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师,我不想在这个学校上学

2024-09-05李凤珍

中学生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支线解构困境

高一女生小A在某省重点高中就读一月有余后,哭着来找心理老师:“老师,我不想在这个学校上学!”同学们学习都很用功,让她压力重重;舍友们交流不多,让她倍感压抑;大家都多才多艺,让她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到这个学校读书的意义。当小A反复对自己进行否定且有意对新环境进行回避时,意味着她已经陷入了适应的泥潭。

面对小A同学的困境,我想到了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联合提出的“叙事疗法”——它关注的是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和主动开启的生命故事,有助于提升个体应对外在困境和增强自身力量的能力。叙事治疗通过解构生命故事、外化当下问题、发展支线故事和积极构建未来等步骤,帮助学生直面成长中的困境和挫折,从而燃起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解构成长故事,带领来访学生寻找全新视角

解构成长故事是在倾听和理解的过程中帮助来访学生重新叙述故事,挖掘故事中潜在的、被忽视的部分。小A提到,周围人的优秀给了她强烈的压力感,让她感到自卑,她觉得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我与她一同分析她的成长经历,带领她以新的视角去看待当下的困境与挫折。比如,虽然目前她还没有在集体中崭露头角,但能与这样一群同学进入同一个集体,就足以说明她自己也足够优秀,同学之间如果能够在互相欣赏中不断学习,那么大家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在语言表达方式的调整下,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小A同学试着以更积极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当下的问题,也开始去思考怎样将当下的不适应转化为成长的资源,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

通过外化成长问题,避免来访学生将自己标签化

外化问题是指将人与问题分开,避免因为给当事人贴上负面的标签后削弱其面对问题的意愿与能力。主流文化鼓励人们在遇到问题时多做内归因,即将问题与困境的发生完全归于自身的人格特质或内在缺陷,小A也陷入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她认为之所以难以适应新环境,是由于自己太笨,没有特长且有方言口音,在这样的表达与叙述中可以看到她的内心充满了自我责备。叙事疗法强调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并且将问题视为给自身的成长带来影响的外界存在。所以,当小A在描述她当下的痛苦时,不妨带着她去思考“这些情绪来自哪里?它们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自己为应对这些情绪做了哪些改变?”当她跳出问题枷锁,也就完成了自己与问题的分离,从第三视角回望自身的问题时,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自己更强大的力量,避免将自己的问题特殊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小A的挫败感。

通过发展支线故事,协助来访学生重建自我认同

支线故事与问题故事相对应,也是容易被个体遗漏的故事,但却蕴藏着带动个体直面困境的力量。发展支线故事包含两个技术:寻找例外和积极赋义。因此,帮助个体找回他没有留意的故事,或者赋予其所经历的事件积极意义,都是在发展支线故事。面对感觉自己在新环境中处处碰壁的小A,帮助她找一找没有碰壁的时刻非常有必要,所以我与她开启了进一步的交流:“数学课有没有能听懂的内容?”“新环境里有没有比较喜欢的部分?”经过短暂的思考,她想到了两点,在数学上,她觉得函数部分还可以,立体几何部分听起来很困难;她很喜欢英语老师,老师的英语说得真的很好听。我从这两点延展开来,让她看到成长的方向,她也在消极自我认同中逐渐寻找到了隐藏在其中的积极自我认同。

通过时空对话技术,帮助来访学生增强未来期待

时空对话,即与不同时间段的自己对话。如果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可以给现在的自己力量;如果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能够借用未来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当下的困境。时空对话可以帮助来访学生从新的视角去看待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经我了解发现,小A从初中就开始住校,一开始也是困难重重,后来她逐渐学会了独立,还把学习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我这样引导她:“当你初中刚开始住校时,你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她在回望3年前时,也能看见自己当时的努力和坚持,更会为当时的自己感到自豪,这无形中增加了她应对当下困境的力量。我又适时追问:“想象一下,5年后的你会在哪里?会是什么样子?为了成为你希望的样子,你有怎样的计划?如果5年后的你看到现在的你,她会对你说点儿什么呢?”当小A建构起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后,便会将这份期待转化成当下积极的行动。

在叙事理念与技术的影响下,小A不仅焦虑情绪有所平复,也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会陷入困境,更意识到了这是环境切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寻找例外中,她觉察到了被忽略的资源与力量,而时空对话更是让她在对未来满满的期待中产生了再努力试一试的想法。

面对陷入适应泥潭的学生,帮助学生看见自身的力量,燃起对未来的希望,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关键。叙事疗法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和问题的阶段性,这背后是对学生的信任——相信学生都有解决自身问题和突破当下困境的能力,相信每一个问题对学生的影响都只是暂时性的。作为教师,我们从叙事治疗中获取的不应该只有技术和方法,更应该是态度和理念。对于每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我们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同情,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特殊;也不需要急于去指导,这样会让他们忽略自身的力量。当我们能帮助学生看见其自身丰厚的成长资源之后,他们才有信心和力量去迎接更多的挑战。

李凤珍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心理教师,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曾获江苏省高中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连云港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连云港市家庭教育指导员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入选市“521”工程和“333”工程培养对象。主编《爱在留守——家校共育指导方略》一书,主持完成省、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4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编辑/王语嫣

猜你喜欢

支线解构困境
还原
解构“剧本杀”
支线飞机替换战略的经济性分析
困境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支线机场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