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麦高产增产的有效措施

2024-09-11胡德丽

新农民 2024年23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在粮食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关系着人们粮食来源的稳定性。通过促进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满足现今社会对小麦的需求。实现小麦高产种植的渠道则是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同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小麦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基于小麦种植现状,本文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与相应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科学的手段达到小麦高产增产的效果,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现阶段,小麦作物的高产种植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实现其高产种植,能够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更加稳固的保障。因为小麦作物从种植到生产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小麦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受到了影响,甚至会降低农民的整体经济收益。只有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手段,才能够让小麦作物以更加健康的状态成长。这样就能够在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的同时,从根源上解决小麦作物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一举措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并降低农民种植小麦作物的经济风险。

1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1 选地与整地

种植区域的选择会对小麦整体的生长情况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仅包括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还包括土壤的存水能力等方面,还有一些土壤肥沃的地区更有利于小麦的高产。农民在选地时,应优先选择光照充足,且通风排水良好的区域,这一类区域的气候更加适宜小麦的生长。因为小麦比较适合种植在气温20℃,湿度70%左右的地区。像种植过玉米或大豆的土壤,并不适合用来种植小麦。在选好土地后,还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善土壤的环境,运用合理的手段进行整地。若土地的结构过于紧凑,土壤中含氧量较少,便可以通过翻耕的方式松动土层,提高土壤中的含氧成分。若土地的营养成分不足,可以在土壤中施加化肥或农家肥,丰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注意在整地的过程中,应保证其达到“透、深、实、足、平”五项标准。并在土壤中设置沟厢,以达到沟沟相通的效果。

1.2 种子处理

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确保能够让种子以最佳的状态种植到土壤中,为后续的高产奠定基础。种子处理的步骤如下:(1)选种。在选择种子时,需要优先选择没有病虫和杂质,且籽粒大且饱满的种子,这一类种子的发芽率较高。

(2)晒种。在播种前2 d进行晒种,能够进一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3)拌种。为了提高种子自身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化学药剂保种的方式。将种子与奥拜瑞、多效唑等药剂进行混合,有效预防病虫。

1.3 播种方式

对于小麦作物来说,在播种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情况进行播种,这也需要播种人员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播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播种的时机,还需注意播种的深度。要确保达到合理种植的效果。小麦播种的时期主要分为两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品种。冬性品种的小麦适合早播,春性品种适合种植晚播。种植的深度也需要结合小麦的品种与土壤的实际情况,生长力较强的品种与土层松动的区域,便可以适量深播。

1.4 水awQWHZNPuN4iTXgaxAtxmw==肥管理

水肥管理属于小麦种植后,能否茁壮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想要小麦实现高产,就必须吸收充足的水分与养分。对于水分方面的管理,应确保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湿度保持在70%以上,并且由于小麦植株的根系较浅,需要经常对其进行浇水,以免影响小麦的生长速度。对于养分方面,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取足够的氮、磷、钾,种植户可以通过有机肥满足小麦这一方面的需求。但是在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以免肥料施加过多出现烧苗等情况。农民在进行肥料管理时,可以遵循“增磷、控氮、补钾”的原则,确保施肥的合理性。目前较为常用的施肥方法是:先对土壤施加足够的农家肥,将其翻压入底,后续再施加化肥[1]。

1.5 田间管理

在做好水肥管理后,还需进行田间管理。田间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清理田沟。在播种后,需要及时清理土壤四周的沟渠,确保当土壤中出现存水过多的情况时,能够及时排出。(2)查苗补缺。在播种的过程中,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设备原因,比较容易出现缺苗的情况。出苗后便可以发现,此时就可以及时对其进行补种补苗。(3)杂草清理。田间中若出现过量的杂草,就要立即进行清除,避免杂草与小麦植株争夺养分。在除草时,可以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化学除草的方式。选择的化学药剂不应过于激烈,以免对小麦本身产生影响。

1.6 适宜收割

收割期的选择属于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环节,收割过早容易导致小麦生长不足,出现产量与品质下降的情况。而收割过晚则容易导致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小麦内部的淀粉含量减少,品质便会随之降低。在收割时,农民需要结合小麦的生长状态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1.7 合理晾晒与贮藏

在将小麦收割后,后续的晾晒与贮藏工作也会影响到小麦的品质。若晾晒与贮藏步骤不合理,很容易导致小麦发生霉变或遭受虫害的情况。因此,在晾晒时,需要尽量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将小麦中的水分晒干。晾晒过后则需要将小麦放在干燥的位置,并保证其通风性,以免小麦受潮。

2 小麦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受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也呈早发、重发态势,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做好小麦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全面推进小麦秋播药剂拌种,不仅可以高效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还可有效控制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秋季发生危害,显著降低来年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也可减轻小麦在生长中后期防治压力,是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的重要措施。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5种。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属于一种健康的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技术不会对小麦作物本身产生影响,并且十分符合大部分地区的防治要求。其原理是通过合理的轮作、间作、耕作等措施,可以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其繁殖概率。施肥、浇水等措施,可以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病能力。农业防治中最常见的防治手段如下:(1)选择优良品种。通过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从而降低小麦发生病菌感染的概率。目前我国对于小麦品种的研发从未间断,可供农民选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农民可以选择优势的品种。(2)深耕灭茬。这种防治手段比较适用于收割小麦后,对土壤进行统一的深耕。这一措施能够有效清除土壤中存在的虫卵,为后续的种植奠定基础。在深耕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能够达到防治效果,可以优先选择圆盘耙地方式,能够将许多地下害虫清理干净。(3)运用科学技术。目前我国能够运用于农业的科学技术有很多,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实现病害测报,能够及时发现小麦存在的病虫害,尽量将病虫害扼杀在发病初期。具体的应用措施有:安装病虫害监测设备,一旦设备发现异常,农民就要立即上报,并在控制发病指挥中心的指导下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利于实现病虫害的精准防治。

