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生成逻辑、实践路径及价值意蕴
2024-09-11贾迪郭燕
[摘 要]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是做好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工作的重要举措。基于提高党员素质、建构政党认同、凝聚人民力量的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将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以普及党史知识为目标充实建党纪念宣传话语、以建党纪念日为契机形成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文献、以建党纪念活动为载体活化党史学习教育方式的实践路径,推动自我革命的发展进程、形塑政党认同的历史记忆、凝聚国家建设的磅礴力量,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政治符号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4-0076-08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做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党史事件纪念工作”。“七一”建党纪念日是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革命节日,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因其和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连接性,成为伟大历史时间中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话语、形式、媒介、功能的研究成果迭出,呈现出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学理阐释愈加深刻等趋向。如陈金龙阐释了中共建党纪念基于政党品质、历史贡献、历史意识、国际视域建构的多维政党形象;俞祖华认为建党纪念话语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进程;赵付科分析总结出建党纪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等等。目前,各项研究中关于中共建党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交互过程的研究较少。事实上,建党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关联甚密,建党纪念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方式,党史学习教育也能借助建党纪念提质增效。1951年,中共中央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次高潮,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重要节庆活动的典范。研究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生成逻辑、实践路径及价值意蕴,对于新时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
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生成逻辑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的重要时刻,于全国范围内宣传党的三十年斗争历史以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及时而有效的重要举措。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系统筹划、有序推进,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建党三十周年纪念,回应了现实需要。
(一)建党纪念的肇始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重视建党纪念活动的宣传教育与政治动员功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是首次中共建党纪念活动。活动筹备过程中,米夫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对《关于中国的形势和中共的任务》的指示文件草案提出补充建议,其中特别强调要“精心准备并广泛开展一次纪念中共成立十五周年(1936年7月)的群众运动。在此日期之前出版一套中共党史论文集、烈士以及党和红军著名领导人的传记”。可见,中共建党纪念这一命题从提出就带有教育党员与动员群众的政治目标。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报告,指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将7月1日设定为中共建党纪念日由此提出。1939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明晰“‘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十八周年纪念日”。194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中共成立十九周年纪念》一文。文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经过十九年来的英勇艰苦奋斗,是长大了。虽然它还是年青的;可是它已经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虽然它是艰苦的;可是它在斗争火焰中受到了锻炼,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干部。虽然它是工人阶级先锋的组织;可是它团结了广大劳动群众与人民在自己的周围,它与中国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红色报刊在7月1日前后发表纪念文章。这在仪式上代表着,“七一”成为建党纪念的象征符号在党内得到广泛认可;在内容上,体现了建党纪念文章以书写党的奋斗历史为主;在功能上,彰显了建党纪念的党史学习教育作用。
1941年6月,《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发布,明确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并强调:“在党外要深入的宣传中共二十年来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历史。”“七一”一词被首次写进中共中央文件,标志着7月1日正式成为中共建党纪念日。此后,中共于7月1日开展建党纪念活动成为常态,党的奋斗历史则是基本的建党纪念话语。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现实需要。1951年,新中国在国际上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同时需要应对抗美援朝的巨大压力,在国内刚刚稳定了政治经济秩序,但尚处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困难之中。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是应对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一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吸纳了诸多新党员,到1951年4月,党员总数已从1949年9月的448万余人猛增至580万人。同时,发展党员工作上的疏漏致使许多觉悟不高,甚至思想落后的人,也被接收为党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党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不纯洁现象。而新党员完全达到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员,离不开党的历史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面对新的历史任务,面对“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更需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培养一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想信念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的党员干部。
二是普及党的历史,建构政党认同的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不仅需要抵抗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还要推翻国内尚存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相继推行的专制统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党的红色星火尚未照亮整片祖国大地。到解放战争时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党的历史是陌生的,对党的政治主张是不了解、不理解的,尤其国统区民众在国民党的迷惑宣传下对党的认知是模糊甚至负面的,对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不信任的。因此,必须针对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普及党的历史,以整合意识形态,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合理合法的执政地位。
