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探讨

2024-09-11李小静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马铃薯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在调整过程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种植面积上保持一定的占有率,科研人员还在努力探索高产的种植技术,以提升马铃薯产量。但在实际种植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农户种植的马铃薯产量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因此需要了解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在整个过程中实施科学管理,帮助农户改善种植技术,实现马铃薯的高产种植。本文主要针对马铃薯的种植进行简要分析,并且通过选地及整地、科学选种及种薯处理等技术措施,分析高产种植技术。以期为马铃薯的高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

在种植马铃薯时,很多农户都想要增产,故而增加种植密度,但是密度超过合理区间将导致产量下降,甚至会影响马铃薯品质。因此,结合当前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户的需求,需要加大对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的探索,从而满足农业生产、农户以及市场的需求。

1 马铃薯

马铃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呈长圆形,分为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地下块茎,直径通常可达到3~10 cm,紫色、淡红色或者白色是外皮的主要颜色;马铃薯的肉主要有黑紫色、青色、淡黄色、白色、紫色、黑色、黄色等。经过科研人员研究培养,研究出了彩色马铃薯,此类马铃薯不仅外观好看,还有很好的抗病性,产量很高,产量可达到1 000~1 500 kg/m2。

马铃薯比较喜欢冷凉的环境,是一种低温环境下的农作物,最适合地下块茎生长的温度是16~18℃,如果种植地的温度已经超过25℃,那么马铃薯就会停止生长,而茎叶则会在温度高于39℃时不再生长。将马铃薯的生长过程进行划分,可分为休眠期、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以及结薯期。

2 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

2.1 选地及整地

选择种植马铃薯的场地时,要尽量选择土壤肥沃、疏松且土层比较深厚的地方,并且以地势较高、不易涝的地方为主。盐碱地不适合种植马铃薯。在选地时需要注意,前茬农作物如果使用过普施特、绿黄隆等具有长效残留药物的土地,不适合用来种植马铃薯。前茬农作物以杂粮、谷子、玉米或者小麦为佳;麻类、大豆、地瓜和高粱之后也可以种植马铃薯;但前茬种植了甘蓝、番茄、辣椒、茄子、甜菜等农作物的土地不适合马铃薯,因为他们之间有相同的病害,容易残留给马铃薯,进而影响其产量[1]。

由于马铃薯食用的部分是地下块茎,要想保证植株能够茁壮成长,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土壤中需要保证热量、空气、肥力和水分等充足,且互相协调,因此可以采取秋季深翻整地、旋耕灭茬、起垄施肥等作业措施;土壤深松的深度需要达到35~40 cm。同时,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肥料的需求很高,以500 kg马铃薯果实为例,需要吸收的磷大约为0.5~1.5 kg、氮大约为2.5~3 kg、钾大约为6~6.5 kg。施肥则需要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整 地阶段的为基肥,主要使用化肥与有机肥的混合肥料,土地使用的有机肥约40 000~50 000 kg/hm2,使用的化肥约200 kg。在肥料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在春耕或者秋耕时进行撒施,随后根据耕耙作业将肥料与土壤混合起来;如果肥料不够充足,播种作业时可以采取种肥方法,此时可以联合使用钾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马铃薯增产比例不低于20%。

科学的选地和整地能够为马铃薯的种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保证养分、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可为增产提供基本保障。因此,在探究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时,需要重视选地与整地。

2.2 科学选种及种薯处理

选择优良的种子,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观察马铃薯的外形,要选择形状比较规整的、表皮光滑的、具有典型特点、健康且色泽鲜明的马铃薯作为种薯,并且选做种子的马铃薯重量大约为50~100 g。同时,在选择种薯时还需要将芽眼已经坏死、尖头、畸形、表皮龟裂、脐部出现黑腐症状或者有病斑的马铃薯剔除。

