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协作与工业调整: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历程与动因

2024-09-11刘盼红陈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4年4期

[摘 要]

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不仅是国家三线建设项目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沪闽经济协作的延续,是沪闽双方的共同需要。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11家轻纺工业项目的建设,推动了福建工业结构的完善。上海工厂迁闽不仅有当地提供的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基本社会经济条件,而且有利于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工厂的长远发展。从经济协作与工作调整的视角对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作专门探讨,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目前的三线建设研究。

[关键词]经济协作;三线建设;福建小三线;上海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4)04-0063-07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三线建设战略,沿海城市大批企事业单位的设备、技术和人员搬迁至内地。三线搬迁计划分四类:大三线搬迁计划;为建设大区后方而搬迁的地方项目;各省、市、自治区搬往自己后方的地方项目;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搬迁项目。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前三类,诸如周明长关于东北支援大三线地区四川的研究,张志军等关于上海支援华东地区大后方江西的研究,徐有威等关于上海支援小三线的研究。但对于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搬迁项目鲜少问津。

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为研究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三线搬迁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个案。20世纪60年代中期,福建省委将闽西、闽北地区设为小三线区域。1965年6月,福建省计委与上海市经委联合向华东局计委等提出,从上海迁出11个厂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经同意,上海11家轻纺工业企业被列入1966年福建小三线迁厂计划。上海计委副主任就此在国家建委召开的迁厂会议上请示,得到的结果是“因系省、市支援关系,已表示口头同意,不再下文”。本文通过仔细爬梳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双方需求等,揭示地区之间经济协作性质的三线搬迁项目何以开展,以期补充和丰富三线建设研究。

一、沪闽经济协作的历史进程

上海向福建小三线大规模迁厂,是历史上沪闽经济往来的延续。沪闽之间开展经济贸易由来已久,早在近代以前,沪闽两地便开展以粮、棉、丝、烟草、糖、木材、纸张等为主要品类的帆船贸易。鸦片战争后,上海替代广州成为新的贸易中心,沪闽之间贸易往来更为密切。两地长期的贸易交流,为福建小三线建设时期上海迁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沪闽贸易往来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但福建省地处海防前线,海上交通遭到封锁,尚不具备建设现代工业的条件。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央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福建贯彻国家精神,制订省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加快工业生产建设,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综合考虑水源、能源、地质、安全等因素,选择在三明县建立省重工业基地,成立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三明建委)。三明建委领导班子讨论认为必须配套一批轻纺工业和服务设施,解决工人生活保障问题。这为上海支援福建工业埋下伏笔。

1959年初,三明建委改制为三明人民公社。次年,中央批准将三明人民公社改建为三明市。在三明第一份城市规划中,体现了配套建设轻纺工业及其区位分布的内容,即计划将三明市建成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钢铁、机械及化工联合基地,主要分布在列西、列东、富兴堡及荆东。其中,列西工业区包括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厂、机械厂、化工厂、热电厂、变电所、水厂、水泥厂等,列东工业区包括水电设备厂、冶金矿山机械厂、纺织厂等,服务性工业安排在富兴堡及荆东。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提出“全国一盘棋”战略,要求上海、天津、辽宁等沿海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立足全国,支援中小城市地方工业发展。为落实这一战略,中央在全国实施协作区工作模式,将全国按区域划分为7个协作地区。其中,华东协作区早在1957年已经成立,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江西六省一市组成,中央要求上海以协作区为平台,发挥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等方面优势,尽可能给予其他地区支持。1958年7月20日,上海局召开上海与福建各省经济协作会议。会议同意在上海局领导下成立经济协作委员会,研究地方经济协作问题,组织物资交流和互相支援,加强联系和交流工作经验等。