三是凝聚人民力量,建设百业待举的新中国的需要。“中国经济,在八年日帝侵略及三年半蒋匪反人民战争中,遭受了敌伪及蒋匪军的抢劫掠夺与摧残破坏,损失极大。战后华北壮丁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一。华北、山东和东北的牲畜减少百分之三六。全国钢铁生产一九四九比一九四三减低了百分之九〇,煤的产量比一九四二年减低百分之五〇。铁道方面的破坏,更加厉害,解放时,全国几无一线可以通车。”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1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7%,苏联的9.1%,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全面回顾总结三十年来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彰显党的能力,展现党的品质,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工作筹备。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高规格的“逢十”建党纪念活动。只有提前进行缜密的安排,才能形成浩大的阵势、达到预期效果。1951年2月27日,《中央关于准备召集两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通知》将“党的三十周年纪念。讨论一天”列入议程,随后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筹备工作逐步有序展开。
4月1日,胡乔木就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办法要点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各大城市(北京在内)一律由市委召集群众性的庆祝会”,“庆祝会以热烈、严肃、朴素为原则”等建议,并强调宣传内容应着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胜利,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奋斗的伟大、光荣、正确,中国革命的目前形势和团结国际友人,团结全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的必要,整党的必要”。这表明,在工作筹备之初,中央便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重要内容。
5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出台关于纪念党的三十周年办法的规定,要求“应当将党的三十周年纪念,形成以党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从6月初旬起陆续在党的支部中和劳动群众中进行党的历史的宣传,从6月中旬起大量刊登对党史的各种回忆。6月21日,毛泽东对胡乔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文中几处提法的请示信进行了批注。如胡乔木提出困惑:“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人数各说都是十三人,惟李达说是十二人,理由是包惠僧非代表。两说不知孰是?”毛泽东批注:“是十二人。”这体现出筹备工作的认真与细致,党史研究的严谨与科学。
6月29日,《人民日报》着重强调了纪念党的三十周年应当学习党的历史,肯定了党的宣传力量“都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目前宣传的主要内容。这是适合广大党员以及党外群众的需要的”,并指出只有深切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群众同人民的敌人作斗争、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的历史,熟悉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规律,才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远大前途的认识,增强对中国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信心”。综上,党史学习教育在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正式拉开前得到了充分的筹备,而展示党的历史以团结教育党员群众是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实践路径
“每一个觉悟的社会主义者都说,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将党史学习教育话语的科学性及说服力,建党纪念活动的灵活性及感染力有机结合,是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显著特点,也是教育党员、动员群众的最佳组合之一。
(一)建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纪念话语。在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中,为了普及党史常识、增强向心力、赓续红色血脉,党史学习教育主要围绕厘清历史主线、总结党的历史贡献和传承党的奋斗精神展开。
第一,厘清党的历史主线。中国共产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红色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其背后深蕴的是历史内在的有机的连续性,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主线。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中的历史叙事侧重于把握党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帮助人们形成对党史的整体性认知。《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即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由胡乔木起草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系统概述党史的著作,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革命斗争历程,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是此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权威教材。同时,中央至地方的各级报刊也大量刊发了描绘党革命奋斗历程的文章。纲要性的党史文本关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和历史的根本走向,促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党史发展框架。
第二,总结党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刘少奇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荣、最正确的党,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一定能完成今后更艰苦、更伟大、更光荣的革命任务。宣传话语中,一方面,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讲清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也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各界根据历史事实正确评定的。例如,班禅额尔德尼在祝贺中国共产党诞生三十周年的电文中言辞恳切:“我们饮水思源,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许广平歌颂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妇女解放!”另一方面,阐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延续革命斗争,如肃清匪患、克服灾荒、统一财政、推广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开民主建政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开展了切实有效的工作。例如,习仲勋总结道,西北解放后,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西北的面貌是大大地改变了。各民族、各革命阶级和各方面的人们都已经深刻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落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能够为人民群众所具体感受的,党的宣传教育话语正是人民群众真实感受的形象表达。
