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式”回答,是怎么破坏沟通的
2024-09-05杨杨
午休时,在班级里听到孩子们的聊天。
小A说:“借我橡皮用一下呗。”小B回答:“没看见我在用着呢吗?”
小C说:“我中午不想出去了,有点累,想休息一会儿。”小D回应:“你怎么一天总累啊?不玩算了!”
我担忧地看着被反问的同学,小A翻了个白眼,小C气鼓鼓地小声嘟囔着。
反问式回答的杀伤力
被反问的人会有一种莫名被怼的感觉,在对方的反问语气中一下就点燃了怒火,本来可以顺畅沟通的事情,就变成了似乎非要吵一架才能解决。为什么把反问作为答案会让人如此不舒服?
“反问”意味着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被反问一方的真实需求被否定了。当需求没有得到反馈时,人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被攻击的感觉,从而产生不适感。
如果在亲子关系中,长期用反问的方式沟通,会让处于弱势的孩子认为自己或者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从而形成“低自我评价”,产生“不配得感”,耻于或不敢向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其他的关系里,比如同事、同学等关系里,这样的沟通方式,会令对方产生愤怒感,从而会因为一件小事就吵架,引发形成错误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那么爱用反问句
在反问的语气下,强调的是语气,表达的是情绪。站在反问者的视角去体验,我们会发现,他们是在用反问传递着某种信息。
1.表达自己对另一件事的态度。比如,妈妈一直在说让孩子管好自己的东西,一次出游孩子把电话手表弄丢了,妈妈的第一反应可能就说:“现在知道着急了?早干吗去了?”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那个因为丢了手表而着急的小孩儿,而是借着反问表达孩子一直不听自己的话,才有这样的后果。
2.为了展现优越感。这种反问通常包含两层意思:否定和贬低。比如,你跟某人分享了一个电影,对方却说:“啊?你才看啊?这个电影都火了很久了!”
3.为了发泄某种情绪。比如上文中的小D,当朋友不能和自己出去玩的时候,他是失落的,由失落到不满,就变成了“你怎么总累?”的反问。
如何摆脱“反问”式回答
反问者可以这样做——
在要“反问”时,先停下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情绪,接着思考一下这个情绪的来源,以及情绪的目的“我想解决问题,还是发泄情绪”,觉察这些的过程,可以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顺畅而正确地表达自己。
被反问者可以这样做——
当你被“反问”冒犯到的时候,可以试着先肯定对方的情绪,再表达自己的支持,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温和地提出建议。比如小C被反问“你怎么一天总累啊?”之后,可以说“小D我不能陪你出去玩,你是不是有点失望?今天是不是有别的不开心的事,跟我说说?你这么说话,我有点受伤。我说累的时候,其实是想得到你的安慰和理解。”
看到对方也看到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接纳对方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可以摆脱“反问”,好好说话的基础。
杨 杨
长春市通达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长春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曾获得“远航”杯第一届吉林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暨第六届长春市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吉林省首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校“优秀班主任”称号等。
编辑/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