根据经济协作会议精神,上海与福建之间展开广泛的经济协作。据不完全统计,1959—1960年间,双方共达成经济协作8次。1960年上海与福建又开展经济协作3次。三明被设为重工业基地后,生产任务较重,劳动力尤其是技术人员严重紧缺。仅1958年春节前后,包括福建在内的华东省份要求上海调配技术工人达6073人。1960年,《福建省上海市协作协议书》签订,明确上海市为福建省加工汽轮发电机、蒸汽机等各类工业设备,为三明钢铁厂生产轧机、平炉、焦炉等设备。上海从上钢三厂、上钢五厂、机修总厂等单位抽调大批骨干和技术力量,参加三明钢铁厂筹建和投产工作。

随着地方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支援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各省纷纷向上海提出以“连人带马”整体搬迁模式,整建制支援部分工厂。按照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明首份城市规划的目标要求,1958年11月,福建省工业厅向上海市提出“根据福建实际需要和资源情况,迁移大批中小型工厂至我省”的要求,具体希望上海迁出部分纺织、轻工食品、机电、化学等行业工厂68家。福建的请求受到上海方面高度重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陈丕显,于1960年4月代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赴福建考察工作。陈丕显1960年福建一行成为沪闽双方领导人达成迁厂协议的契机。据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梁灵光回忆,他提出希望上海将部分里弄小厂支援福建,陈丕显表示:“要什么厂,任你们挑。不过,要考虑福建的资源条件。否则,你们就会背包袱。”

在国家力量主导和地方领导人推动下,自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共有两批上海工厂迁闽。福建省森林资源丰富,但木材加工业相对落后。1959年,上海计划外迁上海锯木厂、普陀锯木厂、三星糖果厂至福建。1960-1961年,上海迁入福建的工厂22家。其中轻工业系统6家,分别是裕成昌丝绸厂、鼎顺染绸厂、长宁印刷厂、傅振兴锁厂、奇美衬衣厂、永久皮鞋厂;机械系统7家,分别是金星玻璃厂、明艺玻璃厂、五金螺丝加工组、中国金属制品厂、王和兴拉链厂、丽明电瓷厂和天光徳记汽灯厂;化工系统3家,分别为茂雄化工厂、大达橡胶厂和淮海制药厂;交通系统两家,分别是兴华橡胶厂和协丰橡胶厂;出版系统两家,分别为大同印刷厂和新联照相制板厂;邮电系统和燃料系统各一家,分别是星火有线电器厂和合成兴铁工厂。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沪闽经济协作初步解决了福建工业建设中的门类配套问题。迁建项目以轻工业为主,辅之以小型化工业、机械工业、燃料工业等,总体规模不大,职工人数最多者仅252人。厂址主要设在福州、三明地区。这一时期的沪闽经济协作为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创造了条件,使得后者在项目认定、厂址选择、职工动员和工厂迁建等方面皆有迹可循。

二、福建具备发展上海迁闽轻纺

工业的优势条件

闽西、闽北被设为福建小三线区域后,轻纺工业作为国防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被提上日程。福建也具备发展轻纺工业的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

(一)小三线建设的需要。福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尽管上海对福建轻纺工业给予支援,但因受“大跃进”等因素影响,福建不少工厂停工待料,1962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仅达1892.3万元,为1959年的42.21%。从1963年起,福建纺织工业经过3年调整渐趋正常,但现代纺织工业仍不成规模,全省仅厦门纺织厂一家,其余均为实行半机械化生产的小型工厂。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军事上长期处于备战状态,民兵建设、巩固海防等工作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至三线建设前后,福建国防工业和重化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当地民众日常穿衣吃饭仍旧无法满足需要。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计划。根据毛泽东提出在沿海各省建立后方基地的要求,福建省委将闽西、闽北地区设为小三线区域,创建一批军工项目,这就急需再迁入一批轻纺工业作为配套。1965年6月,上海11家轻纺工业企业被列入1966年福建小三线迁厂计划。