第三,传承党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三十年中,数以万计的中华民族的最好的战士,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人民的幸福前途而英勇奋斗、壮烈牺牲。在他们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品质和智慧,也鲜明映射出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曲折。赓续革命英烈的奋斗牺牲精神成为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目的之一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所在。例如,1951年5月,青年出版社把华应申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烈士传》增订重版,作为庆祝党三十年华诞的读物之一推荐给广大读者。该书描绘了李大钊、任弼时、蔡和森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坚决投入工人阶级斗争烈火中的故事,记述了刘志丹、方志敏、左权等杰出军事家和战士的英勇事迹。通过缅怀先烈的光辉事迹、铭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增强人们艰苦奋斗的坚定决心。
(二)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纪念文献。借助节日氛围,在建党纪念日前后创作推出关于党奋斗历史的著作和纪念文章,可以极大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史文献的关注程度和对党史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赋予了党史文献特殊的纪念意义、纪念文章鲜明的教育色彩。胡乔木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经过多次修改润色,于1951年6月22日全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成为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先声,是各级党员介绍党史和人民群众学习党史的较适用的通俗读物,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普及化。7月1日,《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发出重要通知,强调“学习党的历史的基本材料,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并指出将在《毛泽东选集》出版前陆续先期发表其中最重要的几十篇著作,以满足建党三十周年纪念引起的党史学习的广泛热情。
各类媒介有计划地传播了以党的历史为叙述中心的理论性纪念文章。1951年5月底,中央已收集大约10篇论文,准备在6月中旬陆续广播。7月1日前后,各大报纸刊登了大量革命亲历者撰写的具有较强学理性的纪念文章,如陆定一《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陈伯达《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聂荣臻《中国人民怎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等,为此后加深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学习》等主要杂志也对相关纪念文章进行了集中刊发,如邓小平所作的《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彭真所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等。理论性纪念文章的大规模、多途径传播激发了广大学者的创作热情,为人民群众集中学习提供了便利。
党内外知名人士,如朱德、陈云、贺龙、邓子恢、李济深、张澜、陈叔通、马叙伦、司徒美堂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三十年华诞纷纷献礼,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宣传性纪念文章。其中,李济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一文中强调,“由于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来正确领导的革命的伟大胜利”,“所以不独中国共产党要庆祝这一伟大的纪念日,全中国人民都要热烈地举行庆祝。”民主党派的积极发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党内外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发展进程。总的来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纪念文献坚持正确的党史观,高屋建瓴、意涵丰富、深入浅出,揭示了党成立三十年来团结人民群众取得丰功伟绩的党史主流本质。在其政治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特别是报纸,以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向人们传递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对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情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纪念活动。“任何一位节日组织者都不会让节日成为孤立封闭的自娱自乐。”形式多样的建党纪念活动有助于党史知识向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党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此同时,党史知识的广泛传播成功推进了党史大众化的进程。
建党纪念大会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于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大会中报告讲演中共党史能够增强党史传播的仪式性和感染力。中共中央主持召开的建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于1951年6月30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会场内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标志性符号交相呼应,为构建人们对党的奋斗和新政权建立的连接性认识提供了传播场域。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以“党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为线索,饱含情感地回忆了党成立三十年来的伟大革命斗争。领导人的庄重讲话既为党史传播提供了权威性话语体系,也为人们将建党纪念上升为国家行为提供了学理认识基础。随后,社会各界代表相继发言,从不同视角带领大家回顾了党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现了党的历史,使党的光辉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饱满。值得注意的是,工人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李永在讲话中呼吁:“我们要认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的斗争历史与丰富的宝贵的斗争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此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阶级觉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对学习党史的责任意识与追求上进的担当感,也为普通群众在建党纪念中理解党的历史提供了学习方向。
建党纪念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是增强党史学习教育吸引力的重要载体。1951年7月1日前后,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建党纪念文娱活动,包括唱歌、表演、展览会、比赛等。贵州省镇远县各界人民进行了盛大游行,全城洋溢着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歌声。游行后演出了关于优秀共产党员刘胡兰的歌剧,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震撼并教育了在场观众。中共旅大市委会举办的党史展览会,鲜活地表现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斗争的故事,短时间内就吸引群众达万余人。铁西区和南市区的文化馆把党史绘制成图书向居民宣传。多样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方式为人们思想进步、觉悟提升写下了生动注脚。
