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海市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现状及优势

2024-09-11王艳

北方经济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限塑令”到深入实施,可降解塑料已部分替代了传统塑料。本文主要探讨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概况、市场前景,分析了乌海市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所独有的优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可降解塑料 发展现状 产业优势 乌海市

传统塑料制品在食品封装、织物制造、住宅建设、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健康护理及休闲娱乐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伴随而来的是因大量消耗塑料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加剧及资源开发不可持续问题,已构成对生态环境及公众健康的严峻挑战,成为全球瞩目的主要环境问题。因此,开发可降解包装材料至关重要,此类新型材料有望从根本上应对“白色污染”带来的诸多挑战,展现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广阔前景。

一、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以及包装等领域中。据统计,中国每年塑料产量高达6000万吨至7000万吨,其中40%应用于塑料包装领域。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塑料包装的需求量继续增长。传统塑料存在对石化行业的依赖过重、废弃塑料处理成本高且回收率低以及降解能力弱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施“限塑令”,大力推动生物降解塑料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并积极推动塑料替代产品的使用,特别是在外卖、电商等新领域。根据最新政策,我国未来将继续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和使用范围,大力推广生物可降解材料。这一系列政策显示了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坚定决心和对可降解塑料产业的扶持(详见表1)。

二、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概况

可降解塑料是一种特殊的塑料,它在使用寿命期间内相对稳定。一旦超出其使用寿命或在自然环境下,这些塑料能够自我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达到环境保护与使用的双重目的。

(一)降解机理

可降解塑料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淀粉、光敏剂以及生物降解剂等特殊的添加剂来实现降解的,其作用是塑料在超过使用寿命后,性能开始逐步下降,从而使塑料的大分子链在自然环境下断裂为较小分子,最终以无毒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归自然,参与碳循环。可降解塑料主要分为3种类型:光降解材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同时具备光和生物降解性的双降解材料(详见表2)。

(二)生产技术类别

可降解塑料按原料来源分为石油基、生物基和煤基三大类。以天然气、石油等为原料生产的石油基可降解塑料,主要包括PBS、PBPT和PBPS等。其中,该种塑料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产能上占据优势地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采用农作物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以大大降低对石油等传统型能源的依赖,主要有PLA和PHA等类型。煤基可降解塑料主要有聚乙醇酸(PGA)。

三、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分析

在中国,尽管可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市场消费增长迅速。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可降解材料的产能就从23万吨跃升至45万吨,年均增速达到11.84%。到了2019年,产能更是增至62万吨,同比增长37.8%。到了2022年,我国PLA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的20.3万吨/年,接近全球总产能的一半。同时,PBAT/PBS类材料也增长强劲,新增产能34万吨,总产能达到71.4万吨/年,占全球比例高达73%。预计至2025年底,我国PLA项目将增至28个,形成185万吨/年的产能规模。与此同时,PBAT/PBS类项目也将达到50个,总产能规模更是跃升至400万吨/年。随着国内外环保政策的逐步推行、实施和完善,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在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及检测评价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步。全球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将继续稳定增长,我国将成为引领市场的先锋力量,届时,生产、销售及使用都将全面进入规模化阶段。

四、乌海市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优势

(一)资源优势独具魅力

乌海市矿产资源种类多且储量丰富,主要有石灰岩、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铁矿石等,其中煤炭总储量达25亿吨,石灰石远景储量200亿吨。值得一提的是,乌海市煤化工产业链比较完整,通过利用焦炉煤气、乙炔气等原料,构建了“煤—电—石灰石—电石—BDO—可降解材料”一体化产业链,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水平,也显著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凭借其先进技术和优良的资源条件,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潜力巨大。

(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乌海市位于“宁蒙陕甘”经济区域的核心位置和沿黄经济带的关键节点。不仅是东北、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更形成了包括低碳产业园、乌达工业园区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这些园区作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注于煤焦化工和氯碱化工的发展,使乌海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焦、氯碱两大化工基地。

(三)产业基础坚实稳固

围绕原煤、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乌海市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多个产业和多种产品的综合产业链。同时,乌海具备生产可降解材料的关键原料能力,如已形成5000万吨原煤开采能力和1763万吨焦炭(占自治区3成)、615万吨电石(占自治区4成)、60万吨甲醇产能,可延伸至“BDO-PBAT、BDO-PTMEG-氨纶、BDO-PBS/PBSA”等产业链条,实现从资源到高端产品的转化。同时还设定了从石灰石到氨纶布、再向环保产品转变的发展目标,致力于“限塑”后治理面源污染。

(四)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含4个工业园区,均被自治区认定为化工园区。目前,乌海在建的BDO一体化项目有5个,投资达566亿元。下游配套项目也有8个正在建设中。现已具备百万吨级BDO年产能,预计将有更多项目投产。致力于打造“BDO—锂电池溶剂、BDO—氨纶、BDO—医药中间体、BDO—可降解材料及工程塑料”四大链条产业体系,有望成为全球瞩目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五、建议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限塑令”的深入实施,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市未来我国发展的基本路径。可降解塑料研发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在禁塑、限塑政策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产业下游正在积极寻找传统塑料的替代品,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可降解塑料的市场格局以出口需求为主转向“国内消费+对外出口”的二元格局。然而,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成本远高于传统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虽然政策驱动下的市场前景充满希望,但市场可持续性仍然存在风险。

降低成本是可降解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完善可降解塑料产业的标准体系,积极在乌海市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试点成熟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并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技术路径,以支持可降解塑料产业的持续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加珍,许婷婷.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24(3):186-200.

[2]钱伯章,朱建芳.生物可降解塑料发展现状与前景[J].现代化工,2008(11):82-85+87.

[3]程昊,陈龙.天然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3,(6):205-213.

[4]于淑兰.可降解塑料分类及生产应用研究[J].山东化工,2022(12):138-140+143.

[5]王维.可降解塑料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23(6):10-14+20.

[6]张宏博,刘焦萍,赵苏杭,李壮,蒋元力.生物可降解塑料发展现状及展望[J].现代化工,2023(4):9-12+17.

[7]韩石磊,张付申.废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处理方法与发展趋势[J].中国环境科学,2023(8):6445-6464.

[8]朱亚凯,蔡文彬.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概述[J].塑料包装,2021(6):19-21.

[9]李军.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浅析[J].当代石油化工,2023(8):23-26+31.

(作者单位:乌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