上海共迁入福建小三线11家工厂,包括全迁厂和分迁厂两种类型。纺织系统中的立丰印染厂、经昌染织二厂、华光被单厂、勤余针织厂、锦新丝织厂,以及轻工系统中的曙光锁厂、泰昌胶合板厂、永昌五金厂均属于全迁厂,静安棉纺织印染厂迁出纺部车间和织部车间,印染车间不动,上海农药厂迁出敌百虫车间,桃浦化工厂迁出樟脑车间。迁出后分别更名为三明印染厂、龙岩色织厂、龙岩被单厂、南平针织厂、邵武丝绸厂、福建无线电厂、三明胶合板厂、三明无线电元件厂、三明纺织厂、三明农药厂乐果车间、建阳化工厂合成樟脑车间。迁厂涉及职工约3891人,家属约5709人。

(二)福建区位优势。除小三线建设需要迁入一批轻纺工业外,福建具有发展轻纺工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成上海迁厂的重要前提。一是多山多林,可满足部分轻工业对木材的需求。福建是重点集体林区,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中,福建占28个,分布在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区。二是具备发展轻纺工业的水源和能源条件。福建西北部处于闽江中上游流域、九龙江上游流域、汀江流域及霍童溪、古田流域,水系发达,便于工厂用水和污水排放。受福建地形特点影响,河流汇流速度快,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1951年,古田水电站一级电站动工,至1973年4个梯级电站先后建成投产,该水电站距离三明150多公里,可满足三明梅列地区用电。三是多山间丘陵,能为上海小厂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建向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2.39%,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29%。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在全国沿海各省区位居前列。上海工厂搬到福建后,可以征地扩大规模,发展生产。

从各厂选址情况也能反观福建发展轻纺工业的优势所在。

首先,以城市为依托,集中分布在三明市内。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工厂多以城市为依托,设于市区、城镇或近郊。三明是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的重点城市,迁入的上海工厂有5家分布在三明和南平城区,分别是静安棉纺织厂、立丰印染厂、上海农药厂、泰昌胶合板厂与曙光锁厂,2家分布在龙岩市溪南镇,其余4家分别分布在三明市、建阳县、邵武县和政和县的近郊。例如永昌五金厂虽处在三明市郊台江,但该地距离所在城镇仅4公里。即使1971年再次搬迁到泰宁县王石坑,其距离县城也只有5公里,且有公路连通。

以城市为依托,一则便于利用城市已有工业基础,二则靠近市场。“大跃进”时期,三明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新建了一批重化工业,钢铁厂、化工厂、化肥厂、重型机器厂等迅速投资建成,同时配套建设一批热电厂、水厂、机修厂、焦化厂以及铁路、桥梁等交通运输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三明水、电、道路等市政建设。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上海就曾将一批轻工企业迁入三明,使其已具备可充分利用的生产生活条件。

其次,沿鹰厦铁路布局,交通便利。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工厂中,有8家分布在邵武、三明、龙岩等鹰厦铁路沿线城市,分别是锦新丝织厂、静安棉纺织厂、立丰印染厂、永昌五金厂、泰昌胶合板厂、上海农药厂、经昌染织二厂与华光被单厂,其余几家虽不在铁路沿线,但也有较为便利的公路与鹰厦线相连接。位于三明的5家工厂,距火车站仅5公里。三明重型机器厂已建有铁路专用线过江桥梁,这5家工厂仅需与三明重型机器厂接通2公里的交通线,即可与鹰厦铁路相联结。锦新丝织厂定于邵武市沿山公社鹤林坪,该地有公路直达。勤余织造厂安排在南平市政和县安丰桥附近,该地交通便利,南出安丰大沟与南武公路相接,北进茫荡山,即闻名的“三千八百坎”古道。据原勤余织造厂党总支书记王儒聪之子王健回忆,当时父亲将厂址定在南平,是因为这里有直达上海的火车。这些工厂在选址时都遵循取交通之便的原则,沿铁路或公路布局。

第三,沿河谷布局,取水排水条件较好。落至三明的5家上海工厂皆位于沙溪河畔。勤余织造厂位于建溪河畔,靠近建溪安丰水电站。锦新丝织厂所选地区为谷中盆地,依山傍水。经昌染织二厂与华光被单厂设于龙岩溪南,靠近溪南溪。立丰印染厂充分利用沙溪河进行排水。该厂将污水清浊分道,分别处理,可达完全无害。

