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疗愈孩子的自伤之痛
2024-09-05张兰
非自杀性自伤,无言的伤痛。在自伤过程中有挣扎与恐慌、自责与痛苦、“快乐”与沉醉等各种体验的交织,那些伤口,既充满愤怒与绝望,又充满渴求与力量。行为背后预示着希望得到关注、引导、帮助。积极应对方式的训练可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要及时觉察原因,提供策略支持,减少长期自伤行为的身心伤害。
代偿转移方法,替代自伤行为
案例1:小雪第一次自伤,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使她紧张、害怕,不知如何处理,采用自伤缓解情绪。由于情绪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提升,当出现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事件时也会反复自伤,逐渐形成依赖,最后陷入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
案例分析与策略:
当小雪情绪失控时,她采取的方法对她有害,我建议的有效策略是“代偿转移法”,代替她的自伤行为。我和小雪共同约定采用橡皮筋弹手腕的方式替代自伤行为。
“代偿转移方法”是指一个人因为负性事件心情低落时,可以借助关注其它积极的事件或活动,弥补心理创伤,驱散内心忧愁、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反复自伤成瘾的孩子时,可以引导孩子挖掘资源,根据喜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恰的行为,替换自伤行为,获得心理的舒适与满足。可以在手臂上拴铃铛,口袋里装玩偶,盘喜欢的手串等;可以是散步、骑自行车、跳舞等运动;还可以和宠物玩耍、整理衣柜、给自己化妆、点熏香等。
良好人际环境,改善自伤行为
案例2:16岁的男生小李,长期感到内心孤独和无助,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相当糟糕。为了逃避这种负面情绪,他经常用刀子划伤自己的腿部和胸部。这种自伤行为既是情感的释放,也是逃避现实的方式。
案例分析与策略:
社交是获得社会支持的有效方式,通过社交能让个人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重视、理解等,良好的社交可以降低痛苦体验、减轻压力、释放情绪,继而降低自伤的冲动。
小李孤独无助、不被集体接纳,当负面情绪到来时,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进而引发自伤行为。为小李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帮助小李学会与同学交往,与同学良好沟通,找到归属感,与集体共进步,共成长。良好的人际交往,让他内心建立起“我有能力走出自伤”的信念,在行为上从自伤走向自爱。
挖掘内在力量,缓解自伤行为
案例3:小美是家中独女,父母对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考上重点高中,父母苛责、打骂,中考失利的小美一方面恨父母,另一方面陷入自我攻击,将错误和失败归结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自己的不努力、不争气,小美不堪重负、不会排解压力,当她看到割伤自己后鲜红的血液流淌时,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救赎。
案例分析与策略:
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潜能和力量,并激发出来,可以让我们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遇到何种挑战,都能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和潜能,走出困境和阴霾。
小美要直面原生家庭,接纳、理解曾经的自己,挖掘走到现在的积极力量。不强迫自己与父母和解、原谅父母的所作所为,因为越逼迫自己越做不到,就会启动自我攻击,进行更多的自伤。接纳无法释怀的部分,内心不对抗了,才会把资源用在“我自己的人生要怎么过”上。虽然伤害会在某时某刻浮现,隐隐作痛,但是此时孩子已经踏上一条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旅途。真正的救赎是“用实际行动过好自己的人生”,其余的,交给时间即可。
运用放松体验,控制自伤行为
案例4:小静来自重组家庭,缺少父母关爱,母亲和继父生了弟弟,她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的负面情绪中。为了释放内心的烦闷,她经常大发脾气,用拳头击打自己的胸部和头部,甚至用头撞墙。
案例分析与策略:
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自伤行为无法控制地出现时,可以采用放松法,帮助自伤的孩子专注当下,平复心情,增强行为的控制力,转移负面情绪引发的自伤念头。
小静通过自伤获得的即刻的满足和解脱感,很快就会被罪恶感和羞愧感取代,使自伤的冲动变成恶性循环,不断重复。当焦虑、抑郁等情绪来临时,找到放松的活动或行为放松自己,达到身心平衡。例如聆听音乐、洗个热水澡、做个按摩、抱个宠物或毛绒玩具、喝杯热牛奶等,给自己一个抱持的环境、沉浸在“爱自己”的怀抱中,温柔地拥抱自己。
规划未来愿景,疗愈自伤行为
案例5:17岁的小迎,平时很乖巧,内向,不善于表达。升入重点高中后,科目增加、课程加深,学习负担加重,她感到身心俱疲,压力山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入睡困难,学习成绩下降。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她经常会在上课犯困、考试题不会做、知识学不会时,用刀割伤自己的胳膊或者用笔尖扎自己。
案例分析与策略:
对于消极悲观的自伤者来说,积极的个人愿景,有助于克服困难,看到希望,学会把焦点放在全过程追求的个人愿景上,缓解消极悲观的情绪,逐步减少自伤的伤害。
悲观痛苦的小迎,需要有一束光照亮她前行的路,而这束光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愿望汇聚而成。建议制作希望卡片,写上愿望和目标,完成一个目标,就和最信任的人分享快乐。这些愿望的实现,逐步让人从悲观到乐观,从痛苦到快乐。
学生自伤后,一方面要引导及时就医进行科学的伤口护理,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针对学生不同的自伤情况,采用适恰的策略。如果评估需要就医,及时做好转介。自伤只是表象,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自伤行为背后内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精准而深度的干预。
孩子自伤行为的另一极,是内心深处藏着对生命的渴望、对爱的期待、对未来的希冀,捕捉到这份独属于每个人的“隐藏希望”,提灯引路,点亮未来。