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研究
2024-09-11张巧荣
摘要:本文研究了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的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利用现状、灌溉技术现状、节水措施现状、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增强农民节水意识等。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技术;节水技术
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生产所需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实现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的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1 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的重要性
良好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和有效的节水措施可以确保作物得到适量的水分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避免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改善作物的品质。通过优化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农业生产能够更加高效、可持续[1]。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的应用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干旱、涝灾等。科学地利用水资源和实施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减少作物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受到的伤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
续性。
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节约水资源成为当务之急。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的应用可以通过减少灌溉水量、改善灌水效率和采用节水灌溉设备等手段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还能够为其他行业和生态系统提供足够的水量,实现多方共赢。引入先进的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推广科学灌溉技术和培养农民的节水意识,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措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加强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和措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节约水资源,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短缺,灌溉用水效率低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挑战,尤其是在干旱地区或缺水地区。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农田灌溉所需的水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计。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广泛采用的洪水灌溉和地面灌溉通常会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渗漏,使得用水效率较低。同时,一些农田灌溉设施老化、管道漏水、设备效率低下等也导致了灌溉用水效率不高的情况。
2.2 灌溉方式陈旧,技术含量低
传统的灌溉方式如洪水灌溉和地面灌溉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水分蒸发和渗漏等损失导致用水效率较低。洪水灌溉中,水量大且喷洒范围广,易造成水分大面积蒸发和渗漏,浪费水资源;而地面灌溉则容易使土壤表层结构疏松,增加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的风险。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农田用水成本,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传统灌溉方式需要大量人工劳动,操作繁琐,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劳动强度和时间压力。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劳动成本,也限制了农田灌溉的效率和规模。此外,一些农田灌溉设施过于陈旧,技术含量低,如老化的灌溉管道和效率低下的设备,导致整个灌溉系统运行效率不高、容易出现故障,并且维护成本较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2.3 农民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
部分农民对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认识不足,缺乏节水意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浪费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和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灌溉过程中往往没有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一些农民固守传统的灌溉方式,认为大量用水才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他们可能担心节水灌溉技术会降低作物产量,因此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灌溉方式。一些农民缺乏关于节水灌溉技术的知识,不了解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方法。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安装和操作节水灌溉设备,也不清楚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2.4 土壤盐碱化和排水问题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类和碱性物质过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浓度超过作物生长的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在灌溉过程中,如果水质不佳或者灌溉不当,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进而引发盐碱化问题。传统灌溉方式中,地面灌溉和洪水灌溉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排水问题主要指的是灌溉后土壤中的多余水分不能有效排出,导致土壤过湿或者积水,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呼吸。排水不畅还会导致土壤中氧气不足,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循环。在一些地区,排水不畅还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和土壤中盐分的浓缩,加剧土壤盐碱化问题。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加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系统是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通过定期对水资源进行评估和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基于科学数据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方案,有针对性地配置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灌溉制度是实现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的灌溉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权利义务,规范灌溉行为,加强对灌溉水量、水质和用水效率的监管。推动建立市场化的水资源交易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合理利用水资源[2]。采用现代化的精准灌溉技术是提高灌溉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应用滴灌、微喷灌等技术,实现对作物根部的精准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灌溉管理,根据实时数据调整灌溉水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是节约水资源的关键举措。包括土壤墒情监测、气象条件预测、作物需水量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灌溉水量,避免因过量灌溉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开展水肥一体化、植物生长调控等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资源污染和流失,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的水资源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共同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综合采取水资源监测评估、灌溉制度改革、精准灌溉、节水技术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推广新型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技术含量
第一,引进先进的滴灌和微喷灌技术可以实现对植物根部的精准供水,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这些技术可以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水量和土壤条件进行精确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第二,推广基于智能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灌溉技术能够通过智能设备,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等,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灌溉系统,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天气变化等因素调整灌溉量和频率,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第三,采用遥感技术辅助灌溉决策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植被生长情况等信息,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情况,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案,减少过量灌溉和缺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四,结合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将灌溉技术与其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相结合,实现全面的农业生产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精度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资源。第五,推进节水灌溉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对节水灌溉设施的研发力度,包括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土壤水分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同时推动这些技术设施在农田中的广泛应用。综合推广这些新型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含量,实现精准灌溉和节水效果,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政府、科研机构和农民也应共同努力,加大对新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整体水平。
3.3 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培训和讲座,农民可以直接学习到最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操作方法和效益。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有效地增强农民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采用新技术[3]。制作易懂的小册子、海报、宣传单页等宣传资料,能够帮助农民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操作指南、案例分析等内容。这些资料可以在农民日常生活中进行广泛传播,便于农民学习和参考。在农村建立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基地,可以让农民亲身感受到先进技术的效果,并通过实地演示和体验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采用意愿。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开展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报道和普及知识,可以提高农民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这种方式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学习到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比赛,设立奖项和奖励,可以激发农民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推动节水意识的提升。通过竞赛和奖励机制,可以让农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节水灌溉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通过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站合作,将节水灌溉技术纳入其服务内容,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种合作方式能够让农民更便利地获取到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宣传,提高他们对农田水利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节水、增产、增收的目标。
3.4 使用合理的灌溉技术改善排水系统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灌溉技术是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关键。不同的灌溉技术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例如,滴灌和喷灌等局部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大面积的水流失,降低土壤中盐分浓度;而表面灌溉和淋溶灌溉则会使水分浸泡到土壤深处,导致盐分上升。因此,在选择灌溉技术时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助于稳定土壤结构,减缓盐碱化进程。同时,定期进行土壤改良,如添加有机物质、石灰等,有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盐分积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度施肥和不当施肥也会引起土壤盐碱化[4]。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并根据作物的需求进行科学施肥。修建排水沟、设置排水管道、疏通排水渠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排水情况,避免土壤过湿或积水,减轻土壤盐碱化的风险;同时,可以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或者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提高排水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排水系统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情况,合理规划排水设施。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方式,可以调节作物的种植结构,减少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消耗,降低土壤盐碱化的可能性。轮作和间作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并且有利于防止土壤中的病虫害和杂草的滋生。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重轮作和间作的实践[5]。定期对土壤盐碱化和排水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土壤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和合理耕作,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土壤盐碱化和排水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对土壤、水质和大气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结语
通过合理的灌溉技术、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改善排水系统、科学轮作和间作,以及加强监测和管理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土壤盐碱化和排水问题。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要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农民、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与支持。农民应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投入,科研机构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指导。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农田水利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产能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建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1(4):157-158.
[2] 高彦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7):150-153.
[3] 张丽珠.农田水利灌溉的模式及节水技术研究——评《农田水利基础理论与应用》[J].人民黄河,2023,45(3):I0006.
[4] 孙永中.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250(10):142-143.
[5] 聂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研究[J].农家参谋,2022,743(20):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