总体而言,福建小三线具有良好的自然优势,能够为轻纺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便利的水源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尽管福建在社会经济方面不及上海,但也具备一定的城市基础和交通条件。唯一不足是福建不产棉花,沪闽两地在协商迁厂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问题。譬如围绕静安棉纺织厂搬迁问题,上海市计委、纺工局等领导曾有过讨论,有人指出,该厂规模大,所需原料多,但福建不产棉花,不宜将该厂迁入,提议仅支援技术力量和设备。也有人认为,上海所需的原料也依靠外地,且福建已在试种棉花,可将该厂迁入福建。福建省轻工业厅领导参观上海工厂时,发现该厂能够生产人造棉,可解决福建原料不足的问题,最终确定将该厂列入搬迁计划。因此,从福建角度看,该省急需迁入一批轻纺工业,且已具备发展轻纺工业的良好区位条件。

三、上海的支援中也包含

自身调整与发展的需要

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不仅是为了发展福建轻纺工业,而且也是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与改造的需要,以及内迁厂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上海工业结构调整需要。上海纺织工业历史悠久,1889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开创上海近代纺织工业新纪元,至20世纪60年代已形成相当规模。1949年,全市归并22个纺织行业,共有企业4552家。纺织行业门类齐全,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共有15个行业4000多家企业。60年代,上海在原有基础上对纺织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改建,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88%。至1963年,上海大体形成轻纺工业比较完备的行业和产品体系,1965年上海轻纺工业产值已超过1960年的水平,达到142.66亿元。

“大跃进”之后,上海面临精简城市工业和人口的现实压力。建成具有高度生产技术水平的中国综合性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是调整时期上海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上海从1956年至1963年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调整改组,裁并改合轻纺企业,加强机械和原材料工业等。公私合营后,针对轻工业户数过多、规模过小、零星分散、生产效率不高等情况,上海先后裁并改组6093家企业。1958年,根据“充分利用,合理发展”方针,上海对一部分任务不足、生产过剩的老企业,采取转产、合并、填平补齐等改造措施,发展新兴行业。1961年后,贯彻中央经济调整战略,上海根据国家要求缩短工业和基建战线,加强金属加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减少城镇人口和精减职工。1963年之后,上海仍然继续贯彻执行工业调整原则。

(二)内迁工厂自身发展的需要。沪闽两省市领导在讨论迁厂时,不仅考虑到上海工业结构调整问题,还有迁出厂本身的发展。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向上海提出迁厂要求时称,“为有利于上海疏散人口和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希望上海将一部分轻纺企业迁往福建,这些企业搬迁以后,上海生产规模相应缩减,但花色品种仍可保持。上海市纺织工业局与福建省轻工厅领导根据福建省要求提出迁厂原则:“1、有利于华东三线建设的迅速上马,搬迁设备力求配套、平衡;2、有利于上海的改造,迁出厂尽量选择设备比较完好而厂房条件较差的工厂;3、迁出厂以生产内销产品为主,迁出后不影响上海的品种,并力求不影响外销。”时任上海市纺工局局长张惠发的讲述补充了该迁厂原则,“郊区厂一律不外迁,只迁市区”。市区工厂受空间限制,外迁对其发展更加有利。故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是建立在不影响上海产品结构、有利于内迁厂长远发展、有利于上海工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

最终迁入福建小三线的上海工厂基本符合上述原则,大多是里弄工厂,设备不是很先进,且在上海发展受到原料、发展空间等限制。例如泰昌胶合板厂在上海的问题是原料无法供应。据1965年统计,泰昌胶合板厂所需木材均来自东北,每年耗用原木9000立方米。“大跃进”之后,上海轻纺工业某些原料、能源、运输面临困难,原木供应不能正常从东北运沪,导致该厂生产无法进行。福建多山多林的资源条件正好符合该厂发展需要。