在处理种薯时,需要根据种植的面积确定播种量。一般人工播种时按照100~120 kg/667 m2准备种薯;如果是机械播种,则按照120~150 kg/667 m2准备种薯。首先,播种的前30~40 d将马铃薯从地窖取出来,放在有自然阳光且温度10~15℃的条件下困种10~15 d。当芽眼能够看见小白芽可以切芽;操作时需要将杂薯、烂薯和病薯都挑出去,使用的刀具也要做好消毒,并且在遇到病薯之后一定要对刀具进行消毒处理,才能继续使用;顶芽要尽量多切几块,每块的重量一般为25~30 g,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块的重量可调整到40~50 g[2]。

播种之前还需要对种薯进行催芽处理。其一,通常会在播种之前的25~30 d开始催大芽,湿沙层积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使用火炕或者温床等作为催大芽的环境,按照分层的方法将芽块和湿沙堆积起来,湿沙的厚度为5 cm,通常可以堆积5~6层,层积的温度约15℃,当芽的长度长到2~3 cm、有幼根时可以开始播种。其二,困种处理后已经出现白芽的种薯不进行切块处理,而是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大棚、温室或者室内放置,可以堆积2~3层,需要经常翻动,当芽长度为1~1.5 cm、短粗、基部出现根点且颜色为紫色时,可以切芽播种。其三,如果种薯的数量比较小,可以将萌动之后的种薯切芽,随后将其放置在纸箱或者木箱中,室内的温度维持在15℃,后期时芽块可以见阳光,使芽可以生长到2 cm且为紫色时可以播种。针对这几种催大芽的方法,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3 播种

马铃薯在春季时播种,通常在晚霜之前的1个月播种,外界环境温度不低于5℃,且稳定后可以播种。如果种植的马铃薯是商品,在避免受到晚霜影响的条件下,播种时间要尽量早一些,争取商品早日上市,对于具体的时间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马铃薯播种可以采取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人工播种需要保证种薯摆放的均匀性,将原有的垄打破、重新合成一条新的垄,及时覆土镇压,预防垄上开沟或者跑墒;摆好种薯之后将原来的垄合上,也可以在平播之后再起垄[3]。机械播种主要应用在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同时进行播种和施肥作业,并且能够保证一次成垄。

在播种时需要控制好深度和密度。其一,很多时候马铃薯都是与玉米采取二套二分带种植的方法,播种的株数以3 000~3 200株/667 m2为佳,行距一般为30~40 cm,窝距大约有23~27 cm。根据种薯的大小,可以采取切块或者整薯播种,大小要均匀;播种量为60~80 kg/667 m2。其二,如果采取纯作的方法播种,种植密度一般为3 600~4 200株/667 m2,此时播种量为100 kg/667 m2;播种时的深度10~15 cm,这样能够有效预防晒伤或者冻伤,结薯的层次就会增加,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

2.4 田间管理

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马铃薯,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结合马铃薯的成长情况进行相关的操作。

其一,加强查苗补苗管理。田间管理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苗能够出齐、壮实,因此需要在出苗后检查出苗情况,及时进行补苗作业。补苗时使用的是已经发芽的种薯进行播种,采取深播浅盖的方法保证尽早出苗。同时,为了能够保证出苗齐,分苗补栽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也就是将同一个窝穴中有多茎的幼苗分离出来,将其栽种在缺苗的地方,最好是有幼根或者母薯,这样幼苗的成活率更高[4]。

其二,在块茎形成的阶段,要以促进马铃薯生长为主,促使植株的地上生长带动地下生长。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以得到茁壮成长的植株为目标,进而培育出马铃薯强大的结构,为地下块茎部分增产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的管理中,需要注意水分、养分是否能够满足马铃薯的需求,并且定期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透光性以及通风性,从而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满足马铃薯成长对养分的需求。地下块茎进入快速增长期之后,需要采取促进和控制结合的方式,即促进地下部分生长,控制地上部分生长,延长马铃薯结果的盛期;同时这个阶段也是马铃薯需要水肥的高峰期,如果此时遇到高温干旱的天气,会影响块茎的大小和产量,需要尽早防旱。

