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持续深化央地合作的对策研究

2024-09-11齐洪华

北方经济 2024年7期

摘 要:央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和贡献者,当前,持续深化央地合作,是东北地区引育壮大新动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是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抓手。建议央地双方都要做好统筹规划、坚持市场化原则、做好后期磨合工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实现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合作方式,实现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合作效能,实现共赢发展。

关键词:央地合作 东北地区 融合发展 协同发展 共赢发展

央地合作,就是要将央企的优势和地方的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在产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1+1>2”的效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曾就央地合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驻省央企要积极与地方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带动地方发展配套产业,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关于央地合作他再次强调:“要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央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深化央地合作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发展蕴含着央企的巨大贡献,在东北地区奋力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时刻,深化与央企合作,既是壮大经济规模、引育新动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优化产业布局、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东北地区应积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引领,持续深化央地合作,与央企共谱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共赢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全面振兴新局面。

一、东北地区央地合作的历史渊源

东北地区与央企之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156项援建工程中安排在东北地区的就有58项,占全国重点项目的37%,其中24项落户辽宁省、12项落户吉林省、22项落户黑龙江省。这些工程主要是能源、冶金、机械等基础工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落户辽宁省的24项工程中包括煤炭工业8项、石油1项、电力3项、钢铁2项、有色金属3项、机械4项、军工3项①,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飞机修理厂、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鞍山钢铁公司、渤海造船厂等企业都是这一时期所建。这一时期所建的许多企业后来都成为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影响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的龙头,在他们的带动下,东北的工业门类不断丰富、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增多。如今享誉全国的沈阳机床、中航沈飞、鞍钢集团等都是这些企业沿革而来,他们不仅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担负着多项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使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央加大对东北地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许多央企要么诞生在东北,要么为建设东北而来。例如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为了建设辽宁省的铁路网而来到辽宁省,最后留在了沈阳市,参建了沈阳市的地铁及轨道交通工程;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东北分公司,承揽了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大连地铁4号线、沈阳桃仙机场等建设工程;三峡集团在大连太平湾成功打造我国北方首个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园、在庄河成功建设了东北地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全面深化在东北地区的业务布局,聚焦大交通、大城市和江河湖海领域,建设了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中交营口LNG接收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这些企业、项目为东北地区的铁路、公路、水利、工业等方面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为东北地区创造了巨大的GDP、税收收入和就业岗位,并带动东北地区相关产业及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当前东北地区央地合作发展情况

当前东北三省一区正积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深化与央企合作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努力以健全的工作机制、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央地合作项目快速落地开花结果。一是广泛搭建合作平台,通过召开座谈会、博览会、招商会等形式,为央企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及各类企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合作机会;二是不断优化工作机制,以“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规划对接、服务督导、政策信息共享、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全方位优化项目管理,提高合作质量和效率;三是持续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以优质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央地合作项目落户东北。

在国务院国资委和东北地方政府的合力推动下,东北地区的央地合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呈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2023年3月份在北京市举行的辽宁省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70余家央企参会,辽宁省政府与航天科工、中国中化等8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沈阳、大连等市共签约央地合作项目25个,央企计划投资总额超过2900亿元①;2023年4月份,“深化央地合作,以数字化转型引领吉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长春市召开,吉林省8家建筑业企业与8家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双方将共同搭建共建、共享、共赢的业务合作平台,共同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合作②;2023年6月份,东北三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在沈阳市联合主办了“国资央企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60家央企参会,签约项目111个,涵盖工业、农业、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总投资5011.3亿元③,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谭作钧在座谈会上提出,国务院国资委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央企深化与东北地区的合作,为双方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和更好服务,共同打造合作发展新高地。可以预见,在央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央地合作项目将落户东北,开启东北地区央地合作新篇章,全面助推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东北地区的央地合作可以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共赢之约。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及子企业实现利润 3136.9亿元,同比增长7.2%,在央企的助力下,东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呈增长态势,以辽宁省为例,2023年前5个月,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42.8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这是“十三五”以来全省投资增速连续3个统计周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东北地区已经成为吸引央企投资的高地,仍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23年末,辽宁省与央企合作重点项目已达到156个,总投资1.3万亿元,156个重点项目中,超100亿元项目31个,超50亿元项目68个,这些央地合作项目将为辽宁今后几年投资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①。

当前东北地区的央地合作,微观来看,有利于充分发挥央企龙头作用,深度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推进央地企业在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有效衔接;宏观来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在东北地区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而且有利于东北地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补齐建强重点产业链条,更好发挥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的作用。

