水生生物的繁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水中的碳氮比虽对于草鱼的生长影响并不明显,但却可以影响水中物种含量进而达到优化草鱼生长的作用。
3 讨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生态质量与养殖效果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生态基在草鱼养殖过程中起着保障作用,可以保证生态基草鱼养殖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将草鱼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进而为这一养殖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提供较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梅,王洋.草鱼养殖现状及2023年市场预测[J].科学养鱼,2023(8):2-4.
[2] 简康,孟娟,吴广州,等.池塘草鱼脆化及品质提升技术试验[J].黑龙江水产,2022(2):8-12.
[3] 张彪,吴善福.池塘种青主养草鱼技术要点[J].农村新技术,2024(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