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向发力凝心聚力 推动改革走深走实

2024-09-11王海燕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8期

民 生福祉得到增进,社会保持稳定,成绩来之不易。”8月20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代表分组会议,市人大代表围绕龚正市长所作的上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评议。

报告中坦承,当前上海仍然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等问题。代表们认为,从总体上看,上半年上海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得到巩固和增强,接下来全市上下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上海要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以更高起点、更宽视野、更深层次,精准高效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掣肘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沪考察时,要求上海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并对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临港新片区建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改革开放重点领域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

在代表们看来,上海是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更加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曹晖代表关注到,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将把“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从货物拓展到自然人,培育国际商务、国际会展等功能。他认为,放眼全球,资源流动频繁的城市会将国际会展中心建在机场周边,利于集聚国际商务资源、触发互动交流。目前上海仍需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瓶颈掣肘,包括综合考量如何与现有各方面资源统筹联动。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挂牌五周年,上海首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成立。以纳入试点区域的黄浦区重点区域为例,张为忠代表认为,要继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际规则标准,抢抓全球金融领域的话语权。由此,更好地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实现“空间接应、产业接续、政策接力”,放大制度创新溢出效应。

聚焦产业发展,多位代表提及“协同”。林兰代表认为,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部分产业还是优势产业,建议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建设一批协同转型应用场景。一方面,将有潜力的传统产业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形成梯次化的转移替代,助力新兴产业有序发展。

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吕琰代表从报告中读出了上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开放的心态”。他留意到其中提及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机构联动发展,推动跨国公司研发、结算、生产等功能在长三角合理布局等,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

涂宏代表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责权利配置方式,同时在容错机制方面给出具体量化指标,让“三个区分开来” “尽职免责”真正落地,消除工作人员迎检、迎审顾虑,让国有金融企业可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能源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稳增长、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华代表建议,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绿色低碳能源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国家部委沟通、与兄弟省市协作,加大对海上风电、绿色算力、海岛核电等高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能源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推动项目建设运行进程,让能源产业在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让市场的“细胞”活跃起来

改革开放进行到今天,首创性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往往会遇到比过往更大的困难和问题。代表们认为,这就要求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多做一些前瞻性的布局和研究。

“上海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政府部门要提前做一些研究。这种研究要跳出单一的行业视角,从全局角度来看那些影响上海未来发展的共性问题。”许丽萍代表说,在事关未来的战略谋划布局上,政府部门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讲规则是上海的优势,但是什么都小心翼翼,可能会错失一些战略机遇。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多项改革政策落地,打通了堵点,上海的邮轮经济发展很快。”在谈到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时,汪泓代表说,这是“有为”政府的一个很好范例。但是,“有为”不代表政府要大包大揽。汪泓代表说,当前,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的感受之间存在“温差”。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解决制度性障碍后,及时把市场还给企业等市场主体,让这些市场的“细胞”活跃起来,经济才能真正有活力。

刘士安代表也认为,当前,上海正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具体的创新工作应该更多交给市场主体来完成。

“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心态,是上海这座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吕琰代表说,这就要求上海的政府部门始终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同时要为所有的改革创新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原创性创新不能停留在嘴巴上纸面上

要让发展新质生产力勇争先、走在前,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代表们认为,要以科技制度改革推动相关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要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要把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服务业也要做大做强。”谢企华代表说,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要有具体政策落实,要大胆突破一些政策瓶颈。

在郑军奇代表看来,科技创新不能一味靠政策“投喂”,也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规律。他举例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特别火,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产品落地到具体应用场景。“如果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而只是‘别人做了我也要做’的一哄而上,可能会导致损失,不能有效实现创业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谈到科技成果转化,焦扬代表提到,一些科研攻关项目很前沿,也投入了重金,但是推动转化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科研项目一旦结题、论文发表,科研工作者往往就松了一口气,开始投入下一个课题,这就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产业界有需求,但是不知道科学家的成果,这非常遗憾,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就要加强实打实的转化举措”。

“科技人才培养不能和产业脱节。”郑佩芸代表说,一些高校已经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但还是沿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个需要引起重视,建议产业行业界专家也来参与专业评估。

一些代表认为,科技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范式、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都要调整,才能适应未来国家战略需求,上海要有更多的紧迫感。

有效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在杨佳瑛代表看来,一是思想观念还转不过来,很多家长无法接受子女做蓝领,而实际上优秀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高于不少白领。二是,很多人的技能跟不上时代变化。比如,中高端家政服务、养老护理需求旺盛,可苦于供给难以有效匹配。“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岗位,也创造了很多新岗位,但是员工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跟得上。”她表示,针对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需求,人社部门将提供模型运用等高质量技能提升课程,助力培育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倡导改变就业观,让高技能人才、产业工人、家政服务人员等都得到社会尊重,成为年轻人的就业选项。

如何避免“有活没人干” “有人没活干”现象?胡敏霞代表认为,要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不能流于形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对未来产业行业结构需求,要有客观、科学分析,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应该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陈浩代表建议,重视年轻人的就业心态,注重引导年轻人从事实业。

徐敏代表说,现在养老产业方面的就业岗位需求旺盛,但愿意去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群不多。建议在学校学科设计方面,增设更多适应现有产业需求、民生需求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

徐军代表建议,面向全球加强对浦东“1+1+N”人才政策体系的宣传,及时精准传递给目标群体。加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提高企业在人才引进和认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以多样形式加快解决百姓“身边事”

从“一间房” “一套房”,到“一张床”,持续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运营机制……在报告中看到这些,不少代表直呼“暖心”。

本市大量房屋开始步入“中老年”,报告里提到要建立房屋定期体检制度、房屋安全保险制度、房屋养老金制度,代表们对此连连称好。孙晔代表说,这些制度都是很好的探索,希望下一步能有效落实。马伟琴代表建议提前谋划、加快探索,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许丽萍代表提到,一些20年以上房龄的老旧小区要更换电梯,但是有的小区没有成立业委会,让很多问题都“卡”在了这里,建议借鉴新加坡等城市经验,加强居民自治管理,让小区能够用上、用好房屋养老金。

结合实地探访,王海波代表建议,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中,应注重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等协调衔接,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利用。

城市治理中还存有不少“硬骨头”。周明代表以电动自行车管理举例,建议针对空间狭小的老旧小区增加充电点位,同时打开思路,向小区外围要空间,以多样形式加快落实解决百姓“身边事”。

毛玉华代表说,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目前不同小区的工作口径和手势不同,工作内容也有不同,希望可以有更整体全面的统筹安排,同时强化法治保障。

“作为基层代表,我很关心一些政策传导到居民时,他们的感受度是怎么样的。”施政代表提到最近非机动车堵塞地铁站门口道路的情况,“每天可能有上百万市民骑电瓶车到地铁口换乘,应该先问问他们是否有地方停车,民生工作要做好,也应该注重这些衔接段的细节。”

“民生工作体现人民性,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传递的是一个城市的温度。”徐佳代表说,民生项目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扩大政策的供给,更好解决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保民生和促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