曙光锁厂和锦新丝织厂在上海的问题则是厂房和福利设施过于简陋。南平派往上海参观的程利田曾这样描述锦新丝织厂的环境:“厂区是在弄堂的旧木板平房内,楼上、楼下(鸽楼式)布满织机,非常拥挤,光线又很差,生产条件很简陋,织机都是老旧的,抽丝还是靠手工操作。至于生活设施更差,没有职工宿舍,职工们都是分散居住。”他认为该厂在上海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如再发展有一定的困难”,且职工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生活,“实在太辛苦了”。曙光锁厂与锦新丝织厂类似,行政办公室、主车间和福利建筑均利用原有民房,夏季天气较热,车间内没有特殊通冷措施;厂区周围无福利建筑和职工宿舍,工人及家属住房均分散于市内。

即使是规模最大的静安棉纺织厂,迁入福建也更有助于其自身发展。据时任该厂厂长顾以强讲述,之所以只将纺织车间迁出,而留下印染车间,是因为印染车间规模比较大,纺纱和织布车间与印染车间不配套,“所以它(笔者注:印染车间)是吃不饱的,还要其他单位供应它布”。同时他还提到其他规模比较小的厂,如立丰印染厂、锦新丝织厂等,“我理解呢,对双方都有利的。这些厂在上海,发展可能性比较小,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到那边去可以扩张”。

上海工厂迁入福建后,与福建已有工业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推动了福建小三线的发展。静安棉纺织厂和立丰印染厂在行业内部属于上下游企业。福建省考虑这一点,将两厂地址均选在三明列东,利用原特殊钢车间周围的土地,作为两厂生产区,毗邻而建,极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福建省同时对上海迁入工厂缺乏的设备进行填平补齐,对工厂生产的产品依照福建需要重新规划,对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如立丰印染厂在上海时,部分设备依靠外厂协作,部分设备不能拆迁,迁至福建需要添补的设备有煤气站、次氯酸钠设备、碱回收设备、动力设备、胶体研磨机、汽车等。为适应福建省穿衣需要,改变某些产品品种需要增加的设备有丝光机、烘干机、平洗机、烫布锅等。技术改造主要项目包括硫化轧染机的蒸化、皂蒸设备以及树脂整理的轧车等,在流程上漂炼部分增添绳洗机,达到连续化生产。

由此可见,上海对福建小三线建设的支援,是基于经济协作基础上的一次工业调整。它既是福建的需要,也是上海的需要,还是内迁工厂本身发展的需要。上海工厂确定迁入后,福建充分利用工厂本身的协作关系,并结合本地资源进行选址重建,结合市场需要进行填平补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上海工厂和福建小三线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三线建设是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但上海对福建小三线的支援可纳入地区经济协作性质。究其原因,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是历史上沪闽经济往来的延续,是福建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共同需要。适逢国家三线建设政策出台,福建将沪闽经济协作项目纳入三线建设计划。笔者推断,这可能是“借势行事”,旨在减小动员工作的阻力,能够最大程度调动职工支内的积极性。

除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外,上海对福建小三线建设的支援,还是地方领导人积极推动的结果。陈丕显1960年福建之行,拉开了沪闽之间展开大规模迁厂的序幕,同时影响了三线建设时期上海支援福建的决定。据时任三明市委书记张维兹称,陈丕显遵守承诺,纺织厂、印染厂、食品厂、衬衫厂、胶合板厂、标准件厂、皮鞋厂等20余家工厂便是在此次协商后决定搬迁,填补了三明轻工业生产的空白。其中纺织厂、印染厂、胶合板厂、标准件厂均为三线建设时期上海迁入。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三线建设的军事目的。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可谓四面受敌,南面美国插手越南的侵略战争逐步升级;北面苏联多次派兵进驻边境地区;西南面印度军队悍然向中国领土入侵;东南面国民党军队屡次窜扰大陆。国家强调应加强备战,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口号,践行“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选址原则,三线建设备战动机显而易见。本文关于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建设的研究,揭示了三线建设并非只有备战一个面相,在地方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点。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上海近代纺织报刊中的工人运动资料整理与研究”(2021EDS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线研究”(22D1116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盼红系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琳系三明市档案馆编研开发科科长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