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菊粮复合种植模式调研报告
2024-09-11苏勇吴雄鹏叶正
摘要:为解决山区稳定粮食生产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矛盾问题,黄山市在推广菊粮复合种植模式时取得成功。本调研报告介绍了该模式的背景、技术、特点、优势,并针对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给菊粮复合种植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菊花;复合种植;问题;建议
菊花属药食同源类中药材,是黄山市重要的名优特产,其中黄山贡菊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国家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山多田地少,为解决山区普遍存在的发展经济作物耕地面积不足问题,该黄山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耕作方式,2022年开展了17 hm2菊花玉米复合种植试验,试验表明,菊花和玉米实现了同步丰收,具有良好的提质增效促增收效果。2023年,该市大力推广菊花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发展种植面积467 hm2,得到了广大菊农的认可。同年,该模式技术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列入种植业主推技术进行全省推广。为深入了解该模式情况,为全面推广提供依据,对此笔者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就该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1 模式类型
调研发现,生产中采取的复合种植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菊花+鲜食玉米(早或晚)”模式。鲜食玉米属于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市场欢迎。具体为:菊花3—4月份种植,10月份下旬—11月份采收。鲜食玉米4月份中下旬或7月份种植,6月份下旬或9—10月份上旬收获,增收1 000元/667 m2。
另一种是“菊花+毛豆+饲料玉米”模式。豆类是植物性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重要油料作物。具体为:菊花3—4月种植,10月份下旬至11月
份采收。毛豆4月种植,6月采收,增收600元/667 m2。
饲料玉米7月种植,10月中旬收获,增收700元/667 m2。
亦有单独采用“菊花+毛豆”“菊花+饲料玉米”
模式。
2 栽培技术
2.1 选地整地
菊花种植地应选在空气、水源、土壤无污染,土壤肥沃、土层疏松、排水良好,海拔在300~600 m的地块。黏地、低洼地、盐碱地不宜种植,尽量避免连年种植[1],若连作需前茬菊花无严重病虫害疫情发生。种植前将地深翻25~30 cm,提升土壤通透性,降低虫口基数。结合整地施入饼肥、腐熟农家肥等有机肥料20~25 t/hm2,翻入土中作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增温能力。然后起垄作畦,畦高20~25 cm,畦宽80~100 cm,沟宽30~40 cm,以便于田间管理和调节土壤中水、气、热之间平衡。
2.2 品种选择
菊花尽量选择脱毒苗[2],或选择上一年生产期间生长发育健壮、花多均匀、无病虫害或病虫害轻发的优良植株留种,来年进行扦插或分株繁育的菊苗,以此保证菊花产量和质量。鲜食玉米选择早熟优质且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如黄山黑糯玉米。饲料玉米优先选择高产、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如济单7号、丰乐21。毛豆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的早中熟品种,如“沪宁95-1”、“早春一号”。
2.3 适时移栽
菊花一般在3~4月选择阴天或雨前移栽,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株高12~20 cm、须根系发达的菊苗栽种,适宜密度控制在2 500株/667 m2左右,栽培时遵循“穴大根舒,不窝根不吊空,扶正打实”原则[3];移栽时可将顶芽摘除,减少养分消耗,栽后要浇透定根水,提高成活率。鲜食玉米在4月中下旬或7月种植,每畦1行,同一方向同侧种植,利于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适宜密度控制在1 000株/667 m2左右。毛豆一般在
4月点播,每穴2~3粒,确保一次性出苗,适宜密度控制在2 500株/667 m2左右。饲料玉米一般在7月种植,每畦2行、两侧交叉种植,或每畦1行、单侧种植,适宜密度控制在1 000株/667 m2左右。
2.4 田间管理
菊花套种玉米或毛豆共生期间,玉米或毛豆对水肥要求不严,不需要单独施肥,对玉米或毛豆的管理随菊花即可,在田间以菊花的栽培管理为主。菊花生长期一般要进行4~5次中耕除草,中后期要培土壅根、扦插竹签,利于保护根系和防止倒伏;在梅雨季节特别注意清沟沥水、排涝防渍,防止烂根、根腐病发生。菊花生长期需肥量大,应按照“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4]原则及时补充肥力,氮、磷、钾肥料合理搭配施用。菊花生长期需进行1~3次打顶[5],促进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增加分枝数,打顶均应选择晴天无露水时进行。还应对过密枝、病虫枝、细弱枝等进行修剪。
2.5 病虫害防治
菊花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霜霉病、根腐病、蚜虫、大青叶蝉、斜纹夜蛾、蛴螬等[6-7],玉米病虫害主要有螟虫、大斑病、锈病、根腐病、蛴螬等[8],毛豆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豆荚螟、蚜虫等[9-10]。病虫害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使用黄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适时、科学、合理地开展化学防治,扩大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使用。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量,严禁使用高毒违禁农药。同时,加强对病虫害监测,一旦发现有虫害发生,要及时抓住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力求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模式分析
3.1 有利于提高菊花品质
菊花、玉米两种作物高度不同,栽种位置也相互错开,不但不影响菊花采光需要,采收前的玉米植株还对菊花具有遮阴效果,可减轻强光对菊花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提高菊花的生长质量和产量。此外,复合种植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能有效解决连作带来的负面作用[11],
提高菊花抗病力,减轻霜霉病、褐斑病、蚜虫等病虫害发生程度。试验表明,采取复合种植模式的病虫害防治次数较菊花净作减少2~3次,这不仅降低了菊花生产成本,也提升了菊花品质。
3.2 有利于土壤水肥管理
玉米或毛豆秸秆还田覆盖,以及毛豆苗覆盖裸露地面,都具有防草保湿抗旱的作用,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避免土壤板结。此外,歙县、休宁县等地菊农反映,菊花种植地因多年施肥出现富营养化,而菊花产量并没有因此而提升,井玉丹等[12]也报道了休宁、歙县、徽州区、黄山区所有菊花品种N、P2O5和K2O施用量都大幅度高于推荐量,孙虎[13]报道了过量施肥反而会降低黄山贡菊产量和品质。通过采取套种模式,可吸收菊花地中过剩的营养元素,缓解菊花连年种植出现的肥料积累问题,改善土壤环境。套种毛豆还会产生一部分根瘤菌,吸收并固定土壤和空气中的氮元素,提升土壤肥力,形成用地养地良性循环。