回忆晚会、座谈会等生动灵活的交流形式,为党员群众提供“共情”的场所。其中,漫谈、讨论、回忆等方法的运用,使党史知识在沉浸式氛围中深入传播。华南军区驻广州市各部队的战斗英雄、功臣模范们,在回忆晚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取得了今天的荣誉。亲历者的倾情讲述,使党史更加鲜活,富有表现力与亲和力,闻者如身临其境。萍乡煤矿老工人在回忆座谈会上,叙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领导下进行罢工等英勇斗争的历史。对比过去官僚资本家压迫剥削下的艰辛生活,工人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血肉联系,体会到当下幸福生活的难能可贵。在新旧对比的回忆中,党的三十年奋斗历史开始成为群众的集体记忆。党的三十年奋斗是旧中国里每个人告别现实苦难的事实原因,但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将这一原因发展为主观认识尚有一定距离。当三十年党史成为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党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性作用就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和集体共识。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
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价值意蕴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建党三十周年纪念借助各种纪念形式普遍深入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而丰富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自我革命的发展进程。以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为契机掀起的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推动了党员干部思想上的自我改造与自我革新,对于消除部分党员干部意志衰退、迷失自我等消极现象,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党性、提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正确党史观得到进一步树立。党史观是对待党史、认识党史的观点和看法。正确的党史观是学习党史的前提。西北局在开展党史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有效帮助了党员干部摒弃非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正确党史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第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中的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推动了新接收的党员从组织上入党到思想上入党,提高了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上海市委会表示,“一般新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听了中共党史的报告后,对中国革命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党的各级组织在订立纪念建党三十周年计划之时,着重强调“应针对当前党内外存在着的主要的思想问题”来宣传党的历史,组织党员在回忆过去斗争历史的同时进行自我检讨,“开展党员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共产党员、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主动进行了自我批评与展望,表示经过基层党委的组织学习,深刻认识到“生产的事还忙不过来,学习实在顾不上”观点的错误性和坚持不懈学习党史与政治的重要性。经过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燃起革命斗志,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保障。
(二)形塑政党认同的历史记忆。形塑历史记忆是建构政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建构政党认同是形塑历史记忆的归宿和价值指向。通过建党三十周年纪念与党史学习教育的紧密结合,盛大政治仪式的瞬时感官冲击与深刻思想教育的持续影响相互配合,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被唤醒,历史偏见和误解得到广泛矫正,政治觉悟有了普遍提升,从而自觉自愿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回忆历史的过程中,尤其是感受到新旧中国社会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之时,人民群众由衷地发出对中国共产党的感谢之声:“我热爱共产党,我感激共产党”,“共产党是咱们的救星,共产党的生日,咱们要热热烈烈地庆祝一番”,真诚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照顾我们无微不至,比我们的爹娘还好。想到过去所受的压迫,和现在光明幸福的生活,我们衷心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这是几位藏族妇女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万千人民群众内心的真实写照。学史明理,学史增信,通过对党史的梳理与学习,人民群众能够对党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为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这极大地推动了政党认同建构工作。
(三)凝聚国家建设的磅礴力量。将凝聚的人心转化为现实创造的力量,促使政党认同在国家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百业待举的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了服务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广泛建构起政党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把爱党热情和力量发挥到国家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高度实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动员。“全中国工人都在欢欣鼓舞地准备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都在热烈地展开劳动竞赛,努力提高生产,来迎接这个节日,作为对这个伟大节日的献礼,作为向党、向毛主席的献礼。”劳动模范甄荣典郑重承诺:“我一定要提高文化,好好学习技术,把兵工生产做得更好,决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中蕴含着饱满深刻的情感,这种积极正向的情感是行为表达的关键。瑞金沙洲坝乡农民决心努力生产,跟着共产党和毛主席一直走到社会主义社会。扬州一工厂的工人们表示:“过去我们被反动统治跺在脚底下当牛马,现在已成了国家的主人,人逢喜事精神爽,干起活来劲头子更足了。今后一定以加紧生产,报答你侬的恩惠!”人民群众将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倾注到生产建设和保家卫国的实际行动之中:配合党推进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辛勤劳作、加紧生产以支援志愿军,保卫伟大祖国;支持党的镇压反革命工作,维护来之不易的革命胜利果实。历史证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谁掌握了人民群众,谁就拥有了创造奇迹的无坚不摧之力。
四、结语
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不仅达成了对党员干部的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工农兵、向大众普及了党史基础知识,提高了人们的政治觉悟、建设热情、胜利信心并加强了民族团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共建党三十周年纪念的有效经验下,此后党的逢十周年纪念一直承担着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功能。1981年建党六十周年之际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历史话语体系的不断建构、表达、传播中持续增强教育效果,彰显了党的历史主动与历史智慧。以建党纪念为契机对党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宣传已成为党的优秀传统,是党凝聚人心、开创未来的重要政治经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案例教学研究”(22VSZ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贾迪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燕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白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