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的代价:教师出现共情疲劳怎么办?

2024-09-05唐远琼周香

中学生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情李老师情绪

孩子上课走神、迟到、说谎、打架、不交作业……面对种种教育难题,若您的手里只有“钉锤”,那看什么都像“钉子”;若带上尊重、共情、倾听、具体化等工具,每个问题都有可能迎刃而解。

李老师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初中数学教师,每当有学生向她倾诉,她都会耐心倾听,努力给予理解和共情回应,因而被学生们视为知心姐姐。最近,又有学生向她求助——“李老师,我发现有一个朋友当面对我很好,背后却说我坏话,我要不要揭穿她?”“李老师,我花了很多时间学数学,可成绩总没起色,我是不是很笨啊?”“李老师,我爸妈好像在打冷战闹离婚,我好害怕他们分开。”为理解和帮助求助学生,李老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倾听、去共情回应。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很容易感到疲惫无力、焦虑急躁,偶尔还失眠,对学生也不像以前那么耐心,有时忍不住发火,甚至想避开来求助的学生,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

事实上,李老师出现了共情疲劳。下面结合该案例,谈谈共情疲劳的概念、危害及缓解方法。

什么是共情疲劳

共情疲劳是职业倦怠的一种特殊形式,最早用于描述医护人员的倦怠情绪,之后创伤学家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用于描述助人者因共情他人的经历或创伤而导致的行为与情感后果。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常常要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进而通过优化完善教学方式,逐步促成学生在学业与情感各方面的成长,故共情被称为教师的育人软实力。教师与医务工作者一样,是共情疲劳的高风险群体。

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认为,共情疲劳是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共情他人的能力下降。前述案例中的李老师由于长期和频繁地共情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想法,消耗的体力、耐心、精力等身心资源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进而出现疲惫、无力、焦虑、回避等共情疲劳症状。

共情疲劳是“关爱的代价”,通常产生于共情的过程中。当我们付出了大量共情等心理能量却未能达到良好共情效果时,就容易体验到身体和情感的耗竭状态,产生共情疲劳。

共情疲劳的危害

共情是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教师的共情能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学生的积极改变,进而让教师体验到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

然而,共情也有消极面,即当教师过分暴露于学生的问题和痛苦中,则容易出现共情疲劳。尤其是共情水平高、助人动机强、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教师,更容易在共情学生的过程中,体验到疲倦无力、焦虑急躁等身心耗竭症状。作为“关爱的代价”,共情疲劳会对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和身体健康带来诸多影响。

情绪方面,共情疲劳者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愤怒、情绪低落、敏感、内疚、冷漠、绝望等消极情绪。比如,李老师出现了焦虑、急躁和愤怒情绪。

认知方面,共情疲劳者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可能因焦虑、急躁、愤怒等消极情绪及低价值感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在共情疲劳的长期影响下,个体的专注力会下降,并难以保持客观和价值中立。

行为方面,共情疲劳者容易失去耐心,变得犹豫和退缩。比如李老师对学生“不像以前那么耐心”,“甚至想避开来求助的学生”。

身体方面,共情疲劳者会出现疲惫、无力、心慌、头晕、心跳加快、失眠等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李老师体验到了明显的疲惫感和无力感,偶尔失眠。

总之,共情疲劳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会降低其共情能力和共情意愿,影响师生关系和育人效果。

缓解共情疲劳的方法

发现自己出现共情疲劳的倾向和表现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缓解。

1.学会自我照顾

自我照顾是指个体为了促进自己的身体、心理和情绪健康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很多教师非常关心学生,渴望真正共情学生,会因未能帮到学生而自责和内疚,却常常忽略了对自己的照顾和关爱。助人先助己,教师在帮助他人之前要先照顾好自己。一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规律的锻炼;二是照顾好自己的心理,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容易,增强自我觉察,减少自我内耗,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三是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和正确表达情绪,善于调节消极情绪,做自己的情绪疗愈师。

2.避免完美倾向

教师要注意克服完美主义倾向,不苛求自己完全理解和共情学生。要调整期待,明白共情是一项比较专业的能力,需要接受持续的专业训练,接纳自己的共情能力暂时有限。如果出现共情不准确、不到位,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我们不可能时刻与别人感同身受,更不必因无法帮助到对方而感到自责和内疚。

3.设置边界

设置界限是预防或缓解共情疲劳的有效方法,它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劳逸结合,注意把握好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备课、上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评讲作业、监考、家访、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教师工作中的这些确定性内容本身就比较繁杂耗时,再加上还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的工作,比如安抚突然情绪崩溃的学生、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处理意外冲突等。这些工作可能占据下班时间,导致教师很难分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进而加大共情疲劳的风险。因此,教师要对此有觉察,并注意劳逸结合,给自己留够休息和补充能量的时间。

二是量力而行,把握好专业能力的界限。如果学生的困惑或问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可以进行转介。转介时不要对学生的问题贴标签,切忌这么说:“你的问题很严重,我无能为力。”可以这么说:“你的情况我已经清楚了,我想给你介绍一位对此更有经验的心理老师,你能到他那儿去寻求帮助吗?”

4.寻求支持

善于向人求助是有智慧、负责任、充满力量的表现。若尝试了各种方法仍无法缓解共情疲劳,一方面可以寻求身边朋友、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等专业人员求助,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及时宣泄情绪,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如果说共情是教师的育人软实力,那么,觉察、认识并能有效缓解共情疲劳,是优秀教师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和育人质量的重要修炼。为人师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共情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共情疲劳,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共情李老师情绪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该得奖的李老师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