三、东北地区深化央地合作的实践要求

(一)做好统筹规划,避免无序竞争

央企和地方国企,目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分散、主业不突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以及各自内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竞争、无序竞争等问题。因此,围绕主业、产业链条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势在必行,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东北地区央地双方积极推进战略性重组整合,破解难题、共谋发展。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比如鞍钢集团(央企)重组本钢集团(地方国企),破解了长期存在的同质竞争问题,提升了钢铁产业的集中度,重组之后,鞍钢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②;招商局集团主导完成大连港、营口港、盘锦港、绥中港等港口整合工作,破解无序竞争问题,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升港口综合效益。东北地区各省市应积极相互配合,做好统筹规划,做到整个东北地区一盘棋,以央地合作为契机,有效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组织结构、新的发展格局,逐步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避免无序竞争。

(二)坚持市场化原则,避免“拉郎配”

当前的央地合作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的央地合作大多出于政治任务而非市场选择,大多是强弱组合、助企抒困,而当前的央地合作是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针对性招商、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实现优化组合、强强联手、互利共赢。地方政府要分析自身优劣势,明确与央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增加税收,还是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性变革,据此给出相应的合作政策,才能匹配到更适合的“搭档”;央企也应在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中积极聚焦主业,扩大有效投资,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提升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本领。因此,当前央地“双向奔赴”的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化原则,找准双方合作的契合点,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逐步打破企业边界,推进专业化整合,真正做到央地双方携手共进。

(三)做好后期磨合工作,避免“一合了之”

央地合作签约落地只是第一步,后期磨合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央地双方都要边合作、边优化,根据实践动态调整合作方式、优化工作机制,使合作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效果,双方也都能在合作中不断成长壮大。地方政府要以更好地服务央地合作为宗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打破体制机制陈规,做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以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央企的长久青睐。此外,地方政府还应为央地合作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尤其是在缓解地方融资难题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政金企三方深化合作,充分发挥现代金融服务东北地区实体经济的作用,形成央地合作长效机制,激发出央企与地方的更大活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东北地区持续深化央地合作的对策建议

央企和东北三省一区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等重要部署,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新时代央地合作,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不断丰富合作方式、不断提升合作效能,携手并进共同开创全面振兴新局面。

(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实现融合发展

央企与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及企业应深度开展产业协作,围绕东北地区的重点产业链建设,积极开辟合作新空间、新场景,比如央地双方可以围绕重要产业链建设高品质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整合产业园或产业集聚区内资源,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研发平台或科创联盟,为聚产业、聚人气提供新引擎;通过联合新设企业、合资入股以及综合运用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各项政策,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除了开展产业协作之外,央地双方还应该深度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度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不断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度开展资本合作,链接更多外部资源,拓宽融资渠道,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央地双方通过开展产业协作、协同创新、资本合作等逐步形成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为东北地区实现振兴新突破集聚能量。

(二)不断丰富合作方式,实现协同发展

央企与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及企业可以通过深化项目资本融合加强合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合作、深化重大平台建设加强合作,不断丰富合作方式实现央地协同发展,并推动三省一区逐步形成规划协同、创新协力、企业互助的良好发展局面。要注意避免行政化倾向,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体制、项目落地机制,坚持边合作、边发展、边布局,始终把央地合作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放在首位,并根据合作效果不断优化合作的方式和路径。要全面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及其他各类社会力量,真正做到开放式合作,平等对待各类社会资本,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真正实现“1+1>2”的效应。

(三)不断提升合作效能,实现共赢发展

央企与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及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作效率和能级,实现互利共赢。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通过与央企合作,可以利用央企的品牌、技术以及市场等多方面优势资源,完成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延链强链等目标,从根本上改变“吃资源饭”、在产业链低端徘徊的被动局面;对于央企来说,通过与东北三省一区的深度合作,可以直接对接当地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振兴东北的政策红利以及东北地区在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借央地合作实现“优势拓展”,不断提升钢铁、稀土、煤炭、电力、新能源合作的技术层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企业社会贡献度和影响力,优化国有资本在东北地区布局,充分彰显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深化央地合作 吉林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OB/OL].金台资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4049575615947268&wfr=spider&for=pc,2023-04-24.

[2]总投资超5000亿元!国资央企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在沈阳召开[OB/OL].中国吉林网,http://news.cnjiwang.com/jwyc/202306/3739882.html,2023-06-25.

(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