2.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又被称为人工防治,通过人工的防治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这种防治效率虽低,但是十分适用于小范围的病虫害防治,且不需要农民承受过多的经济压力。目前主要采用的物理防治手段有:(1)杀虫灯。农民通过购买黑光灯,将其安放在田间,利用虫子的趋光性消灭害虫。现阶段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杀虫灯是立杆式太阳能杀虫灯,这种杀虫灯比较方便,能够在达到良好杀虫效果的同时,降低农民的劳动力,且这种杀虫灯运用的太阳能原理,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属于农民的最优选择。(2)清理病株。农民若发现田间存在受病虫害侵袭严重的小麦植株,且无法通过防治手段将病虫害消除,则需人为将其拔除,避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拔除的病株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销毁,不能将其随意丢弃。同时也需要对田间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以免病虫害清理不彻底。(3)控制肥料用量。这种物理防治手段主要针对小麦发生白粉病的情况,可以通过控制氮肥的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降低小麦植株出现病虫害的概率。其防治的原理便是通过及时为小麦补充养分,防止因养分流失,导致小麦植株自身性能下降的情况,这种防治手段还能够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2]。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属于小麦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重要防治手段之一,采用这种防治技术,能够达到无公害防治的效果。这一防治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小麦产生病虫害的天敌控制病虫害的传播。能够用于防治小麦病虫害的生物有以下三方面:(1)微生物。微生物农药和苏云杆菌等都能够用来防治小麦病虫害,最主要应用于小麦的螟虫防治,能够消灭病虫害。(2)瓢虫。通过引进瓢虫,能够有效防止小麦发生蚜虫这一虫害的概率。农民需要密切关注小麦的生长情况,一旦其叶片出现发黄或畸形的情况,应立即引入瓢虫,从而控制蚜虫的数量。吸引瓢虫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在田间用麻线或铁丝网绑几颗松果,瓢虫就会被吸引过来。(3)食蚜蝇。这一生物也属于蚜虫的天敌,能够有效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并且这一生物可以采用人工养殖的方式,能够及时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在人工养殖食蚜蝇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喂养的饲料的控制与交配问题,就能够实现大规模的饲养。

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与以上几种防治技术相比,防治效果较好。但若是运用不当,很容易对小麦本身造成影响。农民在运用这种防治手段进行防治时,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确保能够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包括药剂的使用时间与方法,都会影响到防治的实际效果,具体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能够应用于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化学药剂有:(1)大功牛噻虫嗪颗粒剂。这一药剂适用于防治蚜虫。这种虫害会严重影响到小麦幼苗的生长,导致叶子变黄、生长缓慢。通过采用浓度为25%的大功牛噻虫嗪颗粒剂或将其与高效氯氟氰菊酯5%的瑞功(微乳剂)混合方式,喷洒于田中,达到防治的效果。(2)拿敌稳。这一药剂适合防治小麦纹枯病,通过将这一药剂与水进行混合,采用喷雾的形式将其喷洒到田间。(3)氯虫苯甲酰胺。这一药剂适合防治小麦吸浆虫,可确保达到根治的效果。该药剂需要确保残留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4)吡虫啉。通过这种化学药剂,能够有效防治小麦蚜虫。小麦蚜虫一般出现在小麦的孕穗期或灌浆期,若运用这一化学药剂,可以将其制作成溶液,采用喷雾的防治达到防治的效果。(5)麦甜。麦甜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采用喷雾进行防治。尽量选择在天气良好,且不是阴雨或高温的天气喷洒。

2.5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指结合以上几种不同的防治手段,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理想效果。比较适用于综合防治的小麦病虫害有:(1)胞囊线虫病。当小麦出现胞囊线虫病时,这一病症会导致小麦幼苗生长缓慢,根部的分叉增加,后期也会出现寄生处根侧鼓包的情况。想要对这一类病害进行防治,还需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的方式。在最初播种小麦时,便采用轮作的方式。将小麦和其他的禾谷类作物隔年种植。后续再使用专门的杀线虫药剂熏蒸土地,将土壤中存在的病菌消灭。(2)小麦蚜虫是小麦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及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各麦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麦类和其他禾本科作物,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防治方法是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的方法。先将田间杂草等杂质清理干净,再在发生期间,定期喷洒有效药剂,掌握喷洒时机和剂量,以及适当调整施肥量和排水条件等都能有效地控制小麦蚜虫的繁殖和危害。(3)小麦红蜘蛛。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性很大的昆虫,常危害小麦、大麦、豌豆等农作物。春秋两季危害麦苗。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生存适温为15~20℃,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麦圆蜘蛛多在早上的8点或9点以前和下午的4点或5点以后活动,且其不耐干旱,生活适温8~15℃,适宜湿度在80%以上。遇大风则多隐藏在麦丛下部。防治方法可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3]。

综上所述,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手段,能够让小麦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并消除各类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小麦作物综合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农业面临新时代发展做出的必然举措,能够满足这一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农业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受到种植技术单一等方面的限制。并且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用于农业技术的手段也会越来越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真正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蕊.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3(2):95-96.

[2] 江冉.绿色高产技术在曹县优质小麦栽培中的集成应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5):55-56.

[3] 赵扬扬.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2023(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