其三,合理施肥。是否有充足的肥料供给马铃薯,会对其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施肥是要将有机肥作为主要肥料,化肥则是辅助性肥料,并且适当使用外根追肥的方式保证肥料充足。这是因为在马铃薯的生长中积肥的作用非常关键,使用量也非常高,经过腐熟的农家肥可以直接使用,而后再适当地使用一些化肥。在施肥前需要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以便保证用肥的合理性。第1次追肥的时间在出苗率达到70%~80%的时候开始,按照施肥计划,这个阶段追肥的磷肥大约为总量的5%、氮肥大约是总量的20%、钾肥大约是总量的5%;一般在7~10 d之后进行第2次追肥,此时使用的磷肥大约为总量的10%、氮肥大约是总量的20%、钾肥大约是总量的10%;10~12 d之后进行第3次追肥,此时使用的磷肥大约为总量的15%、氮肥大约是总量的15%、钾肥大约是总量的20%[5]。施肥之前需要将复合肥、硫酸钾用水进行浸泡(12~20 h),而后将其与尿素混合、兑水,而后开始淋施。根据马铃薯的生长,还需要使用叶面肥。主要在幼苗期和结果时使用生多素,在膨大期主要使用鹏达素液、磷酸二氢钾。此外,块茎还需要与肥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为2~3 cm,这样可以保证薯块健康,避免受损。

其四,合理灌溉。灌溉作业主要按播种期和开花期。土壤的含水量为70%~75%,才能满足马铃薯成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出苗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水分的需求量不高,灌溉次数可以适当减少,但在出现花蕾、开始开花的阶段需要加大灌溉量和次数,土壤含水量不低于80%。

其五,加强病虫害防治。蚜虫、块茎蛾、病毒病、晚疫病等都是对马铃薯产生严重影响的病虫害,需要及时进行预防、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等。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和容易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苗期之前需要将浅叶蝇、蚜虫、菜青虫以及霜霉病等作为防治的重点;霜霉病是花蕾期防治的重点;初花期则需要将菌核病作为防治的重点;蚜虫是结荚期需要防治的重点。在用药时,要使用低毒、高效且残留较少的药物。

2.5 收获

地上部分的秧棵还没有枯萎时马铃薯就已经成熟了,但此时马铃薯的皮比较嫩,如果没有特别注意容易造成破皮,这种容易造成感染,且破皮的地方也会变褐,马铃薯的外观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其商品性质就会降低。因此,在这个阶段收获时需要特别注意。也可以在收获的前7~10 d左右,同时需要将地上的秧棵清理掉,地下的块茎继续成熟,促使表皮木栓化,此时再收获就不会轻易地造成破皮。此外,在收获中,人工捡拾的马铃薯需要放置小堆,在田间完成晾晒;在捡拾过程中将马铃薯分级,患病的、破损的马铃薯单独放置。经过1~2 d的晾晒后,将马铃薯运输到贮藏地,保证良好的遮阴、通风和干燥效果。有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在收获马铃薯之后采取土埋方式进行假贮,避免块茎遇见阳光后变成绿色。

3 结语

目前,人们的主食除了谷类食物外,马铃薯也是人们的主食之一,食用的主要部分是植物地下块茎的部分,马铃薯在全世界的种植都非常广泛,品种更是多达数千个。因为马铃薯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种植,但是对气候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在湿热的条件下种植马铃薯,虽然同样能够生长,但是品种会在第一代之后开始退化,需要经常引进新的品种。结合马铃薯的特点和生长习性,探索其高产种植技术时,需要考虑这一点,从土地的选择和处理、种子的选择和处理、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优化种植技术,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朋朋.马铃薯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13):32-34.

[2] 张彬彬,魏雅雯.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粮食,2023(8):70-72.

[3] 郭启琼.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4,42(5):67-69.

[4] 刘珍.马铃薯提质增效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4,42(5):58-60.

[5] 骆招弟,张粉萍,张弩.甘谷县山旱地不同品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0):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