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电子烟女生的蜕变

2024-09-05王晶苹

中学生博览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情陪伴内心

王晶苹

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深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多篇教育案例获得市、区级荣誉,在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佳绩。

小尹是一位性格活泼,十分不守规矩的女生。初一开学第一天,脖子上戴着项链,手上戴着手链,头发乱糟糟的,多次提醒后仍然偷着戴一些小首饰,并且经常课间在楼道里大声喧哗,自以为“与众不同”。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小尹父母离异,缺少父爱,妈妈长年一个人带孩子,忙于工作,脾气暴躁,父母对她的关注越来越少。线上学习期间独自在家,沉迷手机,在网上交了各种朋友,出现早恋、抽电子烟等各种问题。

因为行为习惯问题,我与小尹多次“交锋”。小尹总是不服气地说:“老师,我下次注意不就行了!”小尹对于老师的教育已经“免疫”,拒绝老师的说教。

寻因,探索问题来源

通过家访得知:小尹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工作较忙,离婚后净身出户,朝九晚九,脾气暴躁,处理问题较极端,多次摔碎孩子手机。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的小尹内心孤独,渴望得到关注,试图通过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让自己成为“焦点”。

除此之外,父母长期放任不管导致小尹沉迷手机,在网上结交各种所谓的“朋友”,通过和朋友的聊天获得存在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小尹是因为家庭变故、父母陪伴缺失导致的心里孤独,交友不慎引起的行为偏差。陪伴心理学效应指的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果有人给予陪伴和支持,个体的心理反应和行动表现都会发生积极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与人之间,有了心的陪伴,就不会感到孤独,因此我通过陪伴效应帮助小尹从心理上调整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

共情,破解内心密码

青少年最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特别是班主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与他们“共情”,而共情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倾听。

我主动找到小尹,这次我不再以老师的姿态批评小尹,而是关切地询问孩子的家庭,并说道:“老师希望你能把我当成一个朋友,告诉我你的委屈,老师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你。”没想到小尹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好像积压了很久的委屈倾泻而出:“我爸爸妈妈总是吵架,他们离婚了。”我开始心疼眼前这个看似大大咧咧的女孩,她只是个孩子,我却每天想着对付“敌人”一样去制服她,我不自觉地拥抱孩子,这一举动让小尹放松下来。

小尹开始向我讲述她的家庭,在她的讲述中,我不断将我的感受和她分享,与之共情。她说:“从来没有老师这样找我聊天,小学时我都自己在家,没人管我。”这让我感到自己开始被小尹信任了。

共情不是站在旁边看着,而是走进内心,走进生活,感受她的感受,而不是要去改变她。自从上次谈话,我更加坚信孩子的转变需要老师的认可和陪伴。每周我总会找时间和小尹聊几句,关心她的家庭,陪伴课下完成作业,陪伴跑操,帮小尹把头发梳整齐。渐渐地,小尹将朋友圈对我的屏蔽状态变成了打开,从心理上接受了我对她的陪伴。班级里有什么问题小尹甚至会主动找到并告诉我,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

共进,助力个人成长

心理学中的有效陪伴效应是孩子因为父母的陪伴,感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往往也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力求更好的表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是第一位的。

“王老师,小尹明天不去学校了,给她办理休学吧!”突如其来的电话让我不明所以,原来是小尹整晚玩手机惹恼了妈妈。第二天,我来到小尹家中,小尹抽泣地蜷缩在自己的小屋,像看到救星一样望着我:“老师,我想上学!”我心疼地拥抱她。我意识到家庭破裂,母亲管教方式不当,使小尹极度缺乏安全感。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家长,因此,在班级家长会上,我通过亲子关系调查表(见表1),帮助小尹妈妈认识自身问题。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伴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弥补心理上的缺失,找到自我存在价值。因此,我利用小组帮助小尹找到适合的友伴群:一位沉稳优秀且乐于助人的组长小A,一位父母离异但是非常自律、成绩优异的女生小B,一位心思单纯但是嗜睡的女生小C。果然,组长没有向我抱怨过小尹给组内扣分,还和我讨论怎么帮助小尹让她融入小组,于是我给他出主意让小尹监督小C,坐在小C后面,只要小C上课瞌睡就及时提醒,防止小C睡觉给组内扣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小尹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上课一定是抬着头的,监督小C的同时自己也不会趴桌子。因为相似的家庭,小尹和小B逐渐成为好朋友,在小B的带动下,慢慢投入到学习中来。

为了帮助小尹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我创造各种机会,挖掘小尹的资源,让她身上的闪光点被其他人看到,满足她被关注的需求。我与语文老师沟通,让小尹在阅读课进行领读,发挥自身声音优势;元旦在教室开展班级活动,班委会邀请小尹为大家展示舞蹈;在年级足球联赛中,小尹担任拉拉队队长,带领班级同学为运动员加油呐喊。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成绩虽然没有突飞猛进,但是小尹逐渐找到目标,稳步发展。

共勉,树立正确观念

“老师,我好像喜欢小李,您上学有喜欢的男生吗?”小尹主动找到我向我谈起了自己喜欢的男生,那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并表示自己也想好好学习。我感到很惊喜,小尹竟然愿意向我透露心中的小秘密。于是我向小尹讲述我在学生时代的青春萌动的经历,希望小尹能够认识到在初中阶段有欣赏的人是正常的,并区分欣赏和喜欢的区别,帮助小尹塑造正确的恋爱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个体家庭或者成长经历不同导致性格千差万别,家庭关系始终是小尹成长中的遗憾,特别是中学之后,家庭的不完整使小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否定自我。于是,我在班级召开“悦纳自我,做最好的自己”主题班会,使小尹及其他同学懂得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引导大家接受身边的不完美,悦纳自我,努力学习,拥抱美好未来。

接纳,走向自我陪伴

经过一年多的陪伴,小尹逐渐知感恩,守规则,性格平稳,放下了电子烟。在初二上学期放寒假的当天,小尹来到办公室拥抱了我,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我的内心充满感动。

有一天,小尹妈妈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问一下孩子手机密码,需要用一下孩子手机,我心里不禁想到是不是小尹又犯错误和妈妈吵架了。我找到小尹,小尹特别痛快地告诉我密码,我有些惊讶地看着小尹。小尹看出了我的困惑,说:“老师,我和我妈没有秘密,而且我手机里现在也没啥不能看的。”说完,笑嘻嘻地走了。

吸电子烟女生的蜕变,就像烙印在心里的一颗朱砂痣,时刻提醒我,放下敌对,学会最本真的善良与陪伴。经由我的陪伴,孩子学会了自我陪伴,她找到自我调节的方式,比如做运动、写随笔,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蜕变——好的行为代替了不好的行为,好的情绪代替了糟糕的情绪,好的品质悄然生长,从此还给世间好孩子一枚。

案例反思

回顾陪伴小尹的成长过程,作为班主任,对家庭离异导致学生情绪、身心健康的教育工作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更多的反思,也为今后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收获了更多经验。在小尹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变故导致的内心孤独直接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学习。我及时发现问题,在小尹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的身边,拥抱她,陪伴她,给她安全感,帮她寻找自身价值,重拾自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陪伴,包括父母的陪伴、老师的陪伴、朋友的陪伴,在内心充满爱的基础上从而实现自我陪伴。现代社会不确定的因素过多,学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用爱化解学生孤独的内心,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拥抱美好未来。

特约编审/武金红

猜你喜欢

共情陪伴内心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陪伴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