3.3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菊粮套种模式对菊花产量基本没有影响,整体增加的物料投入成本较少,获得收益较好,既增加菊农收入,又在不影响菊花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优质玉米、毛豆的供给,实现“一亩地双收益”。其中,套种鲜食玉米,获得收益1 000元/667 m2,增加种子投入
20元/667 m2,晚熟鲜食玉米植株可代替部分竹签节省竹签成本投入50元/667 m2,扣除物料投入成本后每667 m2可增收980~1 030元。套种毛豆和饲料玉米,获得收益1 300元/667 m2,增加种子、肥料、农药投入
195元/667 m2,饲料玉米植株可代替部分竹签节省竹签成本投入50元/667 m2,扣除物料投入成本后可增收1 155元/667 m2。
4 存在问题
4.1 关键技术落实不够到位
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种植户依靠经验进行种植,存在套种密度过低或过高问题,没有达到规范、高产的要求;部分家庭农场因经营范围广,对菊粮复合种植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管理较为粗放;部分种植户第一次利用撂荒地开展菊粮复合种植,因缺乏经验和技术指导,存在不科学施肥情况。
4.2 技术支撑力度还不足
开展菊花与玉米等粮油作物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时间较短,套种种类、时间、密度,以及科学施肥、用药需要持续总结完善,不同复合种植模式对菊花产量、品质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鲜食玉米品种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筛选,将菊花与豆类套种模式换成间作模式是否更好等。
4.3 推广应用力度不大
一方面,黄山市菊花种植仍然是以农民自发为主,部分农户担心套种会影响菊花的生长和产量,同时囿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限制,菊粮复合种植目前只局限于小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政策支持较弱,目前只有市级将“菊粮”套种纳入支持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奖补范围、歙县2023年将菊花玉米套种纳入“多种粮、种好粮”奖补范围,除此之外,如休宁县、徽州区等菊花主产区未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5 推广建议
5.1 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集成,统筹利用相关涉农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加强对相关激励政策的宣传,充分调动种植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适度规模化发展。
5.2 强化技术培训
将菊粮复合种植技术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农业合作社社员培训内容,宣讲复合种植优势、技术要点,让农民充分理解和掌握技术,同时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技术骨干队伍,补齐基层技术服务短板。农技推广单位成立技术服务小组,重点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加强实地技术指导,提高种植主体种植管理技术水平。
5.3 深化技术研究
依托安徽歙县贡菊科技小院、歙县霜蕊菊花研究所等平台,深入开展菊粮复合种植模式技术研究,弄清套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套种对菊花产量品质影响等关键问题,集成菊粮套种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
5.4 加强示范引领
在菊花种植重点乡镇建立菊粮套种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实际效果引导种植水平高、工作积极性强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开展示范应用。充分发挥菊花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采取“公司+村集体(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订单生产”等模式建立菊粮套种示范片,不断扩大菊粮复合种植规模。
6 结论
通过调研分析,菊粮复合种植模式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不但能把耕地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复种指数,有效化解“粮经争地”难题,还能显著提升菊花品质和亩均收益,带动群众增收。该模式既适合一家一户,更适宜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有利于扩大菊花种植面积,实现规模效益;也可以提高菊花生产抗风险能力,弥补单一菊花种植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问题,是一种具有高产出、可持续、低风险优势,集种养结合、合理轮作和绿色增效于一体的创新型种植模式,适合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胜伟.黄山贡菊大田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2):38-39+44.
[2] 邵秀芳.皖南山区玉米贡菊立体种植技术[J].园艺与种苗,2023,43(7):78-79+90.
[3] 汪树人,胡玉坤,胡华英.黄山贡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0(6):51-52.
[4] 胡丹青,汪诗华,张微,等.浙西山区贡菊套种玉米模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5):329-331.
[5] 程春雪.黄山贡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118.
[6] 洪利平.黄山贡菊发展前景及其种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53-54.
[7] 程立光.黄山贡菊虫害发生概况及生态防治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3):115-118.
[8] 汪立平,任向东.黄山市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3(16):36-39.
[9] 许小龙.黄山地区毛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82+84.
[10] 韩群营,李满娣,姚莉菊等.鲜食毛豆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绿色防控技术[J].长江蔬菜,2015(3):53-55.
[11] 何雅祺,王鑫鑫,张弛,等.间作、套种模式在中药材栽培中的效应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21,37(4):1077-1083.
[12] 井玉丹,汪霄,裴欢,等.安徽省菊花主栽区域施肥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22):154-157.
[13] 孙虎.施肥对黄山贡菊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13(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